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白話】孔子說:“你學了做人處事的道理,在適當的時機去印證練習,不也覺得高興嗎?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相聚,不也覺得快樂嗎?別人不了解你,而你并不生氣,不也是君子的風度嗎?”
學而篇主要講了“學什么”、“學習的方法”和“學習的目的”。
首先我們來到人世,就是要學習,學習知識、生活技能和為人處事的道理。古人主要學習的是“五經六藝”,而如今我們學習的是“九年義務教育”--語、數、英等等文化類知識。
“學而時習之”的核心,強調自修,需要刻意練習,也就是告訴我們應該終身學習、終身成長。
孔子那個年代,他們有自己要讀的一套書,也會自主的學習,然后應用實踐在生活中以此來達到學習的目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也許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實踐出真知吧!。
好比現在我們學了許多知識,道理似乎也都懂,可就是生活得不如意。為什么呢?那是因為多數時候,我們只是把自己當成了知識儲備器,沒有把這些知識內化并且應用。
特別是現在,為什么那些高學歷的人,只懂得學習,對生活卻無從下手、動手能力卻如此差呢?因為他們沒有“學而時習之”。這也許就是我們口中的“書呆子”這一類人吧!書本上的都懂,可用到生活上就不知所措了。
所以生活中,孩子們除了在學校學習課本知識外,家長更應該教會孩子們生活技能和為人處事。
“有朋自遠方來”的核心,強調共修,在學習過程中,我們要善于借助他人的力量,來達到修行的最高境界。
學習想要突破還需要與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探討,如果此時來了這樣一群朋友,是不是會很開心呢?--“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就像現在我們喜歡與自己興趣愛好相同的人在一起學習,會感覺無比快樂一樣。
同頻的人更能達到共鳴,思想與思想之間的碰撞,能擦出不一樣的火花,共同學習產生收獲會最大。
“人不知而不慍”的核心,強調的是修行的結果,我們要用平常心來應對生活中的無常,包容對方以此達到平常心的境界。
人與人之間,因為生活環境和認知的不同,別人不理解你、不了解你,這也是很正常的。如果我們在面對別人的不理解,而能不生氣的話,說明你也是一個很有君子風度的人--“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就像現在人們最愛說的“宰相肚里能撐船”也是一樣的道理。只要我們有了能容人的大氣量,包容別人所不能包容的,說明我們的修行又上了一個階梯了。
此文一再強調了修行就是一件快樂的事--“說”、“樂”、“不慍”,說明好的情緒對于我們來說,是我們為人處事時最應該修煉的。情緒好了,一切自然就都會好。
如果我們能開心地學習、開心地做事、開心地相處,那么人生還會有什么遺憾呢?
修行之路就是先學習、應用實踐,再內化,最后修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