幾年前就耳聞演員江一燕堅持到山區支教的故事,她偶爾離開絢爛的鎂光燈,卸下精致的妝容,做那個最純粹的自己。
?
?第一次耳聞支教還是小學時,同鄉的一位讀師范大學的姐姐帶著她的校友回鄉支教,那時這可是一件新鮮事,上到家長和老師,下到我們這群小屁孩,都特別好奇,也十分期待。那一次,我是學生。
?我們的班主任是龍老師,她看起來斯文柔弱,常是馬尾辮牛仔褲白球鞋的清新模樣,課堂上的她是典型的嚴師,課余為我們忙前忙后,親切溫和,像一位大姐姐。
最后一堂課印象最為深刻,老師要求每位孩子隨心寫祝福給一位同學,老師隨機抽取并讀出內容,收到祝福的同學要對大家表示感謝,同時會收到老師的禮物。
?沒錯,我就是那個收到祝福的女同學!內容大概是:“xx,你一定要考上大學,也一定會考上大學。”我站起來向全班鞠躬“謝謝大家!”隨后領取一塊橡皮擦(對,就是聞起來讓人很有食欲那種)。
?那時,我們無比羨慕支教的哥哥姐姐們,羨慕他們能在大城市里求學,羨慕他們能找到人生的目標,羨慕他們能有很好的生存技能……
?當然,他們正值青春年華,本身就是知識的傳播者和受益者,身上自帶光芒,他們散發的陽光正能量就是支教的意義。
?
?十年后,我參加大學的三下鄉支教活動,這次,我是老師。
?都說,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我這個士兵確實稱不上“好”,頂多勉強及格。在三下鄉帶隊分工競選中,隊長職務自然吸睛,它確實能很好地挑戰個人能力。當然,蘿卜白菜各有所愛,各司其職,作為第一個上臺競選班主任職務的初生牛犢,在老師面前,我競選的第一句話竟然是:當班主任的感覺估計很好。
?如今,支教過去了六年,我的那群孩子已經是距離中考僅僅65天的人兒,有他們集體簽名五顏六色的卡片,我依然保存著。他們,跟我現在帶的孩子是同一屆,也許是冥冥之中的緣分吧!
?支教中印象比較深是一位女孩小珍,她比同齡人高一個頭,她是一些同學口中的“傻女孩”,總是默默地畫畫,靜靜做筆記,和同學幾乎零交流,我和她主動聊天時,她的聲音如蚊子般。
?有一次雨天,小珍沒有到校,一位孩子帶著我們去小珍家家訪,學校離家十五分鐘左右,到時它家時發現她兄妹三人都沒有去學校,也許是雨天,也許是暑假,準時回校參加支教顯得沒那么重要,他們又是留守兒童,門前還有兩頭牛等著喂養。之前網絡還傳閱有些游客沒見過牛羊糞便,所以將它拍照留念的舉止,而小村莊的喂養畜牧棚附近,這些習以為常。
?寒門難出貴子,并不無道理,物質基礎,知識觀念等,但寒門也讓人更有動力,都是一些要克服的因素。
?當然,村民們很熱情好客,孩子們活潑可愛,大城市里不缺好看精致的臉龐,但有趣的靈魂很少,特別是笑得很充實真誠的笑容。這也是特別是十分貧困的山區吸引城市青年支教公益的一大吸引力。
?快樂的時光總是很短暫,因為時光讓人忘乎所以。一起閱讀的朗朗讀書聲,一起晚會排練的腳步聲,一起做游戲時銀鈴般的歡聲笑語,你會想起曾經的老師們,幸福感可以在復制。
?一個大學班級帶著幾個小學班級的孩子讀書寫字,唱歌游戲,走走停停,談笑風生,哪怕是每天過得如數家珍,但我們離開的那一天終將還是如期而至。
?支教結束時,孩子們前來送行,我們淚眼婆娑,孩子們說一定要常回來看看。但隨著我們大學生活的真正開啟,英語四六級,家教兼職,寒暑假工,社團活動,獎學金評比等接踵而至,終究錯過了相聚的時光。后來,便是孩子們畢業了,而我們,也迎來畢業季的各奔東西,進入了社會大學。
正如小江老師(江一燕)在“爬行者”在宣傳片里談及,很多人對支教的老師會有質疑,特別是對公眾人物,一個明星跑去支教可能是宣傳甚至是做戲,突然想起作家梁曉聲的篇章《冰冷的理念》中提及:時刻猜忌別人“欺騙”,是一種極為可怕的念想。
?一個人作秀愿意花近十年,人生有多少個十年?對于一個人而言,時間是最寶貴的財富,非親非故,沒有過多的生命利益關系,多少人能花人生的幾分之一去編織一個謊言?
?誠然,支教老師往往會回歸自己的生活軌跡,有些老師離別了便是再見,而有些人,便是再也不見。對于孩子的成長,介入突然,離開倉促,會有所影響,但時間無論長短,只要是真心付出,都值得被肯定。
?孩子的世界是單純的,特別是農村的孩子,沒有太多的雜念,但他們的天性是解放的,在陪伴成長的過程中,他們偶爾很難管教,你要適時溫柔,時而彪悍,但本性淳樸的他們往往更懂得感恩,與其說他們對老師有依賴性,不如說是接受關愛時的無條件信任。
?支教的不僅僅是政策的驅使,還是心和心的交流,也許不足以照亮他人的夢想,但能讓孩子心里有些許清晰的漣漪,在不同人群交往中我們發現自己的本真,這就是支教帶來的美好。
?
?支教無疑是愛的傳承,我們也許受之于人,送人玫瑰,手留余香。
?小江老師說她的舞蹈老師對自己有深遠的影響,也在她的心中埋下日后關愛學生的一顆種子。于是,在偶然拍戲接觸山區孩后,她便盡自己的力量堅持前行。
?在很多長大了的孩子的心中,即使不是出生于偏遠的窮困山區,讀書一樣是一件幸福的事。我們表現欠佳時,老師們的恨鐵不成鋼的批評。面對疑惑時,老師們不厭其煩一遍又一遍的講解。我們畢業時,老師們依依不舍的目光,卻又盡可能展現燦爛的笑顏,歷歷在目……
?
?支教,公益活動等沒有硬性的要求,做自己想做的,能做的,舒心就好!
?工作轉正后,每月領工資那會便拜訪“愛心捐贈”,雖然每次捐贈數額都不多,哪怕只能買一個書包,一本書,一個文具盒或者一副防御寒冬的手套,這些對于我們來說觸手可及,但對于有需要的人,便是雪中送炭。每每想到這些,我都動力十足,一年半的積累,未來,我想繼續奉獻自己的微薄之力。
我知道,那群孩子里,將來會有人以不同方式奉獻自己力量,又會有新的孩子收獲很多關懷,無論來自身邊,還是遠處,只有一樣不變,那就是——愛。
?支教,在教什么?也許是在教,愛與被愛。
THE END!
謝謝您的耐心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