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惡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聲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隨,恒也。是以圣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也,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誤解如下。我誤解的認為在第二章以后的所有章節里面都是“道”的有形表現,以及內心自我修正的方法。后學對其領悟也是各有所指、各有所依,無論是怎樣的一種“悟”能得“道”既是本真的一種體現。當然如果只是借此經典,玩弄手段或是游戲世間那就偏頗了他的作用。
在第二章里我們看到了辯證思想的參透,也可認為是一種質樸的相對論。在有和無、美與丑、難和易、長和短、高和下、音和聲、先和后等的對立統一的存在。我們在體悟自然和人事的時候都是這樣的有些事看似無,但是其有存在的形態,有些看似有,但卻失去了存在的形態。在矛盾中我們去體悟七轉換的方法和規律,善加利用就是“道”的本真了。
我們在現有的認識中有一種真空狀態,但是它真的是“真空”嗎?如果你想知道他的它在就會有光源,光可以在其中傳播那么他就是有物質的一種表現,現在科學也提出了暗物質的存在,并且實驗證明了。我們在相對立的兩種極端的狀態里,要體悟交錯在內部的變化、轉換和相對的矛盾在其內部的存在。也是說明凡是并無絕對。
在這一章里面出現了“無為”,無為并不是不作為。而是提出了我們對帶事物和世事的一種態度,這個態度是我要遵從自然規律的天道法則,不能打破它的規律違背自然天道的法則。賢德之人就是這樣的行事的,而不是約束宣講什么的。同時當我們有所“得”也應該辯證的看待,這樣對得失才能辯證的對待。
這讓我想起我比較喜歡的一句話: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凡是我們都能夠欣然接受,得之不喜,失之不慍。應為美與丑并不在容顏、外觀,而是在乎與其內在的東西。人無論如何美貌,但是其內心不美,這樣并不是真的美麗。凡是都不是統一的、和諧的,任何的瑕疵都是有存在道理的。我們如果一味的追求完美那么只能是失望。能夠辯證的看待事物,取為我所用之長,利我、利人遵從這些規律就能夠“悟”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