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有一個50多歲的女明星,因為怒懟《吐槽大會》的編輯寫手們,上了熱搜,當時黃奕在《吐槽大會》感嘆,說自己是【上錯花轎嫁錯人】而說秦昊是【上對花轎嫁對娘】,這下這位女明星不干了說這句話有歧視女性之嫌疑,憑什么男人娶比自己小十歲的女人可以,女人嫁比自己小十歲的就不可以,言論一出就在網絡上掀起一陣議論,好不熱鬧。
就是這個女人2015年她與小十歲的男友結婚,去年她又以50+的大齡參加湖南臺的《乘風破浪的姐姐們》綜藝節目,長期占居了頭條新聞。
沒想到事隔半年她再次上熱搜,這個女人是誰,相信大家猜到了,她就是伊能靜。
2020年,同樣與伊能靜一樣以50多歲的年齡參加《乘風破浪的姐姐們》上熱搜的還有鐘麗緹。
鐘麗緹,離過2次婚,帶著3個孩子嫁給了小自己12歲的張倫碩,當她和伊能靜一起出現在《乘風破浪的姐姐們》節目時頓時讓這檔綜藝節目上了熱搜,在她們倆身上的話題源源不斷,從而使越來越多的人格外關注起這檔節目來,我就是其中的一個。大家對2位50+的離過婚的又同樣是嫁了小十歲男人的大嫂級的姐姐們充滿了好奇,憑什么她們離了婚卻還可以過的那么精彩。
我們再來看看同樣是明星,翁美玲因與湯鎮業的感情出現問題而自殺,周渝民因和大S分手而得了憂郁癥,演小龍女的李若彤因情感問題得了自閉癥,連周訊也因為離婚得了自閉癥兩年。還有一些女明星更是被拍到深夜買醉,街頭痛哭的畫畫,暴飲暴食成胖子,生活過得一地雞飛。
為什么伊能靜、鐘麗緹離了婚可以那么快的走出傷痛,并且還成功吸引了比自己小十歲男人的迷戀,最后再次步入婚姻殿堂,生活過得有滋有味?
或許你能在《分手心理學》這本書里找到答案。
《分手心理學》這本書是由曹雪敏所寫,她是復旦大學心理學博士生、門薩會員、上海市心理學會成員。
本書受到復旦大家心理學博導孫時進以及果殼創造人姬十三的傾情推薦。心理類評分排名第一。
光看書名,你會以為是一種很難懂的心理學書籍,滿篇晦澀難懂的專業詞匯,可恰恰相反,作者的文筆流暢、結構合理,文字通俗易懂,從心理學和腦科學的角度,清晰地分析了分手為什么會導致人“痛苦”,接著又手把手教你如何認清自己,避免錯誤的解讀“分手”這件事以及如何理清自己與對方的關系,活出自己,走出傷痛。
那么接下來,我們就來做個測量,看看大家或者看到別人一般分手后都是什么狀態?
1、感到很痛苦
2、自責后悔
3、怨恨對方
4、感到羞辱
5、感到氣憤
相信大多數人都會不約而同的選擇第1項“感到很痛苦”,當然有的人也會選擇其它幾項。
再來問問大家,人們在感到痛苦時一般會怎么做呢?
A、痛哭
B、喝酒
C、抽煙
D、罵人
E、砸東西
大家可能會說這些行為我好像都干過。為什么這樣呢,我們在痛苦時為什么要做這些事。書中是這樣解釋的:
心理學告訴我們,人類有四個原始情緒,分別是喜、怒、哀、懼。
什么是原始情緒呢?原始情緒是人和動物共有的,不學而會的,與生俱來。
人類原始情緒中的【哀】是指:失去熱愛的對象,或盼望的東西幻滅造成的情緒。它根據程度由低到高,分為遺憾、失望、難過、悲哀等。
因此當我們失去愛人時,會很自然的產生【哀】的情緒。
不過這里請注意情緒【哀】是有不同等級的,輕微一點是遺憾、失望,稍微嚴重一些的是難過、悲哀,而只要你有【哀】的愫緒出現迷走神經就會變紊亂。當你的情緒越來越嚴重,你的迷走神經也會紊亂的越來越嚴重、最后失調。
迷走神經為第10對腦神經,是腦神經中最長,分布最廣的一對,含有感覺、運動和副交感神經纖維。迷走神經支配呼吸、消化兩個系統的絕大部分器官以及心臟的感覺、運動以及腺體的分泌。
人在非常難過時迷走神經會失調,心臟就會受影響,心肌會缺血,你就會感到“心痛”。
因此我們首先要接納,得承認這份痛苦,它是真實存在的,是人體機能的正常反映,沒必要驚恐更沒必要大驚小怪的如臨大敵一般緊張。對自己說“失戀嘛有些痛苦是正常的,過些日子就好了”
這樣在態度上輕視它,別讓痛苦真的加重,有時候人們失戀的痛苦常常是自己加上去的。
失戀的痛苦往往并沒有那么“痛”,如果人們總把痛苦掛在嘴邊不停的念叨“我好痛呀,我好難過呀”,人的大腦就會重復記憶,最后變成真的很痛了。
我們想做的是幫你認清【痛苦】,這份痛苦并不可怕。因為,這份痛苦原沒有你想的那么【疼痛】、那么的【嚴重】。
所以第一步,你要接納它。接納失戀會產生痛苦,接納痛苦、難過時,想哭想喝酒想麻痹自己的那個“我”。
第二步,梳理一下分手失戀后都有哪些想法?
大多數人可能會這樣說:
1、離開了,我變成了一個人面對生活,經濟拮據,對未來的恐懼帶來了痛苦。
2、我變成了一個人生活,我害怕獨處,我怕寂寞寂靜等,所以痛苦。
3、我被人甩了,會受人恥笑,或者我感到了別人對我的羞辱。
4、我們明明剛開始好好的,我每天給ta做早飯、等ta下班,后來為什么變了?為什么ta要劈腿?
5、為了ta我開始減肥學著化妝,為什么ta還是不滿意,為什么我的努力換來的是ta的背叛?
6、為了ta我放棄了原來的工作搬到ta的所在城市,為了ta我和家里人吵翻了,憑什么ta要出軌?
7、我們經歷了那么多磨難好不容易才在一起,為什么ta不珍惜要離開?..........
看到了嗎,如果你的選擇是第1--3項, 無論是哪一個都說明你太依賴別人,都是自己不夠自信,是低自尊的表現,是“事件結果”也就是分手失戀這件事引發的結果導致的痛苦,咱們可以提升自己的自信度與自尊感來應對、解決。但這不是我們今天想討論的重點,你可以看書去學習。我們今天想討論的是【事件本身】帶來的痛苦,因為絕大多數的人是因為這個。
什么是事件本身帶來的痛苦?很好理解,除事件結果帶來的痛苦之外的就是屬于事件本身帶來的痛苦。
如果你選擇的是第4--7項,你會發現,出現較多的字眼往往是【憑什么】【為什么】【怎么了】,這些字眼都代表著什么意思呢?
代表著“你覺得對方不該這樣對你。”
于是你難過的情緒中多了一層“憤怒”。
憤怒也是屬于人類原始情緒之一的,它是“怒”一種情緒,這種情緒會讓人在最短的時間內調動所有力量做出反抗,這是一種強大的精神力。
在人類歷史上,人們在面對不公,面對其他人傷害自己或至親至愛的人都會憤怒,在憤怒之下可能會做出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的攻擊行為。
這種攻擊行為從核心意義上來說不是單純為了報復,而是通過報復警告對方不要在未來再做出同樣的傷害行為。
心理學認為憤怒讓人更痛苦,更想傷害自己。
因為憤怒本質上就是一種引發警告和回擊的力量。這份攻擊如果不能對外發生,就會轉而對內發生。
而且,所有的憤怒本質上都是對已經發生的事情,而自己無能為力的表現。當反抗感到無能為力,攻擊也無法向外實施時,人們只好向內攻擊,覺得分外的委曲、羞辱、憤怒,例如反復念叨覺對方為什么要這樣對你。
于是,你總是想不明白,你總想要找對方弄個明白卻又不敢那樣做,所以你被自己的想法弄得很痛苦。
你一直梳理不清楚老糾結于此,因而一直處于痛苦狀態。
因此也就是說,你是因為分手失戀這件事的本身讓你痛苦。
你陷入了總是想著對方為什么要離開自己的深淵。
而在這個問題上,絕大多數人只停留在“想”上面,并沒有深入的挖掘給出答案,因此也就是沒有找出答案所以才痛苦,注意是我們沒有找到答案而痛苦,所以許多時候當我們想通了答案我們就不那么痛苦了。
那么如何挖掘找答案呢?就需要你的靜下來心來認真的分析以下幾個問題,你們之間的這份傷害(分手)到底是偶然現象還是必然現象。
1、分手前發生了什么重大轉折事情?帶給你怎樣的感受與想法?導致了你們之間產生了哪些變化?
2、分手當天,是對方臨時起意還是預先計劃好了,如果是臨時起意發生了什么事情?
3、對方最愛抱怨你的是什么?你們因為一些什么事情鬧不愉快?對方有多久沒帶去參加ta朋友的聚會,對方有多久沒有給你制造甜蜜的驚喜了。
4、對方最后一次跟你說動聽的情話是什么時候?
5、你們最后一次高質量的交流與對話是什么時候,你們多久沒有那種此處無聲勝有聲的感覺了。。。。
通過這樣一系列的自我問話,大多數情況下,你會發現你與對方之間的分手早就有苗頭,是你一直不重視,亦或者假裝忽視。
這樣的自我問話是有一些難度的,這幾乎需要把你與對方的整個人生都回顧一遍,不只是兩個人在一起的日子,還有更早的、彼此各自出生以后的日子,甚至需要把彼此的性格、思維和感情觀等都挖一遍。
曾經在網上看到一張草圖,雖說很簡單但很能說明問題,如下:
是的,在你們認識之前的歲月里,你們是不可相交的兩根線,如今相愛相戀了相交在一起,憑什么說你們的未來會是相融成“一個圓點”?你們的思想、需求等依舊不可能一模一樣,你們一定還會是獨立的個體的兩條線,你們有著各自不同的“需求”,別指望著會一致。同時,這個“需求”還會隨時間的流逝,地位的改變、人情練達、身體健康、環境等因素的改變而變化。
這是不爭的事實,如果想不通這個,你的痛苦只會增加不會減少。
同時,你們在一起,就代表著彼此要滿足彼此的需求,否則就失去了在一起的動機。網上有一句話“愛情其實是彼此需要,我正好能給你想要的,所以我們在一起了。”說的就是這個理。
通過層層追問我們就知道,分手代表著我們不合適。要不,我們根本不了解對方的需求;要不就是,以前我們彼此了解,現在我們無法滿足彼此的已經變化的需求了;還有就是我們三觀不一樣等等。總之,分手一定是某種需求沒有得到滿足的結果。
當我們想清楚了這些,就好對癥下藥了,也就是當我們擁有了正確的“認知”其結果當然就會變得不一樣了,當你明白這份分手是遲早的事情,相信你的難過、痛苦自然會減少許多。
為什么會這樣說,這里有個著名的情緒ABC理論,它是由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創建的理論。
激發事件A,只是引發情緒和行為后果C的間接原因,而【直接原因】是個體對激發事件的認知和評價產生的信念B。
即人的“消極情緒和行為障礙”這個結果,不是由于某一個事件A直接引發的,而是個體對這個事件不正確的認知和評價所產生的錯誤信念所直接引起。
從A到C,從前因到后果之間,一定會透過一座橋梁,這座橋梁就是信念和我們對這個事件的評價和解釋。
同一情境下,不同的人的理念、評價與解釋會得到不同的結果。
拿“半杯水的故事”來舉例說明。
同一件事因為兩個人的看法不一樣產生了不一樣的結果(乙是樂觀的心態、積極繼續向前走的行為),這個故事就非常好的解釋了情緒ABC理論。
簡單的來說,A是事實,B是中間的橋梁,也就是你的認知,當你的認知改變了,結果C 就變的不一樣了。
也就是說,“分手”這是情緒ABC理論中的A,而你認為它是必然要發生的事,因為三觀不合、需求沒有滿足等原因是件必然會分手的事,是遲早發生的,這就是理論中的B。
如果你能這么想了,其分手導致的“你的情緒”中痛苦的成份也會相應減少,這就產生了理論中的C。
也許你會說,你教的這個方法我做不到,因為我根本就無法正確的分析出來我們的分手是偶然的還是必然的,不管了,我就是很痛苦,怎么辦。
沒關系,作者給了我們一個很簡單的方法【空椅子法】幫助我們進行情緒宣泄,減輕痛苦。書里的內容是這樣的:
這是幫助我們宣泄情緒的一個簡單可操作的方法。你自已找一個空曠、寂靜的地方就可以實施,相信你把心里壓抑的話全說出來后,就會有如釋重負的感覺,這個辦法跟我們小時候玩的“秘密樹洞”的游戲幾乎是一樣的,只不過空椅子法多了一個特定對象,同樣你也可以使用記日記的方法,它們原理都是相通的,就是讓你的情緒得到宣泄。
如果你還是說這個方法好難太費事我不想用。
沒關系,作者又繼續教了我們很簡單很好操作而且幾乎不需要花什么成本的小妙招來減輕痛苦,這就是“陌-曬”這2個小妙招了,相信對你來說都可以輕易做到。
首先來看第一個小妙招【陌】,就是【制造陌生感】。
瞧,通過制造陌生感,讓大腦切斷與過去與過往的那個人的聯系、聯想。這也是我們大腦“喜新厭舊”的一個特點,人們正好可以利用它進行失戀后自我修復,網上大家耳熟能詳“治療失戀的最好方法就是開始另一場新戀愛” 這句話采用的也是這個理,只不過這句話我可不敢茍同。把他人當做一顆治療自己失戀的藥,可能管用一陣子但不可能長期有用,更何況你當別人傻呀,甘心當你的治療失戀的藥。
所以使用以下技巧才是靠譜的:
第一:清理掉對方所有在你那里的物品。
第二:更換自己發型。
第三:調整家具位置。
第四:貼上新海報。
是不是很簡單呢,又不花什么成本。
接著,我們再來看看作者分享的另一個小妙招【曬】,就是【曬太陽】。
這么簡單的方法就能讓我們輕松的獲得快樂,你為什么不用呢。操作步驟就是走出大門,最好換上一雙平底鞋,去曬太陽,走著走著你還可以嘗試著小跑幾步,注意只是小跑,跑10米或30米,不需要你上來就跑500米1000米,如果你小跑完發現你愿意再跑一段,就聽從內心再跑幾步,不拘泥跑多少距離,重要的是你會發現你的心情會在不知不覺中好了許多,這也是為什么到了春天大家都愛去戶外踏青的理由,因為一邊曬著太陽,一邊你的心情就會莫名的好起來了。
好的,“陌-曬”這2個小妙招就介紹完了,是不是很簡單好用。
關于《分手心理學》這本書就先分享這些,希望大家首先可以接納分手帶來痛苦這是很正常的事,不要害怕。接著通過建立正確認知重新梳理分手這件事,最后使用“空椅子法、制造陌生感、曬太陽”的方法減輕你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