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讀了于老師薦讀的一篇文章《其實,批評也可以是甜的》。其中講了老教育家孫敬修的一則故事:幾個小孩正在起勁地搖一棵小樹,一位教師跑過來大聲呵斥到:“撒手,小樹被你們弄死了!下午罰你們勞動,給小樹澆水培土,聽到沒有?”幾個孩子嚇得低下了頭。面對同樣的景象,老教育家孫敬修是這樣“批評”的:他沉思片刻,慢慢地走到小樹前,并把耳朵貼在了小樹上。孩子們感到莫名其妙,問孫爺爺干什么。孫老說:“你們聽,小樹在哭呢,你們把它的命根快搖斷了。”孩子們聽后,慚愧地低下了頭。孫老繼續說:“那么,我們去拿鐵锨和水桶好嗎?”孩子們飛快的拿來了水桶和鐵锨,孫老和他們一起給小樹澆水、培土。從此以后,那些“受批評”的孩子們一個個都當上了小樹的“衛士”,為小樹培土、澆水。同一件事情,同樣是批評,孫老師的批評呈現出的溫暖的善意和人文的關懷,使孩子們在“潤物無聲”中欣然接受了批評并改正錯誤,讓孩子們感到接受批評也是在獲得一種享受、一種幸福。
不僅回憶起了昨天的一件事:一場突如其來的雪,沸騰了整個校園。一下課,孩子們就迫不及待地往外沖,我領著孩子們來到了操場。走進了漫天飛舞的雪中,孩子們興奮地享受著雪帶給他們的快樂:瘋跑著,尖叫著,一個個無比激動。我也被孩子們的情緒所感染,突然,一個雪球打在了我的眼上,我本能地用手一捂,蹲了下去。"怎么了?老師。" “打著老師的眼睛了。" "沒事吧,老師?"? 孩子們圍了上來,關心地問,"誰打得?" “鄭潤澤!" 聽著孩子們七嘴八舌的話語,我透過指縫,偷偷地向往看,只見鄭潤澤怯生生地站在我面前,小臉通紅,"對不起,老師!" 看小家伙緊張的樣子,我松開手,站了起來,笑著摸了摸他的頭說:"沒事,多虧是剛下的雪,還沒凍,要不然,老師就不能給你們上課批改作業了!“? “你嚇死我了,老師!" 鄭潤澤松了一口氣說。"打雪仗,可不能朝頭上、面部打呀!"我趁機對周圍的孩子們說。“老師說了,打雪仗不能打頭!“安全委員滕家銘趕緊把我的話傳達給其他孩子。"打雪仗嘍!……”孩子們又快樂地玩起了雪。我想:一驚一嚇,一張一馳中不光鄭潤澤受到了教育,其他孩子們也會從中明白些什么。
教育的最佳境界是潤物無聲,批評的味道有苦也有甜。這就需要教育者及時捕捉教育的契機,把握住火候,需要急火爆炒還是文火慢燉,因時、因事、因人而異。靈活處理,隨機生成。這就是教育的智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