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啦!社會需要競爭,應該從小培養孩子的競爭意識?這樣想的家長主要是自己的焦慮和虛榮心作怪,喜歡攀比孩子是不是多背了幾首唐詩,是否上了重點學校,成績排名如何等等。但童年的任務不是向外延展,而是向內積累,孩子的生活不應該有競爭。面對弱小又有無限潛力的孩子,應該培養他的良好品格。每一種好品格都可以催化出面對世界面對困難的能力和勇氣。生活中最大的敵人是虛榮和恐懼,放下虛榮,才能減少消耗,節約生命成本;克服恐懼,才能降低貪婪,享受生活的從容。心中無敵才能無敵于天下。
早安啦!有些話會讓孩子無比沮喪,比如:我們哪買的起吃的起;我們怎么能和他們家比呢;你就不應該想要這東西,知道這要花掉你爸媽多少工資嗎...它們像一把把利劍,讓孩子不敢提出自己的要求,扼殺了孩子對未來的期待,將他們禁錮于眼前的一粥一飯。孩子每天的經歷,都將組合成為他們的人生,所以當孩子對從未體驗過的事物表示出強烈的興致,即使我們此時此刻無法滿足,也一定小心呵護他們神往的心靈。比如孩子說想住好房子,哪怕買不起,也完全可以說:爸爸媽媽會努力工作,爭取咱們早點住在這樣的好房子里。既呵護了孩子的美好,又種下了努力就能實現愿望的種子。
早安啦!我們總是抱怨孩子的注意力不夠集中,可我們卻從沒有想過,自己又能坐下來多長時間,不發火、不生氣地同孩子一起玩玩彈球、芭比娃娃或者其他游戲呢?在我們心中,完成手頭的工作或者做好一頓飯,才是頭等大事,于是干脆走開不管孩子。
早安啦!【想讓孩子“聽”你的,先練練如何去“聽”孩子的】1.傾聽孩子時要集中全部注意力。2. 共情而不是打探,用簡單的字認同孩子當下的情緒。3. 為孩子提供安全對話的心理環境,不要一開始就試圖改變。4. 傾聽后的回應要和孩子年齡及心理相匹配。5. 最終讓孩子為自己的心理變化做總結。
早安啦!當我們不停地對孩子耳提面命,告訴他們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的時候,孩子并沒有得到自己思考的空間,他只能被迫做出一個非此即彼的選擇:要么口服心不服地接受批評,要么明目張膽地公開反抗。游戲有助于孩子反思自己,甚至是在一些嚴肅的問題上。
每日功課:您會用哪些品質來描述您心中的理想親子關系呢?
訓男女章第7小節
? ? 莫縱驕癡? ? 恐他啼怒? ?
? ? 莫縱跳梁? ? 恐他輕侮
? ? 莫縱歌詞? ? 恐他淫污
? ? 莫縱游行? ? 恐他惡事
5,群天使∽王翠珍今日分享:聆聽老師溫暖講解,我覺得身為父母,首先教育孩子多學習,國學和中華文化最重要的特質,是中華文化的根,這才是連根養根,從小正本,正己,扎下根基,不要上梁不正下梁歪,讓孩子懂得莫縱驕癡,恐他啼怒,莫縱跳梁,無有恐布讓他輕侮,莫縱流行音樂歌詞,恐他淫污,孩子因此,童蒙養正,教學為先。
中華文化可稱為「孝」文化。為什么老祖宗、古圣先賢如此重視孝道呢?從《孝經》上的一句話可以看出端倪:「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剐⑹且磺械滦械母?,是教育的源頭。為什么?因為孝是人的天性,是對父母與生俱來的親愛。一切的德行,都是從這種親愛衍生出來的;一切的教育,也是以這種親愛的教育為起點。
中國人自古講求倫常道德,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五倫」。五倫是五種人際關系,它涵蓋了一切的人際關系。五倫當中第一倫就是「父子有親」,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親愛是天性的、是自然的。我們看出生三個月以內的嬰兒,他還不會說話,也聽不懂大人所說的話,所以還沒有人教他應該怎么做;但是你留意觀察嬰兒看父母的眼神,以及父母看嬰兒的眼神,從這種眼神當中,你可以看到父母與嬰兒之間的親愛。這種愛是天真無私的愛,是人性當中最可貴的素質,也是父慈子孝的本質。這種愛就是孝,是《三字經》中所說的「人之初,性本善」,是純凈純善的自性第一德,也是一切德行的根本。
中國古人發現這種愛實在太寶貴了,如何才能將這種愛永遠保持下去呢?于是興起了教育。教育的目的有兩個:第一個,是將這種愛永遠保持下去,一生不變質;第二個,是將這種愛推而廣之,去愛所有一切人,乃至愛天地間的萬事萬物。所以《三字經》接著說:「性相近,習相遠;茍不教,性乃遷?!惯@種純凈純善的親愛,是每個人天性中本來具有的,但是如果受到后天環境的種種污染,激起了不善的種種欲望、煩惱和習氣,善良的本性就被蒙蔽,人就被不善的習性所操縱,遠離了純凈純善。所以人從小就必須受教育,有正確的引導,才能保持天性的純凈純善;如果沒有正確的教育,人心就會變質,會從本性本善轉成習性不善,于是種種邪惡的問題和現象就從此產生了。
《三字經》接著說:「教之道,貴以專。」教育的原理,重在專一,不能夾雜。從一開始就要灌輸善的教育,不能夾雜不善的成分。這種教育從什么時候開始呢?從母親懷胎的時候就開始了。中國古人重視胎教,婦女必須知道,從懷孕開始,母親就在教育胎兒了。因此,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母親的思想言行都必須端正,沒有邪思邪念,不說不善的話,更不做不好的行為;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對待公婆與父母,一定要恪盡孝道。所以孝道的教育在母胎當中就開始了。
出生之后,嬰兒繼續在學習,所以母親必須守護孩子三年。在這一千天當中,所有不善的人、事、物都不能讓他看到、聽到、接觸到,孩子所接觸的都是正面的,都是合乎孝悌忠信、倫常道德的。這三年的根扎好之后,孩子就有能力辨別是非善惡,對于善的會親近,對于不善的會遠離,所以他能夠保持良好的德行,莫縱游戲力行,恐懼他惡事發生。感恩華夏萬姓祖先加持,感恩古圣先賢護佑,感恩老師姐妹們諄諄教誨[拳頭][拳頭][拳頭]
44群胡芳分享《訓男女章第七小節》第一條“莫縱驕癡??炙渑?。”這一句的意思是說作為母親不要嬌寵孩子,一味的縱容他們,無休止地滿足他們的欲望,這會讓孩子滋生自私和傲慢的習氣,這樣的孩子心智不夠成熟,隨著年齡的增長便會顯露出她們愚昧無知的本性,遇到問題只會一味的哭鬧或者是發脾氣,管控不好自己的情緒,不知道尋求解決的方法,然而只會讓人恥笑。
自古嬌癡生于怠惰,心靈手巧源于勤勞。因此,母親應該在女孩子小的時候就注重培養她們勤于動手的能力,讓孩子從小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并且隨著年齡的增長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兒。自己的東西規整好,小時候玩具需要整齊地擺放在原來的位置,衣服換下來需要疊整齊放好。碗筷用完了要洗干凈,吃東西剩下的垃圾需要隨手放到垃圾桶里,不隨便地堆在飯桌上、茶幾上等等。這兩段話詳詳細細的描述了我和先生。雖然我已經發現,先生還未改變。我努力做好自己,蛻變自己,影響先生和兒子
今日功課:列出三種能夠因“信任”而產生變化的關系。
家長對孩子不同時期的付出決定您想要的結果:
1、0—3歲孩子的父母,只要做10%的努力,孩子就可以取得100%的成果!
2、3—7歲孩子的父母,只要做50%的努力,就可以在孩子身上取得100%的成果!
3、7—12歲孩子的父母,只要做100%的努力就可以在孩子身上取得100%的成果。
4.12—16歲孩子的父母(后補黃金時期),只有做150%—300%的努力,才能在孩子身上取得100的成果。12—16歲之前沒給孩子的,現在可以后補給孩子,孩子以各種方式告訴你,應該愛我了。用正確的方式來愛我。如果孩子這個時候還沒接受到父母正確的愛,孩子就會從希望到失望到絕望,孩子的心門就會關上,就沒辦法與別人產生聯接,各種關系就會處理不好,與別人的關系聯接總有一堵墻,處理不好各種關系,人際關系進入危局中。
5、16—20歲孩子的父母,父母需要做脫胎換骨的改變,500%以上,從內到外全然發生改變,孩子才可能會有變化。
父母的學習線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線!
父母好好學習 ,孩子天天向上!
早安啦!影響孩子一生的好品格是:實事求是。這決定了孩子在未來生活中的踏實度,不踏實是生命中的硬傷。實事求是的主要對立面是虛浮--虛榮、浮躁,小到胡亂獎賞和懲罰孩子,虛話大話連連,言語間貶損對手;大到在孩子選專業、選工作甚至選對象等方面亂指揮--不知不覺中搞亂孩子的價值觀,使他們的雙腳不能踩在地上。培養實事求是的精神,除了家長以身作則,也可以閱讀一些人物傳記。
早安啦!游戲力親子方式中,開懷大笑至關重要。讓孩子開心地笑并不困難:你可以對嬰兒做鬼臉;可以在兩歲小孩后面,裝出笨拙追趕的樣子,在即將抓住那刻馬失前蹄;也可以讓六歲小孩追你,讓自己被抓住,然后咆哮說“你追到我了,真不可思議”;也可以穿上十幾歲孩子的衣服,來逗孩子大笑...在一般情況下,當我們表現的夸張而過度,愚蠢和糊涂,都能讓孩子大笑。
早安啦!游戲是孩子所擁有的為數很少的工具之一,能夠讓他們表達感受……大部分兒童,會本能地去玩那些能夠幫助自己處理生活困擾的游戲,就像大人喜歡跟朋友聊天,從而疏解生活中的煩惱。當孩子看上去面臨困擾時,可以跟他們游戲,引導他們恢復自信。比如在地震后,幼兒園的孩子會用積木在桌上建塔,然后劇烈地搖晃桌子讓積木倒下。
早安啦!游戲還可以緩和氣氛。當孩子讓我們情緒沮喪時,最好不要說“回你的房間去”之類的話,可以說些愚蠢的威脅,把僵局轉變成游戲。比如,“如果你再這樣,我就要把水倒在我頭上。”我們可以拿起一杯水放在頭上,孩子會笑,但并不用真的倒水。孩子會說“好呀,你倒你倒?!边@時候整個氣氛已經改變了,笑聲化解了近在眼前的一場沖突。
早安啦!影響孩子一生的好品格是:實事求是。這決定了孩子在未來生活中的踏實度,不踏實是生命中的硬傷。實事求是的主要對立面是虛浮--虛榮、浮躁,小到胡亂獎賞和懲罰孩子,虛話大話連連,言語間貶損對手;大到在孩子選專業、選工作甚至選對象等方面亂指揮--不知不覺中搞亂孩子的價值觀,使他們的雙腳不能踩在地上。培養實事求是的精神,除了家長以身作則,也可以閱讀一些人物傳記。
早安啦!由于人的注意力有限,兒童的注意范圍更狹窄,能量十分有限,如果把注意力投注在對錯問題上,對思考和探索就無暇顧及。而注意力如何分配,也是一種習慣養成。久而久之,不出錯的習慣可能培養出來了,不善思考、缺少探究興趣的習慣也培養出來了。
早安啦!3種對孩子不但無益反而有害的教育方法是: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天下沒有不懂事的孩子,如果要孩子懂道理,家長首先要做得有道理,做得有道理,比說得有道理重要得多。
雙節快樂[愉快]!早早地把孩子推入競爭的洪流,除了會削弱孩子內在的力量,讓他變得羸弱無力,還有以下幾方面損壞。第一種損壞是會破壞孩子的合作能力。第二種損壞是會培養出病態的奮斗者。第三種副作用是可能損害身體健康。
早安啦!孩子天生不會說謊,只要沒有誘因,孩子就沒必要拿說謊來為難自己。如果孩子有說謊的毛病,一定是成長環境出了問題。孩子說謊不外乎兩個原因,一個是模仿大人,一個是迫于壓力,比如家長嚴厲,對孩子的每一種過錯都要批評指責,甚至打罵;或者家長太強勢,不尊重孩子的想法,不體恤孩子的愿望。這些會造成孩子情緒的緊張和不平衡,他們為了逃避處罰,達到愿望或取得平衡,就會說假話。
[愉快][愉快]!如果家長總愛講道理,那么在這樣家庭中長大的孩子,會首先喪失傾聽的興趣,發展出超過常人的防御心理,同時產生“道理免疫力”;其次,獨立意識喪失,不能對一件事進行誠實、深入的思考,失去正常判斷力;第三,心態變得苛刻,對理解他人沒有興趣,興趣只在如何用自己的觀點征服對方,占據上風。
早安啦。家長要如何批評?當孩子犯了一些小錯或闖了禍,不用家長說孩子也會感到不好意思,內疚和痛苦。這個時候如果家長不顧及孩子的心理再板起面孔說一些教訓的話,說一些早已說過的提醒的話,只會讓孩子覺得丟面子,覺得煩。孩子為了保護自己的面子,為了表達對家長嘮叨的不滿,可能會故意頂嘴或做出滿不在乎的樣子。如果家長與孩子之間經常出現這樣教訓與反抗的態勢,孩子就會真的對自己的錯誤不在乎,對家長的話無動于衷。
早安啦!嘮叨的話說一句沒事,說兩句也沒事,天天說似乎也沒什么,但傷害早已悄悄發生。 稱得上“嘮叨”的,是那些隨口而出的、不斷重復的、總給人帶來負面情緒的話語,既沒用又不中聽。比如“慢點慢點,別摔跤”。不僅降低孩子的邁步信心,還會給孩子帶來羞愧。
早安啦!嘮叨的特點是負面、無效、重復,這些特點加到被嘮叨者身上,就是自我體驗不斷被干擾,心理不斷受阻。所以一個人在什么事上被嘮叨得越多,往往這方面做得越差。嘮叨沒有惡意,卻是一種惡習,是對“控制”不知不覺的上癮。
早安啦!嘮叨有很多種表現,不管形式如何,都會讓孩子產生負面反應。不僅是心理方面,甚至有可能表現在生理方面。孩子認識世界的過程,是心理秩序建立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如果他的一切行為總是被阻攔,被負面評價,他就會時時處于茫然失措中。小小的人,既要發展自己,又要反抗外部壓力,然后又要不斷屈服,經常處于這種糾結中,本該正常建立的心理秩序就會被打亂,心理功能在某種程度上開始失效,無法對外界事物做出正常的反應,給人的感覺就是沒分寸感、魯莽或傻乎乎的。
? ? 待客章第1小節
? 大抵人家? 皆有賓主?
? 洗滌壺缾? 抹光橐子?
? 準備人來? 點湯遞水?
? 退立堂后? 聽夫言語?
早安啦!如何減少嘮叨,可以參考這三條觀點:①孩子的某些缺點,是不是真的不能容忍?反思一下,你要的是個完美兒童么?②如果的確有個問題需要改善,可是說了很多遍,孩子還是依舊,那么再用“說”或“提醒”的辦法肯定是不行的。最好的做法是改變策略。③實在沒有好辦法,那就什么也不做。問題交給時間,交給孩子自己,也許是最聰明的辦法。
早安啦!一切培養習慣的行為都要首先順應兒童的天性,讓他在愉悅感中去慢慢形成。兒童不需要早早形成一種可識見、可總結的習慣,不要先制定出一個“習慣”的框子,然后強制孩子用行為去填充。如果兒童事事都聽命于一個成天教導他的權威,疲于應付,他的能量無法聚集,且越來越不會動腦筋了。
早安啦!教育有責任培養兒童某些良好的習慣,但前提是,我們必須知道什么叫“好習慣”。判斷一種習慣的價值,可以從三個方面考慮:它是小習慣還是大習慣,是外部習慣還是內部習慣,是別人的習慣還是自己的習慣。
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鼓勵之中,他就學會了自信。
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忍耐之中,他就學會了耐心。
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接受之中,他就學會了愛。
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認可之中,他就學會了自愛。
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承認之中,他就學會了要有一個目標。
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分享之中,他就學會了慷慨。
教練孩子v.s. 教育孩子
? 養育一個能夠考慮自己長期最佳利益的孩子,并非易事;
? 與傳授信息不同,教練提供無窮的技能;
? 因為它不是關于孩子們需要學會的某種具體內容,而是關于我們的學習方式、選擇方式以及如何做出最佳選擇;
? 教練為參與者帶來無盡禮物。
特別是在協助孩子學習如何思考,教練是我們可以給與孩子的最佳禮物;
早安啦!培養習慣的原則應該是“順應自然,適當推動”。前四個字是培養者應有的心理基礎,看不見卻非常重要,決定行為的大方向;后四個字是具體做法??蓮囊韵聨追矫鎭砝斫夂蛯崿F: ①不要把“養成好習慣”這句話掛在口頭上,不要在細節上和孩子糾纏。對孩子體恤些、寬容些、信任些,允許他做得不好,不過分指導和控制,讓他有機會慢慢練習和調整自己。兒童應該自由成長,對他們來說,最好的習慣就是沒有習慣。
早安啦!培養習慣的原則應該是“順應自然,適當推動”。適當推動是具體做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和實現:②家長要從孩子所有的壞習慣中看到自己的壞習慣,然后加以改善。如果家長自己用有問題的習慣對待孩子,兒童也只能發展出有問題的習慣。幾乎所有行動慢吞吞的孩子背后,都有個心急火燎、動作麻利的家長;所有不愛吃飯的孩子背后,都有個喜歡一勺接一勺往孩子嘴里喂飯的家長;所有不自覺學習的孩子背后,都有個對作業和分數過分計較的家長…
早安啦!培養習慣的原則應該是“順應自然,適當推動”。適當推動是具體做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和實現:③欲強化某個好習慣,要用正面的或暗示的方法,杜絕批評和責罰。比如當孩子馬虎時,給予寬容和理解,一笑了之,什么也不說,或最多簡單地提醒一句,讓他以后細心一些。當孩子表現認真細致時,表達出你的喜悅和欣賞;只有孩子內心沒有壓力,輕松面對學業,不為自己作業或考試中的小過失感到羞愧和恐懼,不為成績的優劣患得患失,把注意力放在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上,他才能體會到學習的樂趣,產生主動學習的愿望。
早安啦!在完美期待中成長的孩子,天性被過度馴化,其作為獨立的“自我”無法正常舒展,卻耗散太多的精力去適應他人的要求。不求完美,這不是一種懈怠,而是一種勇氣。人必先征服自己的自卑和虛榮,才有力量面對生命中的種種不完美。[太陽][玫瑰]一個生命對另一個生命表達關愛的方式,首先應該是尊重,而不是改造。再親密的關系都必須建立在兩者各自獨立的基礎上,這樣才能在習慣的養成上取得進步,在生命與生命之間達成和諧?!疤師o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是中國傳統的教育大法,也是培養孩子好習慣的最高宗旨。
早安啦!“求完美”之所以是一種破壞性的教育行為,在于它是一種反自然行為。一個內心積淀太多負能量的人,最終也許會取得世俗意義上的“成功”,在別人看來也許很完美,但其內心世界會不柔和不自在,是僵硬的、沖突的,較少體會到生活的幸福。
我們的身心是需要平衡而豐富的。如果生活單一,不管是什么,都會讓人厭倦。工作久了需要度假,度假久了想回家。游戲玩久了需要休息,休息夠了想做事。人太忙想停下來,停下來久了就想開始新的事情.....只有內心豐足,才不會受外在的影響。而內心的豐足來自內在的平衡,內在的平衡來自清楚知道世事陰陽轉合,變幻無常,擁抱無常觀自在,心靈自然平和豐足。轉自戴志強老師[愛心]
個人責任承擔的層次決定你的快樂程度
心態一.這個問題是××造成的,我只是個無辜的受害者。
心態二.因為心態××才有這個問題產生,雖然給我造成了不便,但我必須為它善后。
心態三.這個問題的產生,我也有責任,可我就是這樣,我也沒辦法。
心態四.生命中這種事情很常見,我就是需要忍耐,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地混過去。
心態五.這個問題讓人真難受,老天啊,幫助我面對它吧。
心態六.這個問題不是誰的錯,我內在有力量,能夠用有助于自己成長的方式來面對它。
心態七.這是我的潛意識吸引來(或選擇來)的問題,我其實可以為自己選擇更好的東西。
心態八.我創造了這個問題,我可以賦予它任何一種意義。現在,我選擇將它作個轉化,并且從中獲取我的力量。[調皮][調皮][調皮]你處于哪種心態呢?如何讓自己更快樂呢?
早安啦!“求完美”之所以是一種破壞性的教育行為,在于它是一種反自然行為。一個內心積淀太多負能量的人,最終也許會取得世俗意義上的“成功”,在別人看來也許很完美,但其內心世界會不柔和不自在,是僵硬的、沖突的,較少體會到生活的幸福。
早安啦!我們的情緒是客觀存在的,可以適當要求孩子照顧我們的情緒。但不能讓孩子為我們的情緒負責,舉例區別如下:
1,請孩子照顧媽媽情緒的表達:“媽媽今天生病了,很難受。你那樣吵,會讓媽媽覺得更難受的。請你安靜地坐在床上玩一會兒好么?”
2,讓孩子為媽媽情緒負責的表達:“你吵得媽媽好難受啊。請你安靜地玩?!?/p>
早安啦!應該把孩子看成一粒種子,他們需要自然的生長環境,不可過于控制,給孩子留下盡量多的自由發展空間。
要成為黑暗中的燈火,先要進入黑暗,而且要燃燒自己。否則就好好的在光明中待著,享受在光明中屌絲般的普通,同時帶著照亮黑暗的心情,照亮全世界!
轉自——戴志強老師[愛心]
早安啦!教育中有一種障眼法就是,當我們以為是為了孩子而執意要他如何如何時,其實背后都是為了我們自己。比如覺得孩子膽小,想讓他從跟人打招呼開始鍛煉膽量和禮貌,但這并不是在培養孩子懂禮貌,而是為了讓別人看到自己把孩子教的懂禮貌。孩子膽小是一種本能的防護機制,只有孩子覺得外部世界完全安全了,才會放下警惕和逃避。但強迫孩子打招呼,卻是在消解孩子對我們的信任,也不可能用強迫的方式讓孩子膽大又懂禮貌。只有發自內心的愛孩子,尊重孩子,允許他膽小不打招呼,孩子才會變得膽大和有禮貌。因為愛和尊重就是最大的禮貌。
早安啦!禁錮一個人,無疑是從身體的禁錮開始的。身體的自由是走向人的起始。自由使用和支配自己的身體,不僅能發展身體,同時也能發展兒童的情緒、感覺、心理、認知與精神。
早安啦!身體是一個相對完整和獨立的智慧系統,成人不必對兒童的行為進行禁止和限制。兒童很樂于在危險的邊緣運動,甚至著迷,隨著成長會不斷開發新的邊緣。比如把秋千蕩得非常高,坐在樓梯扶手欄快速下滑等。孩子會在這其中學會自我保護,輕微的害怕是必要的,邊緣活動使兒童擁有激情。
早安啦!如果孩子要被允許之后才可以去探索,就會沒有自主和自由的意識。孩子身體的自由和自主性是自發的,它由自己的意愿所指引。常常被禁止會傳遞一個信息給孩子:這個世界是危險的;他的行為是有問題的。這樣孩子學到的就是“警覺",”探索“成為他需要鼓起勇氣才可以發生的行為,而不是品質。
我們的身心是需要平衡而豐富的。如果生活單一,不管是什么,都會讓人厭倦。工作久了需要度假,度假久了想回家。游戲玩久了需要休息,休息夠了想做事。人太忙想停下來,停下來久了就想開始新的事情.....只有內心豐足,才不會受外在的影響。而內心的豐足來自內在的平衡,內在的平衡來自清楚知道世事陰陽轉合,變幻無常,擁抱無常觀自在,心靈自然平和豐足。轉自戴志強老師[愛心]
早安啦!讓孩子過早“懂事”,是種殘忍的教養。成熟懂事固然是一件好事 ,只是很多大人忘了,這個世界上除了懂事和成熟,還有兩個詞叫做“委屈”和“不快樂”。孩子懂事的背后是深深的自卑,擔心別人不喜歡,所以每天小心翼翼看著大人的臉色生活,失去了她們那個年齡應有的放肆和任性。
早安啦!《小別離》的原著作者魯引弓談到為什么送孩子出國時曾說:“為什么留學?道理很簡單,因為對孩子而言這叫進退皆有路。你特別能干特別聰明,那么學成歸來,要么子承父業,要么叢林穿越,在激越的中國熱土大干快上。你特別老實特別淳樸,那么你就努力留在國外,因為福利健全,保護弱者,你活得健康又快樂?!袊侨澜绺偁幾罴ち业膰摇?,我們雜志社的領導在十幾年前就這樣說。而留學所代表的生活方式恰恰是對這種競爭的告別,別的是嚴苛的分數,別的是讓人絕望的霧霾,別的是單一的價值標準。歸根結底,是向這種在社會轉型期的壓力告別?!?br>
早安啦!生命的主要特征就是自我調節,而調節首先是要依靠情緒,釋放情緒就是調節的最好辦法。無論是讓孩子保持喜悅的情緒,還是讓他釋放痛苦的情緒,都可以讓孩子在生命中保持平靜和內在的愉悅,是對他生命的一種滋養。
早安啦!我們的文化不鼓勵也不接受各種看似不好的情緒,例如哭,很多父母都是在這種文化中成長起來的,其情緒通常都不能發展、成長、成熟,尚未從和母親的情緒共生中完全分離、獨立起來,所以成人在對待孩子時極容易釋放自己的情緒,轉向和孩子共生。似乎是孩子惹怒了父母,其實是父母讓自己共生了孩子的情緒。成人變化無常的情緒極容易使孩子產生不安全感,產生對成人的防御、警覺和恐懼。
早安啦!在兒童期,孩子的情緒尚未和媽媽的情緒剝離開,是共生體狀態,兒童非常容易將這個時候形成的一切轉化成自己的潛意識。所以童年時期孩子由什么樣的成人陪伴,非常關鍵。他們大約需要6年時間逐步走出共生狀態,如果成人都沒走出共生狀態,兒童也很難完成。除非給兒童愛、自由和規則,除非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長。
早安啦!怎樣幫助兒童認知情緒并使其情緒成長、成熟呢?①我們需要重視和關注孩子的情緒,以便使孩子發現、熟悉、發展自己的情緒世界。②準許孩子有各種各樣的情緒,尤其準許孩子哭,不評判好壞。準許意味著給孩子空間讓他自然過渡,也意味著讓孩子把情緒流淌出去。③我們要為孩子的情緒命名,比如生氣、憤怒、傷心、沮喪、孤獨、高興、愉悅...同時要增加我們自己對情緒了解的深度與廣度。
對小孩子所能發生的最糟糕的事情是,告訴他不要憤怒,憤怒是錯的,不要哭,做個好男孩,做個好女孩,這是現實中常常發生的事。因為孩子、嬰兒對父母是如此的依賴,依賴于父母的愛,他們會去做任何事令父母開心,做任何事情去獲得父母的愛。
所以他們就停止了自己的憤怒,停止了自己的眼淚,這樣爸爸媽媽就會開心。是吧,這種事情一直都在發生。
但是那些眼淚,那些憤怒怎么樣了呢?他們沒有簡單地消失。它們被凍結了,凍結成一塊塊的冰塊,然后它們被放到身體的某些地方,并待在那里幾十年,甚至是一輩子。它們不會消失消散。當一個人越是壓抑他真實的感受,這些冰塊就聚集得越多。
然后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之后,這些人會感覺到非常抑郁,他們感到自己是如此容易被激怒,因為他們體內所有這些積累的情緒。甚至當他們處在一個美麗的地方,他們依然覺得沮喪。即使別人對他們都很和善,他們依然無法感覺到被愛。人們只是對他們做一點點小事,他們就會爆炸。
我們會積累情緒,這些情緒就像帶電的能量。你有沒有留意到,當一些很小的事情發生時,你就變得如此憤怒,之后你會想我怎么會對這么小的事情暴跳如雷?或者是一些非常瑣碎的小事就能讓你變得如此悲傷,怎么會這樣?如果我們活在當下的片刻,這些都不會發生。
我們都帶著過去的巨大情緒包袱活著,它們聚集在心的周圍。
我指的不是物質身體的心臟,而是感受的心。這些情緒堵塞了我們的心,這使得我們很難去愛,很難真正地去愛,因為我們的心堵塞得厲害,如此多的悲傷,如此多的憤怒,如此多的眼淚,全都在我們體內。
我們每天都攜帶著它們四處走,我們試著擺脫它們,但事實上我們把它們都壓抑下去了,它們并沒有消失,這樣并不起作用。
只有一種方法,我們必須把它們倒出來,把這些東西從我們的系統里清除出去。情緒、感受需要被感覺到,這就是它們的目的。
就像是一個圓,當這個圓畫完了之后,這就是個真正的圓??ㄔ谀銉仍诘那榫w就像是個未畫完的半圓。我們必須畫完這個圓,通過感受來完成。一旦我們去感受這些情緒的時候,它們就消散了,它們真的就消散了。
讓你的能量流動起來是非常重要的。孩子們壓抑他們情緒的方式是停止呼吸。如果我收緊我身體的某些肌肉,就會將能量留在體內,所以身體的特定部位滯留了特定的情緒。
早安啦!如果成人不知道自己的情緒,也沒有面對的能力,那處理孩子情緒時只用三句話就足夠,第一句:媽媽看到你非常生氣/傷心/恐懼/惱火等等(給情緒命名);第二句:你想生氣就生氣吧(允許孩子有情緒);第三句:媽媽陪著你(表達愛,讓孩子有安全感和被接納感)。
早安啦!成人的情緒狀態會影響孩子情緒的發展。比如小女孩興奮和喜悅的穿著新裙子玩耍,突然摔了一跤,裙子臟了破了,孩子情緒從興奮轉變為懊惱、不知所措和難過,快要哭了。這時媽媽過來指責:怎么這么不小心...這使孩子焦慮到了頂點,哇哇大哭起來,媽媽更加指責:還有理哭了?孩子內在的情緒,夾雜著媽媽的情緒,以及被指責后再次產生的情緒疊加和糾葛在一起,孩子就被鎖定和桎梏了。在焦慮情緒之后,會在潛意識形成“我不好”,自我價值感低下就這樣形成了。
早安啦!兒童是依靠感覺來發現和認識世界,他們把生命的整體感覺都聚焦在視覺、味覺、觸覺、聽覺、嗅覺這5種基本感覺上。因此,感覺不能被破壞,破壞了感覺,就意味著損壞了一個人的發現。12歲以前,認知必須使用實物,這是為了保證兒童的感覺、知覺、經驗順利過渡到認知。錯誤的方式有:不允許孩子吃手,玩土,總說不講衛生;讓6歲的孩子速算;老師教孩子1是個棒棒,2是個鴨子,3是個耳朵...等等這類根據成人想象而設計的教育方法。
早安啦!興趣是嬰兒智能發展和一切關系的起始,也是專注力和意志產生的起始。沒有興趣,一切都不存在。所以,毀掉一個人,就從毀掉一個人的興趣開始,那一定非常成功。因為這樣很容易使一個人自己放棄自己的人生,而不是由別人讓他放棄。如果每天都專注在興趣中,孩子的專注力就會延長,內在就會發展出生命的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