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國孩子來說,成績單是最不愿提起的東西。除了一小撮學霸能保證從小優秀到大之外,大部分孩子都經歷過成績單帶來的惆悵、痛苦、甚至傷害。有些人到大學,甚至研究生也無法擺脫成績單的陰影。
比如此前國內深圳大學曾因給學生家長郵寄大學成績單,還因此喜提熱搜。
之所以大家會對成績單懷抱厭惡之情,一方面是因為它將各種關于個人表現的判斷和評估密集的展示出來,傷害了一部分不想面對現實的脆弱“學子”,而另一方面是,這些判斷和評估本身可能是簡單粗暴而不全面的。
說實話,從小到大我并沒有為成績單發過太多愁。女兒生長在加拿大,環境寬松,更是不知成績單為何物。
但直到拿到女兒的第一張小學成績單,我才發現加拿大的教育與國內有很大不同,在評價孩子,特別是低齡孩子時,十分用心。無論是評估方法,還是成績展示本身都照顧到學生和家長的情緒。
最重要的是,從成績單里,你能看到學校教育的關注點并不僅在成績上,而是讓孩子真正成為一個能對自己負責且能融入社會的人。
實際上,這份報告單并不是成績單,而是一個綜合的報告,并不把學習成績放在第一位。
加拿大的基礎教育分為小學和高中兩個階段,小學1到8年級,高中9到12年級。小學階段的課程是固定的,報告單的格式也是一樣的,兩頁,第一頁講學習技能和習慣,第二頁才是各學科的成績。高中之后,成績單就和國內一樣,會列出每門課的成績。
女兒小學報告單的第一頁全是關于“學習能力和工作習慣”的內容,共有6大項24小條。這些要求并不針對不同年級而有所增刪,從1年級到8年級全是同樣的措辭。
雖然不可能對1年級到8年級的孩子都做同樣的要求,但至少說明,加拿大從一年級開始學校就在按照這些目標來培養孩子們的行為和思維習慣。
?1.責任感是重中之重
要求的第一大項就是是“責任感”。
這個詞說起來似乎很大,但按照下面的三條具體要求來看,其實是很有針對性的,也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
在學習環境中承擔責任、完成承諾的事情
按照約定的時間完成并提交課堂作業、家庭作業和老師布置的任務
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任并管理自己的行為
對一年級小朋友這幾點如何理解呢?老師的評語非常清楚。每天上課時準備好了文具和學習材料,這就是“責任感”的具體表現。
除此之外,上課及課間休息時能夠遵守學校規定并且“選擇”適當的語言來表達自己,這也是“責任感”的體現。
在這里,老師著重使用了“choice(選擇)”這個詞,也就是說,在老師的觀念中,禮貌得體的言行并不是理所當然的,而是后天習得的,需要通過學校和家庭的教育去培養的。加拿大沒有《小學生守則》一類的文件,但卻從得當的言行入手培養“責任感”。
2.?有計劃地組織工作完成任務
學習能力的第二大項是“組織條理”,具體要求也是三條。
設計并按照一個計劃和流程去完成工作和任務
確定優先級并管理時間以完成任務達成目標
確定、搜集、評估并使用信息、科技與資源去完成任務
如果說“責任感”是比較寬泛的做人做事的原則,那么組織能力和條理性就是從細微處培養學習能力了。
說實話,這三條能力和習慣,小學階段如果能夠真正養成,將會是終身受益的,別說高中大學,就是今后做多大的學問,做多大的事業,都離不開這幾條。
尤其是第三條,做一個項目,知道需要使用哪些方法、工具、資料,知道從何處入手尋找并獲取這些資源,最重要的還要有能力對找到的信息加以辨別去偽存真,使其能為自己的任務服務,這不就是做研究做事情的方法嗎?
反觀自己,直到大學畢業以前我都沒有系統地接受過如何自己制定計劃、如何自己搜集資料的訓練,很多做事情的所謂能力其實是后來在多年的工作中慢慢磨礪出來的。小姑娘能夠從小接受這樣的教育,很有意義。
教學大綱這樣要求,老師也是這樣教的。
小學生上學沒有書,課堂上使用的資料都是老師當堂發給。在各種傳統的紙面教學材料之外,電腦的使用也是常態。一方面老師通過播放視頻、歌曲等形式進行教學,另一方面學生也在電腦上進行閱讀并且通過電腦游戲去加固學習內容。
不但如此,平時我們聊起天來,小姑娘總是像十萬個為什么一樣會有各種問題,而一旦遇到我們的知識盲點,答不出她的問題,她就會說“去Google一下”。對這樣年齡的孩子,會Google大概也是學習使用工具的一個起點吧。
對一年級小朋友,老師的要求是符合他們年齡和能力的。
這份報告中,老師沒有提到使用資料,而是著重于整潔、條理等習慣的培養。比如保持課桌的整齊有序就是老師提出來的小姑娘的一個優點。再進一步,幫助老師同學一起把教室收拾干凈,用過的東西放回柜子不留在地上,這都是具體的要求。
3.?從小學會獨立工作
第二項“組織條理”偏重于學習的技能,而第三項“獨立工作”則強調好的習慣。
獨立監控、評估并調整計劃以完成任務和達到目標
合理使用課堂時間完成任務
在最少的監督之下遵循指令
這里反復使用“獨立”、“最少的監督”這樣的字眼,顯然是要刻意強調培養小朋友自己學習的習慣,不論老師還是家長都不能越俎代庖。
這一點其實是與國內的教育理念有較大差異的。在國內我們常常聽老師對家長說某某學生資質不錯,只是不用心,“盯”得緊分數就上去了,一放松就滑下來,所以必須老師家長齊上陣,把他的成績“盯”上去。
許多家長群里還普遍交流經驗,家長如何如何辛苦把孩子的作業或是課外班的內容自己先學一遍,再掰開揉碎地講給孩子聽。這樣做,似乎可以“抄近道”,“節約”孩子的學習時間,但不能獨立管理自己學習的孩子,家長又能陪多遠呢?
在“雞娃”的焦慮和現實的壓力之下,這種做法對許多家長而言幾乎成了沒有選擇的選擇。但是,同樣不可否認的是,這樣做,不但徹底剝奪了孩子學習的樂趣。更可怕的是,依賴性一旦形成,也就摧毀了孩子獨立工作、獨立完成一件事情的能力甚至愿望。
強調孩子獨立學習并不意味著家長丟手不管。相反,學校通過各種途徑向家長宣傳,家長的積極參與是孩子學業成功的重要一環。但是,家長的參與要有適當的方法。
在之前的家長會上,老師專門介紹了家長應該如何參與孩子的學習。比如每天詢問孩子在學校的學習情況,如果孩子不愿意說,或是年紀小說不清楚,老師還介紹了一些具體的方法去“套”孩子的話,引導孩子跟父母分享學校生活。再比如每天一起閱讀和朗讀課外書籍,幫助孩子尋找有益的動畫片或其他學習資料。
關于家庭作業,老師只對家長提了一條要求,就是保證他們完成作業,但并不要求家長給孩子講解作業內容,也不讓家長檢查。事實上,我家小姑娘就讀的是一個用法語教學的學校,而我們家沒有人懂法語,老師留的作業我們也都看不懂,無法輔導。
回到教學大綱的這項要求本身,對一年級的孩子“獨立”能力的培養仍然是從很細微的地方入手的。老師給小姑娘的評語很簡潔——在課堂上能夠按照要求完成任務,無需老師督促,這就夠了。
但是在這一點上,老師還提出了改進意見。老師的原話是“我鼓勵她在課堂活動中留意并自我評估自己的進度”。話說得很含蓄,要不是我們已經在加拿大生活多年,習慣了加拿大人那種一團和氣暗含機鋒的說話方式,這話還真不好理解。
其實,老師的意思就是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要學會管理時間,分清輕重緩急。比如科學課上老師曾要求用畫圖的方式來說明植物生長所需的陽光、水、空氣和土壤四種要素。如果圖畫到一半就去忙著涂顏色,結果搞到規定時間結束了還沒能把四副圖畫完,這就是沒有做到有效地分清優先級,沒有管理好進度。
這種自顧自做事情卻忘記了先后次序及其重要性的現象,相信在一年級孩子當中是很常見的。不但小朋友,大人也會犯這樣的毛病。這兩年網上流行一句話叫“完成比完美更重要”。我想,老師要教給小朋友的就是這個道理。
從老師那里得到了這樣的反饋,我們自然也要把這個意思傳遞給小姑娘。
“你看,”她媽媽跟她說,“老師說你都很棒?。”
?“老師說什么?”小姑娘一聽到表揚向來是反問一句?以便我們把表揚的話重復一遍。
“老師說你很棒?。”我重復了一遍。
“但是你還可以做得更棒,知道嗎??”她媽媽說。
“老師說你做功課的時候要assess your progress(評估你的進度)?就會更棒。”我說。
“What does that mean(?那是什么意思)?”?小姑娘不明白。
“意思就是你做事情的時候一邊做一邊要看一下時間,”我跟她解釋,“比如有時候你想把一個東西做得perfect(完美),但是時間不夠了,你就要試試先把它做完然后再去把它改得更好?。不然你可能把前面做得很好,但是后面來不及做完,這樣到最后作業就沒做完?。是不是?”
4.?成績單不排名,卻考察“合作精神”
第四項要求是“合作”,具體有五條,里面既包含了團隊合作協同完成任務的實用的一面,也有相互尊重的價值取向。
在團隊中接受不同的角色和一份平等份量的工作
對他人的想法、觀點、價值和傳統做出正面的回應
通過面對面的交往和媒體輔助的交往建立健康的人際關系
與他人協作以解決沖突并建立共識以達成團隊的共同目標
共享信息、資源和經驗,并提倡批判性思考以解決問題和做出決策
“合作”緊跟在“獨立”后面,就像如今的招聘廣告同時要求“領導力”和“團隊精神”。在分工如此精細的今天,不論從事什么工作,幾乎已經沒有人可以獨立地做出重要成績,再核心的科學家和商業領袖也離不開與團隊的合作。從實用層面,我們很容易理解為什么要從小培養合作能力。
在能力之外,合作更是一種精神。尊重不同意見,尊重與自己完全不同的價值觀,說起來容易做起來是很難的。所謂海納百川,這也是需要從小培養的。
5. 培養“主動性”,提倡“承擔風險”
第五項是“主動性”,也是五條具體要求。這些要求比我們通常理解的“主動幫忙”,“主動學習”之類顯而易見的“主動”涉及更多更深的領域。在六大類要求中,這一項是最讓我開眼界的。
尋找新的想法和學習機會并實踐之
表現出創新能力和承擔風險的意愿
表現出好奇心和學習興趣
以積極的態度應對新的任務
承認并適當地主張自己和他人的權利
當看到“承擔風險的意愿”是教學要求之一,說實話我是有些驚訝的。
從小到大我受到的來自家庭、社會和學校的教育都更偏重于如何規避風險:寫作文我們要按著四平八穩的范文去寫,刻意避免個性化的風格以免遇上不喜歡這個調調的閱卷老師;考公務員的隊伍一年更比一年長,無外乎穩妥二字。諸如此類避免風險的現象在我們的生活中司空見慣。
而在這份學習報告單上,創新與風險是相提并論的,不僅僅是被提倡,而且是小學教學的要求,是評判學業好壞的標準。
好奇心和學習興趣就更不用說了。誰都知道,好奇心和興趣是推動人們主動學習的重要力量,是科學進步的源泉,但是在實踐中,我們從小到大追求“標準答案”的學習方法是不是在一步步扼殺這種力量呢?
老師的評語依然是從小事入手。對一年級來說,能夠在課堂上主動要求參與某項活動,就是愿意承擔風險的表現。
??6.?不用一把尺子衡量學生,卻要培養“自我調節”的能力
最后一項“自我調節”。
設定自己的個人目標并掌控實現目標的過程
有需要時尋求澄清或幫助
評估并批判性地反思自己的強項、需求和興趣
認清滿足個人需求和成就目標所需的學習機會、選項和策略
遇到挑戰時堅持不懈并付出努力
這幾條,從意志品質到人生規劃,別說一年級,就是八年級的孩子,我覺得這些要求都有點苛刻。但是生活充滿變化,沒有自我調節的能力還真不成。
尤其是在前一項鼓勵創新鼓勵承擔風險之后,更有必要訓練這種能力。否則,一時頭腦發熱去創新,遇到困難就打退堂鼓,那怎么可能成功?反過來說,如果認不清自己的能力之局限而硬要去冒險,也無法實現自己的目標。
從這個角度看,“自主性”和“自我調節”這兩項是相輔相成的。如果學習只有考試這一個目標,人生只有父母規劃好的一條路可以走,沒有選擇的機會,也就不需要進行什么調整。正是因為有選擇、需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任,才必須學會調節。
而對“自我調節”能力的培養,也是從最最小的地方入手的。在這一項中,老師給我家小姑娘的評語是當她不理解老師的要求時她會提問尋求幫助,并且根據老師的反饋意見去改進自己的作業。
不懂就問,如此簡單的一個道理,放在“自我調節”這樣一個看似如此宏大的題目下面鄭重地寫出來,這再次讓我體會到“大處著眼,小處著手”的意思。
報告單的第二部分是具體的科目,低年級沒有分數,只有“進度報告”,依據的是老師的觀察和平時課堂作業、發言討論、家庭作業、課堂演講等項目的考察情況。
對這份報告單做了一番研究,我對加拿大的教育理念和教學實踐有了新的認識。
這套方法當然并非完美,也絕不可能照搬到國內,但是其關注學習方法、強調把學習的自主權交給學生,這無疑是有益的觀念。而在實踐中處處從細微處關注學生的具體行為,從小處入手,也是值得借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