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我想給你最好的生活!”
這,應該是所有為人父母的心聲,也是大家在職場打拼源源不竭的動力。
但,我一直很疑惑,到底什么樣的生活,對孩子來說才是最好的?
是最新款的玩具?是動輒上千的衣服?是價格不菲的興趣班?擠破頭才能邁進去的重點學校?
這些我們家長眼中的幸福生活,孩子會真的看重嗎?
不用長篇大論,這個泰國某保險公司帶來的《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這樣的一支廣告給了我最好的答案。
“我想要謝謝我的父母,感謝他們成為世界上最差勁的父母!”
這是一位新郎在他的婚禮現場,當著所有婚宴賓客,對父母說的第一句“致謝詞”。
話音剛落,臺下就一片唏噓,親戚朋友們都面面相覷,不知道發(fā)生了什么。
大家都還一頭霧水的時候,這位新郎官,又拋出了幾個讓眾人大跌眼鏡的問題。
為什么身邊的朋友都去上鋼琴課了,但他沒有?
從小到大,他唯一上過的音樂課是在家里,跟爸媽一起唱卡拉OK,完全免費,不用花一分錢。
為什么小伙伴都在最好最貴的補習班上課,但他沒有?
他的輔導老師,是隔壁的鄰居譚阿姨。
為什么大衛(wèi)的父母可以帶他去弗羅里達的主題游樂場,玩最炫酷的項目,吃從來沒見過的食物,但他沒有?
他靜靜地坐著,努力回憶著。
最后,發(fā)現爸媽帶他去過的地方,只有曼谷。
在曼谷,他曾期待像大衛(wèi)一樣,吃美味的大餐、玩超炫酷的游樂項目,但……
爸媽帶他去的,只是商場旁邊的游樂場,玩老套的“打地鼠”游戲。
為什么他的生日派對沒有豪華包間,沒有魔術表演,只有爸媽的小把戲?
說到最后,這位新郎官甚至有些激動,直接走下臺,走到父親面前,大聲地質問:
“這一切都是為什么?“
”為什么你們不能像其他父母一樣?!”
聽到兒子近乎咆哮式的發(fā)問,臺下的父親,先是有些不知所措;
之后眼睛里露出了些許的憤怒;
最后,面對兒子的憤憤不平,他終于忍不住了。一下子站起來,向著兒子的方向逼近了兩步。
此時,婚禮現場的氣氛緊張到了頂點,看似父子之間的“戰(zhàn)爭”一觸即發(fā)。
但,令眾人驚訝的是,面帶怒色的父親,即便再氣再惱,也沒有對這個“不孝子”大打出手。
他只是一把攬住了兒子的肩膀,用手不停地揉兒子的頭。
我想,此刻的他,內心是復雜的、矛盾的。
兒子的質問雖然讓他氣憤,但,更多的怕是懊惱和愧疚吧。
說不定,他已經在心底暗暗地埋怨自己了,怨自己沒有給兒子他想要的“更好的生活”。
所以,他把自己的怒火、對兒子的內疚和愛,通過這個看似用力,卻很輕柔的動作,一股腦地發(fā)泄了出來。
但,此時,戲劇性的一幕出現了。
剛剛還在苦大仇深、怨爹娘的兒子,忽然笑了!
他拿著麥克,大聲地說:“看,這就是我的老爸!”
他可能并不像別人的爸爸那樣富有,但是他一直都陪伴在我身邊。
Like father,like son!
從小,大家都說,我就是他的翻版~
不管工作多忙,他都會陪著我玩最喜歡的游戲;
不管我想做什么,他都會陪在我身邊,為我加油鼓氣;
他會陪著我一起搞怪;
幫著我贏得最喜歡的毛絨玩具;
允許我養(yǎng)那些無比可愛的小動物。
他還見證著我每一步的成長,從小學、中學一路到大學。
但是,不管什么時候,我在他眼中永遠是個長不大的孩子。
不善言辭的他,總是喜歡揉我的頭,用這個熟悉的動作,表達對我的愛。
他不富有,但這絲毫不影響,他讓我擁有了一個精彩又溫暖的童年!
我沒去上鋼琴課,那又怎樣?
我的爸媽愿意陪著我,在家用卡拉OK嗨翻天地。要知道,他們可是卡拉OK的冠軍呢。
我沒有在最貴的培訓機構上興趣班,但因為譚阿姨的輔導,讓我對大學有了很多美好的憧憬。
多年后,考上譚阿姨的母校,讓我欣喜不已。
在那里,我也遇到了可以攜手走過一生的人。
雖然,每一年,我的生日都在家過,沒有豪華的場地、沒有炫酷的燈光和音樂。
但是,有我喜歡的禮物、最愛吃的蛋糕。最重要的是,每一年的生日,爸媽從沒有缺席。
這就是我,作為孩子時,最想要的的生日。
其實,不僅是生日,在我成長路上的每一天,爸媽一直都在。
從小到大,父母為我操心、為我付出。我想要的一切,他們一定會拼盡全力。
可能,他們給我的物質資源有限,但給我的愛和陪伴是無限的。
如果沒有他們,我不可能成為現在的我。
我覺得自己現在很幸福,我也想讓我的孩子這樣幸福。
所以,我也要成為全世界“最差勁的父母”。
這樣的父母,
可能不能給孩子買最新版的玩具;
不能帶孩子去豪華海外游;
不能給孩子舉行盛大的生日party;
甚至,可能負擔不起鋼琴課、輔導班;
但,這又怎樣呢?!
這樣的父母,他們愿意放下工作、放下手機,專心地跟孩子一起玩、一起瘋;
愿意放下父母的身段,俯下身來傾聽孩子的想法;
可以無條件地支持孩子的異想天開,哪怕那些在他人看來是不切實際的天方夜譚。
這些“最差勁的父母”,可能因為經濟的原因,不能給孩子那些成長中高昂的“附加項”。
但,他們總是用自己的愛,給予孩子全心全意的陪伴。
這,才是孩子最需要的。
前幾天,萱萱拿我的手機給萱爸展示他的繪畫新作品。順手,他倆往前翻看我給小川拍的照片和視頻。
邊看邊討論了許久,萱爸語重心長地跟小川說:“兒子,媽媽養(yǎng)大你,真的花費了好多心血。”
“帶你去博物館,古生物博物館、科技館、天文館、汽車博物館......”
“一個人帶著你跑了多少次國家圖書館,一呆就是一天。”
“給你念了多少本書,累計在一起,幾千小時少不了。”
“陪著你做各種實驗,火山、結晶、可口可樂爆炸......”
“看木偶劇、看話劇、看電影,跑游樂場,一個人帶你在海南呆了一個多月....”
所以,有些朋友,我可能不是你認為的那樣人哦。我承認,我是工作狂,經常熬到深夜。但我更是爭分奪秒陪在孩子身邊,隨時響應他需求的媽媽。
我和川爸明確分工,好讓我?guī)缀趺總€晚上都能在家陪萱萱。等她睡著之后,我再繼續(xù)工作。經常晚歸的萱爸,只要早一點回家,必定會陪小川看書、玩游戲。節(jié)假日的時候,帶著萱萱混跡在板牙科考營的各地活動。
因為我們知道,我們努力打拼,給他提供更好的物質條件固然重要,但親身陪伴才是孩子最需要的。若干年后,孩子記住的,不應是我們的背影,而是我們溫暖的擁抱、溫柔的笑臉。
其實,孩子想要的快樂很簡單,無論家庭窮還是富,父母都能夠為孩子創(chuàng)造快樂的環(huán)境。而其中,絕對不能缺少的,是來自父母的愛與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