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稀記得很小的時候,我喜歡圍著家門口的那顆桑樹跑來跑去,枝葉錯落間,童年和灑下的陽光一起賽跑。那時的世界,很簡單,簡單到一盤酸酸甜甜的桑葚,就能承載整個初夏的記憶。
我本身就是腎陰虛體質,頭發枯黃,整個人都干癟癟的,像失了水的小樹苗。所以每到夏天的時候,我的中醫老師就會囑咐我吃一點桑葚。桑葚是大自然賦予我們的補益果,女孩兒可以經常吃,對于緩解身體干瘦,腰膝酸軟,頭暈眼花,口渴咽干很有效果。
春天一來,我就在等待著桑樹結果。大概是由于天氣冷的原因,今年的桑葚季來得特別晚,盼著盼著終于趕在春天的尾巴去市場買到了它。熟悉的攤位前擺滿了新鮮的桑葚,大顆飽滿的果子泛著亮晶晶的光,誘人極了。
桑葚,天生的補益果
▼
在《滇南本草》中記載桑葚“益腎臟而固精,久服黑發明目。”不難看出,早在古代,那些愛美又懂得保養自己的女人就開始吃桑葚了。
桑葚,入口味道甜中帶酸。具有滋陰養血、生津潤腸的功效,《隨息居飲食譜》道桑葚可“滋肝腎、補血液、祛風濕、健步履。”很多古籍中補腎的方子都少不了它,如果你平時常常手腳發熱,頭發枯黃,骨瘦如柴,皮膚干燥,這種情況就是腎陰虛,特別適合吃桑葚。
鮮桑葚性寒,吃多了容易拉肚子,我一般會在食用后泡一杯生姜水或者紅糖水,暖暖胃,讓自己元氣滿滿,精力充沛。
桑葚膏,是桑葚的最佳吃法
▼
聰明的古人會把鮮桑葚熬成膏來吃,用加熱的方式,一邊能暖胃去桑葚的寒,一邊還能保留它的強大功效。
桑葚膏的熬法有多種多樣,可以加蜂蜜也可以加白糖。而我把桑葚和紅糖相結合,又加上了陳皮來熬制。陳皮可以理氣健脾,化中焦之濁氣,中焦疏通之后,上、下焦可以順暢地溝通。
紅糖補心血,桑葚補肝腎,心和腎是一體的。補腎的同時,把心也補起來,這樣就可以引上焦的心火下行,溫暖下焦的腎水。讓身體正常地運行起來。
把新鮮桑葚熬成膏,更容易保存。《食憲鴻秘》:“桑葚熬膏,更妙,久貯不壞。”大家也許都有過這樣的體驗,當你白天買回來一盤桑葚,到晚上或者第二天如果還沒吃完,上面就會長出細細的白毛,導致無法再食用。就算你將它們曬干,也會在放置一段時間之后發潮甚至是生蟲。所以將它熬成膏狀,也是起到了一定的保存作用。
桑葚膏的制作方法
▼
食材:
新鮮黑桑葚500g、紅糖稀3-5勺、陳皮15g
步驟:
①將新鮮的桑葚用鹽水浸泡10分鐘左右,再用清水沖洗5-6遍,用剪刀去除桑葚上的梗,再將桑葚不加水打成汁。
由于桑葚是很由很多密集的小果實串聯在一起的,而小果實比較脆弱,稍微用力就會把皮弄破,更不好清洗縫隙里的細菌,所以先用淡鹽水浸泡一會兒。
②將陳皮用開水浸泡半分鐘,再剪成絲狀態。在桑葚汁里加入陳皮,一起熬煮到濃稠。
熬煮的時候先開大火,直到水開后鍋里冒出黑紫色的氣泡,空氣里彌漫著桑葚的清香,再轉小火慢慢熬煮。等到桑葚和水變得粘稠,用勺子舀起不再有滴落的液體,這個過程大概需要20-30分鐘。
③加入紅糖稀,用筷子攪拌將酸甜口感充分融合,紅糖完全融化后,關火起鍋。
剛剛熬好的桑葚膏是液體狀的,比較稀,這屬于正常情況,等到溫度降到常溫自動冷卻后,就會變成膏體。
④將桑葚膏裝在干凈無油的玻璃杯里,放入冰箱冷藏,可以存放3個月。
桑葚小貼士
①關于桑葚的挑選
桑椹有黑、白兩種,鮮食以紫黑色以補益上品。中醫認為黑桑葚性微寒,入心、肝、腎經,為滋補強壯、養心益智佳果。在挑選桑葚的時候,應該挑選黑中透亮,個大,顆粒飽滿,厚實肉厚,色紫黑,沒有出水,比較堅挺的。
②關于桑葚的顏色
桑葚很容易脫色,在制作過程時可以鋪上了一層桌布,以免弄臟桌子。而且吃完之后可以用鹽水漱口,來祛除黑漬。
我曾在書上看到一句話“醬是料理之魂”。關于桑葚的吃法多種多樣,可以鮮吃、曬干或者做成膏狀,但我唯獨覺得膏狀能帶給人一種治愈人心的溫柔。把新鮮的食材熬煮成濃郁的醬汁,再放到冰箱里貯藏,想吃的時候就拿出來品幾口。作為主食的配料,它多了一層滋味的厚重,又能留下一些季節里的味道,也算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美好體驗吧~
做完桑葚膏之后,我把它涂在剛買的切片面包上,為自己泡了一杯玫瑰茶,溫熱的茶水與果醬面包在唇齒間相遇,甜蜜被發酵,日子的美好也在面前鋪展開來。果醬愛上面包,感動很美妙~
喜歡春末夏初的四月,沒有什么其他的原因,也許只是因為能吃到最新鮮的桑葚。也越來越感慨大自然賦予我們的一切是多么得神奇,一串串可愛的小果子,在應時應季,呵護你的身體,撫慰你的心靈,吃著吃著,就能找回一個元氣滿滿的自己~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