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55年,安祿山、史思明發動了針對唐朝中央政權的叛亂,史稱“安史之亂”。“安史之亂”歷經七年之久,民不聊生、藩鎮割據、苛稅徒增、邊關戰起,眾多因素,迫使繁盛昌榮的唐朝走向了衰敗。
1、
“王浩,怎么今天看起書來了?”小林望著辦公室一本正經的王浩,逗趣道,“什么書?這樣津津有味的。”
王浩晃了晃手中的《唐朝那些事》,“手頭的事做完了。想了解一下,唐朝的皇帝老兒都在搞些什么?”
“想更進一步吧,你有這個能力,我相信不久的將來。到時可別把我們這一桿子兄弟都忘了。”小林邊說邊走向王浩。
“哪那么容易,又沒有個什么皇親國戚的。”王浩不屑地頭都沒抬。
“那倒不一定,聽說我們科長要升了,領導就是看中了他的能力與口才,做事又穩重。”
“你這么想?”王浩此時反而抬起了頭看著小林,小林被盯得都有些發毛了。
小林連連搖頭:“不是,我閨蜜告訴我的。”
“你閨蜜或許不會騙你,但是你能保證你閨蜜道聽途說的是真實的信息?”王浩一個反問,小林語塞。
“不過,她一定不會騙我。”小林無力的詭辯著。
“你以為想要得到、付出努力就一定會有好的結果?有時只能在自己的頭腦里幻想幻想。”王浩比了個手槍的手形,指指了腦袋。
小林徹底不說話,王浩說的是實話。就他與王浩是考公務員時,全市前三名入選的,王浩曾與他說,我們二人可以進入這個科室沒被人擠掉得感謝上蒼了。
王浩看一臉遲疑的小林:“你知道李世民吧?”
“唐太宗,使唐朝進入了鼎盛時期,史稱‘貞觀之治’,一位了不起的皇帝。”
“可他弒兄弟命、逼父退位,才上位的。能心安嗎?不能。要不夜睡要秦叔寶、尉遲恭把門。”
“知道李怡嗎?”
“李怡是誰?”
李怡是誰?李怡是唐憲宗李純(唐第11位皇帝)的第十三個兒子,與唐穆宗李恒(唐第12位皇帝)是同父異母的兄弟。是唐敬宗李湛(唐第13位皇帝)、唐文宗李昂(唐第14位皇帝)、唐武宗李炎(唐第15位皇帝)的叔叔。李怡雖是唐憲宗之子,卻是待女所生,屬庶出。雖是李昂、李炎的叔叔,年齡卻又比二人小。雖被封為光王,卻只是個名號,并沒有真正的地位與權勢。在眾皇子侄中,淪為嗤笑的對象。
2、
“你,你,你要,如,如,如何?”李怡戰戰兢兢地望著眼前揮著刀的侍衛,冷冷的刀鋒直指臉頰。李怡知道,作為皇子,皇權貴胄等候自己也就只是眼前這柄冷冰冰的腰刀。
“要、你、死!”每一字都如針錐刺痛內心一般的悲愴,雖只三字,卻字字如刀。侍衛惡犯犯地拋出每一個字,刀緩緩上舉。李怡閉上了雙眼,此時只有死,或許才是自己最好的歸宿。
“住手!”一聲怒喝驚得李怡圓瞪雙眼,“以刀砍死,尸首如何處置?區區之事,焉得灑家親自下手。真乃成事不足,敗事有余。都予我退下!”宦官馬元贄出現在凈房前。
李怡心里清楚,如今皇宮之內宦官當道,馬元贄為宦群之首,溜須與唐武宗李炎之旁。“焉能留我性命?”
前者是死,后者自己依然是死。心升悲涼,想到悲處,兩眼淚水緩緩滑落。這三十年來,一直懼怕惹上殺身之禍,可如今還是來了。無奈而無助地再次閉上雙眼,等候死亡的召喚。
“老奴來晚了,令光王受驚了。請光王恕罪,速速換上手中衣裳,老奴帶光王出宮。”
李怡愣愣地睜開雙眼,馬元贄手捧一身太監衣裳正站在自己的眼前。一臉的堆笑,如此變化令李怡一時無法定神,只是呆在當前。在馬元贄的再次催促下,才回過神來。在馬元贄的安排下,李怡逃出皇宮。
《資治通鑒》中記載:初,憲宗納李锜妾鄭氏,生光王怡。怡幼時,宮中皆以為不慧,太和以后,益自韜匿,群居游處,未嘗發言。文宗幸十六宅宴集,好誘其言以為戲笑,號曰光叔。上性豪邁,尤所不禮。及上疾篤,日不能言。諸宦官密于禁中定策,辛酉,下詔稱:“皇子沖幼,須選賢德,光王怡可立為皇太叔,更名忱,應軍國政事令權句當。”
3、
“太監馬元贄為什么要救李怡走,明顯就是皇帝要殺他,他不怕當時的皇帝嗎?”小林問道。
“因為李怡是傻子。”王浩突然一語,讓小林更摸不著頭腦。
“傻子?”
“是的。李怡從小就寡言少語、不茍言笑,不管別人怎么逗他,他都不說話,所以皇宮里大家都當他是傻子一樣取樂。按輩份唐文宗李昂是李怡的侄兒,但是在他當皇帝的時候,也常常拿李怡窮開心。在一次宴請上,李昂要眾人看哪位可以讓李怡開口,不管眾人如何使壞,李怡始終緘默其口。眾人更是認為李怡是傻到家了。只有李炎心中有數,他認為在這種情況下,李怡都可以坐懷不亂,少言少語,是個城府很深的人。后來,唐武宗李炎即位。”王浩瞪著小林看,卻不說了。
“然后呢?”小林急了,“怎么,說一半停下來了。”
“你說,李炎饒得了李怡嗎?便以各種名義傷害李怡,這個李怡也真是命大,就像影視劇里打不死的主角。怎么害就是死不了,再后來就是馬元贄救走了李怡。因為唐朝中后期,宦官開始掌控政權,救出李怡是想有朝一日,把李怡當成傀儡來使用。唐武宗李炎由于長期服用不老丹,最終把身體搞垮。當他彌留之際,昏迷之中宦官們假傳圣旨,將李怡扶上皇位,改名為忱。這就是唐朝歷史上的第十六位皇帝唐宣宗李忱。”
“這樣曲折波瀾呀!”
“是呀,最后一個傻子當上了皇帝。但是這個傻子上臺后,一改過往的癡呆,把持朝政,對內體恤民情,文諫武功。對外抵御眾敵,收復藩地。在晚唐出現了一個繁榮的盛世。”王浩合上了《唐朝那些事》,睜著渾圓的大眼望著小林。
“你這樣看著我干什么?”小林有些奇怪,王浩為什么這樣看她。
公元846年,唐宣宗李忱即位,對內體恤民情,文諫武功。對外抵御眾敵,收復藩地。唐朝在后期,逐漸呈現出一片繁榮景象,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大中之治”,堪比“貞觀之治”,后人稱其為“小太宗”。
4、
“野史里與正史里都是這樣說的,你相信嗎?一個傻子最終成了皇帝。”王浩道。
“要不信什么?”
“你沒有發現,這段歷史中。唐宣宗李忱就是在為自己正名,自己并不想當這個皇帝,是別人拖我當的。皇權更替難道就那么簡單,其實不是的。我個人覺得是李忱與宦官還有學士們一起合演的一出戲,只是演給別人看的。至于其中的內情只有歷史知道。”
“你的意思是說,我們科長的上位,不是別人看中他的才華,而是他在暗中操作。”小林這才領悟過來。
“我可沒說,是你自己說的。”王浩滿意地收拾起書,準備下班。
其實王浩心里清楚,自己來到這個科室是因為父親通過一個老朋友,而小林是通過誰,只有小林心里清楚。平時小林總是幼稚的什么都不懂的樣子?她與李忱很像,只是李忱裝傻,她裝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