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 = 象形文字……嗎?
文 | 花胡桃
00
朋友 @Huangfucius 童鞋在最新一期推送中,說起她們領導跟外賓會晤,雙方都對漢字很感興趣:
對我們這種本科中文系出身的人來說,古代漢語和文字學是最為基本的課程,自然不會混淆概念;但沒有專門學習過的人,確實容易產生誤解,覺得漢字=象形文字——連百度百科都寫了,倒也難怪 @Huangfucius 她們家的領導會說出 “中國文字是象形文字” 這樣的話了。
讀到這里,體內的語文老師不小心又蘇醒了。同學們(敲黑板),漢字真的不是象形文字,對應的英文更不能說 Hieroglyph 呀!
好,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漢字究竟是什么樣的文字,翻譯成英文又該說什么。
01
首先:為什么說漢字≠象形文字?
因為更準確的說法應該是:漢字是一種表意文字,象形只是其中的一個表意手段。
說起來有點繞,其實也簡單。就好比,蘋果是一種水果,但我們不能說蘋果=水果呀,世界上還有那么多水果呢!同樣的道理,漢字里面確實有象形字,但我們不能說漢字=象形文字。
界定漢字比較準確的說法,是管它叫“表意文字”,跟英文、法語等這些“表音文字”對應。
02
既然說,象形只是漢字表意的一種手段,那我們還有什么其他手段嗎?當然有啦。
漢字造字有六法,稱為 “六書”,分別是: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
我們今天說六書,沿用的是東漢學者許慎提出的名稱和釋義,但順序稍微改了下。比如,許慎在《說文解字》里,先介紹“指事”,再說“象形”,但我們今天用的卻是班固在《漢書·藝文志》里提出的順序,即先“象形”,再“指事”。
03
嚴格意義上來說,六書中的前四種(象形、指事、會意、形聲)是造字法,后兩種(轉注、假借)則屬于用字法。
既然如此,我們就以《說文解字》為藍本,簡單介紹一下四種造字法。
1. 象形
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
所謂象形,非常好理解,就是把字造成這個物品的樣子,許慎舉了兩個例子,“日”和“月”。大家看看它倆的甲骨文版本:
古人看著太陽和月亮,就照著畫了兩個差不多的小圖案。直到今天,現代漢字的“日”、“月”二字,依稀還有它們原本的模樣。
2. 指事
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
“指事”和“象形”是兩個非常、非常、非常容易混下的造字法。大家注意看:指事嘛,是“視而可識,察而見意”,就是說,你看著它的模樣,就能知道它代表了什么意思。
但它跟象形卻又完全不同,比如許慎舉的兩個例子,“上”、“下”。這其實是兩個非常抽象的概念,你能說,生活中有什么東西長成“上”字的樣子嗎?當然沒有!
我們看看下面這張圖,是“上”、“下”二字從甲骨文到小篆的演變。
上圖第二列那個長得像“二”字的,就是甲骨文的“上”字;第三列演變為小篆之后,才有了我們今天“上”字的模樣。
這就是指事:在一條長橫線上加一條短橫線,表示在它的上方;“下”字嘛,同樣的道理,長橫線下面加短橫線,就成了下方。
除了原始刻畫符號和陶文之外,甲骨文算得上是最古老的漢字了。連當時都已經有了“指事”字,我們怎么還能武斷地說漢字是一種象形文字呢?
3. 形聲
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形聲字,顧名思義,是由表義(形)的符號跟表音(聲)的符號組合而成的漢字。
大家可能會對這類文字有點疑問。比如許慎舉的例子,“江”、“河”,表示意義的三點水旁,沒有問題,江、河、海這些詞,都跟水有關;但表示讀音的一側,“工”、“可”二字在現代漢語里的讀音,似乎跟“江”、“河”之間并非完全對應。
對于這種情況,我們無需苛求,畢竟幾千年來,隨著漢語字形和讀音的不斷演化發展,早就已經不是當初的樣子了。
當然,也還是有完全對應的,比如“清”字,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4. 會意
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
個人認為這類會意字是最好玩的,就像用文字看圖講故事一樣。如果感興趣,可以去翻翻《說文解字》,從里面能找出一堆有意思的字來。
許慎同志舉的兩個例子,“武”、“信”,有點難理解,其實歷來也有點爭議,我們就來看一個比較好懂的會意字。
大樹底下好乘涼嘛,木頭旁邊畫個人,就是“休息”啰,古人是不是還挺有想法的?
值得一提的還有類非常典型的會意字,就是像“森”、“眾”、“晶”這樣的疊字。古人以三表多數,例如,很多樹木堆在一起,就成了“森林”,是不是挺有意思的?
04
今天的第二部分重點:為什么描述漢字時,絕對不能用用Hieroglyph這個詞?
因為,它指的其實是古埃及那類象形文字。
Hieroglyph
a picture or symbol used to represent a word or part of a word, especially in the ancient Egyptian writing system
而且這個單詞本身源自希臘語,一開始就跟咱本中文扯不上關系。
…… the word hieroglyph is of Greek origin ("sacred carvings")
大家可以放進谷歌圖片搜索里檢驗一下:
隨便打開一張圖片,都長這樣:
前面強調了很多遍,早在甲骨文時期,我們就已經有了象形、指事、會意等各種類型的字,跟這種畫個圖的單純象形文字,分明就是不一樣。既然如此,漢字究竟該用哪個詞?我們來看看維基百科吧:
根據維基百科的分類,漢字屬于 “logographic”,即“語素文字”,名詞形式是“logograph”。
logograph
a single written symbol that represents an entire word or phrase without indicating its pronunciation
根據釋義我們就可以看出,和“語素文字”對應的,就是“表音文字”。
語素文字
語素文字,又稱表意文字,是表示詞或語素(語言的最小語義單位)的文字。歷史上發展成熟而又代表高度文化的語素文字有西亞的楔形文字、埃及的圣書字和東亞的漢字。
可能有人要問:漢字里也有形聲字,在一定程度上不是可以表音嗎?
但我們的形聲字中所謂的“表音”,還是以認識漢字為基本前提條件的。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如果不認識漢字,光看到一個“清”字,哪個外國人能猜出來這個字讀“qing”呢?
表音文字就完全不同了,哪怕不認識“logo”這個單詞,或者說哪怕發音不完全準確,隨便大街上找個中國人,肯定都能讀個八九不離十的。
除了logograph之外,我們還有一個講法, 叫做:ideograph,同樣指表意文字。
ideograph
a written sign, for example in Chinese, that represents an idea or thing rather than the sound of a word
給大家推薦一個網站:http://chinese-characters.net/
網站是全英文的,特別適合老外了解漢字。尤其是有個“FAQ”的問答欄目,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介紹了漢字的構成。
這個頁面只有五個問題,都非常簡短,大家如果有時間可以認真讀一遍,下次再碰到想跟你們尬聊漢字的外國人,基本就可以對付了。
05
總結一下:我們漢字博大精深,絕對不是“象形文字”四個字就可以概括得了的。更為準確的說法,是管漢字叫“表意文字”,對應的英文是logograph或ideograph。
話說回來,領導呀、講者呀這些人,如果硬要說“漢字是象形文字”,我們作為翻譯肯定沒辦法更正他的錯誤,一時半會兒也不可能跟人家解釋清楚。
但在可能的情況下,我們盡量選用“ideograph”、“logograph”來進行翻譯,不然,拋出個“hieroglyph”,對面的外國人腦子里可能會浮現出樓上谷歌圖片里搜出來的古埃及文字來,以為我們漢字全是畫圖畫出來的。
當然咯,如果要選擇忠實原文,沒辦法改正領導或講者的錯誤,也可以稍微補充說明一下。比如英文問答平臺stackexchange.com上,有位英語母語人士的說法就可以借鑒:
Chinese characters are a mixture of pictograms, ideograms, phono-semantic compounds and others.
不同翻譯場景下有不同的應變策略,大家都這么機智,一定能想到最合適的解決方案。
今天先聊到這兒啦,謝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