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看到孩子有做不好的地方時,總是忍不住想指責,給孩子貼上很多標簽:“怎么這么粗心,總是寫錯字”“怎么這么膽小,不敢表達自己”“怎么總是不長記性,總是做錯事”……
比外界的批評更有殺傷力的,就是來自父母的否定。
這些看似在提醒孩子的言語,實際上會讓他們越來越膽戰心驚、拘謹不安,因為孩子會覺得自己總是不能讓父母滿意。
長久下來,他們會對自己產生懷疑,甚至認定自己是無藥可救的,最后干脆放棄。
比指責更有力量的,是給予孩子肯定,讓他們切實地感受到來自父母的認可和欣賞。
“我的孩子真的是太優秀了。”這才是父母應該給孩子貼上的“標簽”。
來自父母的肯定,是孩子成長路上的助推器。
哪里有不犯錯的孩子,做錯事情事小,重要的是讓孩子學會如何解決問題。
看到孩子牛奶灑了,先別罵,而是告訴他們這時候應該拿個抹布來擦。看到孩子的房間亂,先別指責,而是建議他們開始收拾房間。看到孩子靜不下心來學習,先別嘮叨,嘗試放下手機和孩子一起學習。
遇事不指責,把重點放在如何解決問題上,引導孩子解決問題。要始終記得,不要站在問題一邊打敗孩子,而是站在孩子一邊打敗問題。
父母的職責不是不斷地“打壓”孩子,用生活中的小事消耗掉孩子的熱情和快樂,而是要給他們賦能,托舉起孩子,讓他們自信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