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型,是種強烈的個人符號,在清朝,它還是強烈的政治符號。
清朝入關后第一道政令便是剃發令,簡言之就是剃發留辮子,違令者斬!清朝統治者想要通過這種方式,磨滅漢人對前朝的眷戀,誅滅漢人的反清意志。剃發令實施下去,漢人就這么留了兩百多年的鼠尾辮,中國人也被洋人叫了整整一百年的大辮子。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轉眼到了清末民初,清帝溥儀被逼退位,辛亥革命之后,中國刮起一股剪辮子的旋風。
此令一出,竟然有許多百姓不愿意,畢竟留了兩百多年了,辮子在他們看來就是祖宗留下來的。為了推行剪辮子運動,革命黨人組成宣講團,在全國各地宣講剪辮子的意義,慢慢地剪辮子的人越來越多,漸漸竟然成了一種風氣。
先是上海有位支持革命的商人徐志棠響應革命黨號召,之后很多官僚眼見大清大勢已去,紛紛剪辮子,袁世凱則是清帝退位當天就剪掉了辮子。這些形勢,溥儀全都看在心里,他想順應潮流,可是身邊太監們哭著求他,對他說為了祖宗家法,就算全天下的人都剪了他也不能剪。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辮子暫時沒剪,但是溥儀想與時俱進的心還在,溥儀請了一位英國老師教他認識宮外面的世界。在這位英國老師的指導之下,溥儀開始穿西裝,戴眼鏡,甚至還學習打網球、騎自行車。有一天,溥儀的英國老師看著他的愛徒溥儀說:“留著辮子就像拖著豬尾巴一樣的丑陋”。這句話非常觸動溥儀,溥儀下定決心要剪掉辮子。
1922年的一天,溥儀讓身邊專門負責剃頭的太監幫他剪掉辮子,太監嚇得跪在地上打哆嗦,遲遲不敢下手。溥儀實在忍不住了,自己拿起剪刀,親手把自己的辮子給剪了下來。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自此,這個曾經發布剃發令,命令全部漢人留辮子的滿清王朝,如今連他們的皇帝都剪了辮子。這是具有象征性意義的事件,嗅覺敏銳的英國記者立刻就此事采訪了當時的駐華公使朱爾典。溥儀剪辮子的這條新聞在歐洲一經報道就引起了巨大轟動,在歐洲人看來,曾經那個傲慢愚昧的大清帝國真的亡了。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溥儀這么一剪,本來還在死撐的一眾頑固派就都剪了辮子,只有幾位年紀比較大的前清遺老還留了辮子,幾位太妃也是痛苦流涕。后來溥儀剪下來的辮子,據說被保存在故宮博物院,供人參觀,以便讓后人了解那段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