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久未更,想我不?
春節休息了一段時間,補看了很多電影和綜藝。
其中就包括《吐槽大會》。
老規矩,看完《吐槽大會》,我有4個收獲……
《吐槽大會》是一場以脫口秀為表演形式的喜劇表演,邀嘉賓輪流以說段子的方式來互相調侃,給觀眾帶來樂趣。
那么,如何創作一個讓人發笑的段子?
要Get這個技能,我們首先先得理解一個原理:
我們為什么會發笑?
有專家說人類發笑的原因有兩條——
we laugh out of surprise. we laugh when we feel superior.
所以,當我們想讓別人發笑,也就有兩條基本指導思路。
▋ 第一條思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違背預期。
先為聽者鋪墊一個情景,讓聽者想當然地代入自己的慣性思考,講者最后抖出包袱反轉,讓聽者有種被戲耍的體驗,樂趣也就由此而來。
比如蛋蛋吐槽黃子佼——
很多人知道黃子佼呢,因為黃子佼是小S的前男友。這個其實很不公平,因為黃子佼是一個很多才多藝的人,他還有很多其他身份,比如:曾寶儀的前男友。
一般情況下,前面的鋪墊越「正經」,越有常規的「句式」,造成的差異會越大,也就越有趣。
真的嗎?如何理解這個感覺?
為什么會感到好玩可笑?因為你看到圖的時候有你曾經的認知,這句旁白給了一個完全顛覆的認知,顛覆了你的預期。
「違背預期」的角度多種多樣,但也有常用的套路。如果你經常在微博上看段子,應該不會陌生:
?諧音誤讀
比如尉遲琳嘉吐槽鄭愷——
鄭愷你好,我是仿宋。
比如寧靜吐槽李湘——
李湘曾經在別的節目中說:「我不是什么明星,老娘是巨星!」你都巨星了,為什么還要謊報資料呢?你的資料上面寫著水瓶座,請問你是水瓶座嗎?你明明是水桶做的……
如果稍涉點別樣的東西就有更奇妙的效果,比如雪姨王琳的這一句——
今天終于看到了王自健的蛋蛋……
這句話中「蛋蛋」指的是給王自健創作段子的嘉賓李誕,但正因為諧音開啟了腦洞,笑料就出來了,這一期中有大量類似的段子……所以你也就知道為啥這一期被強制下架了……
?同文異解
曹云金吐槽沙寶亮——
寶哥做歌手其實挺不容易的,那個時候沒有很高的知名度,一般都在夜場里演出,寶哥自嘲稱自己是「夜場教父」,什么叫「夜場教父」。就是在夜場里,看見誰都叫父親……爸爸您來啦?爸爸您來啦?爸爸您來啦?……
?歌詞突來
這個在《吐槽大會》中還沒有看到有人運用,但是微博上經常有,比如——
項羽被劉邦緊緊圍在垓下,陷入困境。夜間項羽聽見四面響起了楚歌,大驚道:“是誰在唱歌!”虞姬一愣:“溫……溫暖了寂寞?”
這些手法之所以有效,就是因為大家聽到一個詞想當然就有常規的答案,「誤讀」、「異解」、「歌詞」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打破常規,營造意外。
▋ 第二條思路:「制造傷害,成全別人」——營造優越感。
劉淼的《笑話方法論》中提到——
如何使人發笑,這是門很大的學問。在我看來,世間絕大多數使人發笑的原因不外乎四個字,幸災樂禍。也就是說,當災難發生在別人身上時,會使得免于受難者發笑。
最高明的使人發笑者,可以突破語言的界限,全憑肢體的表演使人發笑,卓別林和憨豆先生都是高手,他們所帶來的幽默可以被任何人所理解,一般來說,要么他們自己是受害者,要么他們制造一些災難給別人,從而使得觀眾大笑。
比如黃子佼吐槽池子——
池子,你不要以為你自己長得像黑人,就是能夠會說唱,不信你看我左手邊,李湘姐能唱歌嗎?她雖然那么像韓紅。
仔細想想,本質上是不是在「傷害」?
「大多數笑話,都要通過使聽眾借助笑話中所嘲弄的對象,從某種程度產生一種優越感。」
那營造「優越感」的關鍵在哪里?
不笑有三,無「梗」為大。
這個「梗」,本質來說一般就是「傷害點」,如周杰的鼻孔、李湘的體重、王祖藍的身高、叫獸易小星的頭發……也就是創作的關鍵。
比如沙寶亮總是唱《暗香》,多少年了就這么一首歌被人記住,于是就成了攻擊的核心。
蛋蛋吐槽——
《暗香》這首歌,我上小學就聽過,你怎么現在還在唱。寶哥,花瓣都離開花朵了,你咋就離不開這首破歌。
池子吐槽——
寶哥有一首歌叫《暗香》,暗香飄了有三十多年了,我覺得這首歌不應該叫《暗香》,應該叫《味太大》。
周杰吐槽——
沙寶你怎么也來了?我想了一下也對,是得在百度百科上除了《暗香》之外加點別的了。
仔細看一下這幾句,是不是本質上也都是一種對沙寶亮「嘲笑」的「傷害」?
當然,「梗」不一定必須是「黑點」,還可以從「金點」轉「黑點」。
賈玲吐槽池子——
聽說池子是一個特別有天賦的脫口秀演員,很多觀眾都特別喜歡他,把他譽為「中國脫口秀的未來」,由此可見,我們中國的脫口秀,是沒有未來的。
不過,我們想要運用這個手法,傷害的程度拿捏是關鍵,因為傷的輕了,觀眾不笑;傷的重了,又怕把握不好分寸。
所以這個時候一般都會退一步:傷害自己。
也就是兩個字:自黑。
自黑的手法,也有三種:
?純黑自己,娛樂大家。
周杰自黑——
我對你們,嗤之以鼻孔。
?先黑自己,再黑別人。
周韋彤吐槽張紹剛——
有網友跟我說,要我滾出娛樂圈,今天能跟張紹剛老師同臺演出,我相信我已經滾到了娛樂圈的邊緣了。
?先黑別人,再黑自己
鄭愷吐槽尉遲琳嘉——
尉遲琳嘉其實平時沒什么正經工作,經常主持一些爛片的發布會,呵呵,巧了這些爛片我還都看過,為什么呢?因為都是我演的。
用「梗」創作的好處是,利用觀眾已知的信息做鋪墊,減少背景介紹,但缺點就是得保證對方知道這個梗。如果看節目的時候,你看到觀眾反應劇烈,你卻不明覺厲,很有可能就是有一個信息不對稱——你不了解「梗」的背景。
比如曹云金吐槽張紹剛——
張紹剛老師主持過求職節目,其實他還有很多其他的工作。很多的名牌大學請他去授課,可是到最后呢,大學拖欠他的勞務,所以說像張紹剛老師這樣有身份的人,也走上了那條討薪之路。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么?在這個世界上,任何的承諾,都不如發票靠得住啊。
如果你不了解曹云金和郭德綱發票的撕逼故事,這段話你估計笑不出來。
再比如曹云金有一段「你死不死」的表演,全場沸騰,是因為他在模仿郭德綱的一段話,如果你之前沒看過郭德綱的原版,也是不太容易get到笑點的。
當然了,大多情況下,很多段子都是多種手法的結合。
池子吐槽曹云金——
金子現在也有自己的相聲場子了,叫聽云軒,聽云軒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一堆人聽聽自己的云字到底去哪了。
這句運用了同文異解營造意外,又加了曹云金被郭德綱收走云字的梗。
我們重新來看待「梗」。
所謂梗,就是其獨特的黑點、笑點、金點、亮點、槽點,有了這些,才能創造用戶的UGC,生命力才足夠強。
對于明星來說,除了《吐槽大會》中曹云金的發票梗、周杰的鼻孔梗,鄭愷的放屁梗,我們熟知的還有蕭敬騰的雨神梗、郭四的身高梗、楊冪的腳臭梗……
當然還少不了老秦的黑梗……
沒有黑點、笑點、亮點、槽點,你就跟一尊佛像一樣被供起來,或者你就是一個冰冷的賬號而已。
拿得起梗,放得下槽,其實可以讓一個人更有趣。
聯系到生活中,「梗」對一個人有什么樣的作用?
第一,印象深。
有梗的人,在生活里遇到與梗相關的場景,就會想起你,就容易被人記住,永遠不會被忘掉。
第二,接地氣。
生活處事,不能太拘束,有原則也得開得起玩笑,甚至適當自黑,會顯得更接地氣、有趣。
第三,反差萌。
我們上面說到段子的創作,反差越大,效果越好,而生活中也發現,嚴肅正經的朋友突然賣了個萌、沒個正經的逗比突然一本正經的講話,都讓我們忍俊不禁,所以其實這類人最容易搞笑,就看放不放的開。
生活為人處世,與人交往,有時需要一些「梗」,善于自嘲才能接受吐槽,正視自己才能善待別人。
不得不看待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要「學寫段子」?
在《為什么「會寫作」是一項很重要的能力》一文中我已經提到,「寫東西」是一項通用能力,不論從事哪一行,都能用上,段子這種形式就是其中之一。
比如,我平時講課就知道,不準備幾個活躍氣氛的小段子,一堂課的氣氛根本起不來。
再比如,哪怕你發個朋友圈凸顯自己的趣味度也可以運用段子創作原理,尤其是那種需要點擊全文的折疊式朋友圈,就靠點擊全文后來「違背預期」。
然后就是本欄目的必備節目:PPT。
運用「違背預期」的原理,讓幻燈片更好玩。
之前我們在《如何把枯燥的理論講的生動》中剖析過的洪蘭教授在TEDx上演講的例子——
前一頁的文字對話是鋪墊,圖片用來違背預期。
在2015年演示峰會的時候,楊臻老師在他的分享中有這樣一頁PPT——
本質上這就是一個小段子,用來說明即便一個人技術很高,讓自己的PPT擁有漂亮的外觀,但只不過是稍稍遮了點丑,對演示的作用來說,依舊還是負分,沒什么可驕傲的。
「問」與「答」并不是同時顯現,而是先用「問」與觀眾進行互動,再用動畫出現「答」,當「答」出現的時候,全場爆笑,氣氛特別好。
所以把段子用在幻燈片中,關鍵就在于如何把一個搞笑的段子和你要傳達的觀點有效融合,深入淺出。
既然是《吐槽大會》的收獲,那也順便吐個槽吧。
縱觀目前的四期(周杰篇、李湘篇、曹云金篇、王祖藍篇),個人認為,表現最好的主咖是曹云金;表現最好的吐槽嘉賓是池子和蛋蛋。
這幾位,都從事過與脫口秀或相聲相關的工作,積累過一定的經驗。
況且蛋蛋和池子本身就是脫口秀編劇,這個節目中,臺本應該也是他們參與的,所以本身就對內容更熟悉。
按說主持人也是靠嘴皮子吃飯,但顯然對脫口秀的節奏還是生疏,更別說電影演員。
脫口秀很注重現場,所以與觀眾的互動經常就是必備要素,但是節目中,各位嘉賓不看著觀眾和鏡頭,頻頻出現眼神迷失,直勾勾往下瞅……
大家都在瞅啥呢……
顯然,是在看提詞器。
其中最難接受的就是李湘,畢竟還是曾經的名嘴,整個過程基本上說一句看一眼提詞器,全程就像念書,感覺就沒有正面看過鏡頭。
脫口秀這種形式,非常注重節奏感,對內容越熟練,在哪里停頓,在哪里重讀,在哪里配合表情,在哪里抖包袱……越門清兒,對節奏感的把握越好,效果也就更佳。如果本身對這個形式就陌生,對內容還生疏,沒有經過足夠的練習,撲面而來的就只能是冷場。
其實脫口秀演員基本也都看提詞器,偶爾掠過一眼其實問題不大,但如果反過來,偶爾不看提詞器,那就問題大了……
去體驗不同領域,有不專業的地方無可厚非,不會苛求,脫口秀這東西,既靠經驗,也憑天分。
但面對一個不熟悉的領域,既然去了,起碼得有一些敬畏之心和認真態度。這個世界沒有無緣無故的躥紅,也沒有無緣無故的過氣。
一、請問,《吐槽大會》中,以下吐槽運用了什么手法?
曹云金:我佩服的人并不多,比如說在我的人生當中,我非常佩服的一位元朝的皇帝,元仁宗。他名叫孛兒只斤·愛育黎拔力八達。我就非常佩服他,為什么呢,因為他名字夠長,收走幾個字無所謂嘛!
張紹剛:曹云金雖然只有中學文化,但特別喜歡收藏,家里掛得到處都是,徐悲鴻的馬呀,齊白石的蝦呀,唐伯虎的美人兒呀,郭德綱的發票呀……
池子:你說說你,尉遲琳嘉,五行缺水的人,有的叫大海,有的叫小河,哪怕你叫池子呢!你非得叫浴池,搞那么生活干什么。而且你叫浴池也就算了,還是鄰家的浴池,你知道鄰家都洗什么嗎,臟不臟……而且你叫浴池,那你爸是不是得叫浴霸啊。
二、你自己有什么「梗」嗎?你如何看待這個「梗」?你最能被人記住和想起的是什么?
三、請創作一個段子,吐槽老秦,并做成一頁PPT~歡迎發微博@秦陽 給他瞅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