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希臘神話里面有個非常神奇的存在:神諭。簡單來說,就是神說的話,只要是神說的話,基本上都會實現。所以希臘人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去問問神怎么說的,大到征戰殺伐、小到婚喪嫁娶,沒有神管不到的事情。其中,傳遞神諭的人有個專門的名字叫做:祭司。當然這是官方的說法,放現在就是巫師和巫婆。比如希臘最著名的德爾斐神廟就是一個專門發布神諭的地方,德爾斐神廟上面還有一個給全人類的神諭,三句話:
認識你自己。
Know yourself
凡事勿過度。
Do something an do nothing
學我者生,似我者死。
Learning from me is like death
德爾斐神廟遺址?
我們最熟悉的就是第一句了,蘇格拉底曾經說過一句類似的話:我除了知道自己無知這個事實之外一無所知。告誡人類要有自知之明,神的意志是不容違抗的。所以我讀整個希臘故事都有一點淡淡的哀愁:每個人都在命運的籠罩下無法自拔,這命運其實就是神諭,神定好了你的結局,再掙扎也無所用。我們看到的大多數故事都是以神諭的實現為結局,而有關德爾斐神廟最有名的一個神廟莫過于俄狄浦斯的故事了。
這位小伙子是底比斯國王的兒子,生下來后,父母就去求神諭,問問這孩子的前程,結果神諭說:他長大后必會弒父娶母。
這個就相當于一個詛咒了,為了避免這個悲劇,國王就把這個孩子交給一個牧羊人,偷偷殺掉。歷史證明,如果不自己動手的,基本上最后都會悲劇,比如前面我們說過的導致特洛伊戰爭的二王子帕里斯。牧羊人心軟,也不想親自動手,就扔野地里去了,結果被鄰國國王的牧羊人撿著了,正好那個國王求子不得,于是把俄狄浦斯當成自己的兒子來養,養到了十八歲之后,俄狄浦斯去神廟求神諭問前程,結果祭司給了同樣的回答:弒父娶母。
悲催的俄狄浦斯也為了避免悲劇發生,決定離開自己父母,到別的國家去,結果半路遇到了不講理的車隊,起了沖突,居然失手打死了對方。估計你也猜到了這個不幸的路人就是他的生父,底比斯國王。當然他并不知道。
可憐的國王死不瞑目
這位吹簫的就是祭司了
繼續流浪的俄狄浦斯到達鄰國界面,看到民眾私下逃命,一問才知,前面有個怪物堵了路。
這個就是被俄狄浦斯殺掉的怪物,噢,不是,是下面這只:
著名的斯芬克斯,人臉鳥身,據說如果回答不上來她的問題,就吃掉路人。俄狄浦斯正被神諭困擾,心想要真實現弒父娶母的話,這也太可怕了,所以他這時有了求死之心。變去看看斯芬克斯到底搗什么鬼,反正自己也不想活了。
斯芬克斯問了那個著名的問題:什么動物早上四條腿走路,中午兩條腿走路,晚上三條腿走路。想不到被俄狄浦斯悶出了答案,這不就是人嘛,出生的時候四條腿爬,長大兩條腿走,晚年拄拐杖。于是斯芬克斯郁悶而死。而順理成章的,俄狄浦斯接替死去的國王成立底比斯的新國王,并且娶了老國王的妻子,生了四個孩子。
這就是皇后了。
若干年之后,神諭開始起作用,神給底比斯城降下瘟疫,并且說:只有找出殺死老國王的兇手,整個城邦才能得救。俄狄浦斯當然并不知道自己就是殺死父親的人,于是全力偵察,最后一個巫師說出了真相。
俄狄浦斯才發現,原來還是逃不掉神諭。于是在發現妻子也是母親自盡之后,自己用發簪戳瞎了雙眼,并且開始自我放逐。
而俄狄浦斯的這段故事后來被詩人所寫,最有名的應該是被弗洛伊德用在了人格發展的第三階段,就是著名的俄狄浦斯情結,也稱戀母情結。
【兒童在性發展的對象選擇時期,開始向外界尋求性對象。對于幼兒,這個對象首先是雙親,男孩以母親為選擇對象而女孩則常以父親的選擇對象。小孩做出如此的選擇,一方面是由于自身的“性本能”,同時也是由于雙親的刺激加強了這種傾向,也即是由于母親偏愛兒子和父親偏愛女兒促成的。在此情形之下,男孩早就對他的母親發生了一種特殊的柔情,視母親為自己的所有物,而把父親看成是爭得此所有物的敵人,并想取代父親在父母關系中的地位。同理,女孩也以為母親干擾了自己對父親的柔情,侵占了她應占的地位。因此,同樣也有“戀父情結”。】
自我放逐的俄狄浦斯去了忒修斯所在的國度,忒修斯給予了他足夠的尊重和保護,他最后的時光也是在忒修斯的陪伴下讀過的。
而俄狄浦斯的兩個兒子因為爭奪底比斯的統治權發生了殘酷的戰爭,兩個女兒之一叫安提戈涅,著名戲劇家索福克勒斯寫過一篇同名悲劇《安提戈涅》,那就是另外一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