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用期房為例,說明遠期交易的過程和本質。除了房子,還有一類重要的遠期交易對象:匯率。
國與國之間交易,涉及到兩個國家的貨幣兌換,例如,中國的公司用人民幣從美國蘋果公司購買手機,支付的是人民幣,蘋果公司需要把人民幣兌換成美元,用來公司的日常經營或者股東分紅。
即時交易最為簡單,一手交錢一手交換,買賣雙方不存在交易風險。
如果進行的是遠期交易,就要考慮各種影響收益的交易風險,其中之一就是匯率風險。國際貿易,最理想的情況是兩國匯率長期保持穩定,簽合同時的匯率和實際付款的匯率保持一致,就不會造成匯率損失。很多實力不濟的國家,為了穩定和擴大國家貿易,通常會捆綁經濟大國的匯率,典型的例子是香港,港幣和美元的匯率長期維持在7.8左右,代價是要放棄國內或本地區的貨幣政策。
中國94年后,也是執行美元的捆綁匯率政策,固定在8.5左右,維持了10年,直到2004年開始逐漸升值。
在匯率穩定時期,美國和中國做生意不需要擔心匯率問題,現在不同了,人民幣08年后開始貶值,一天一個價,有時候短期跌幅能達到2%,作為收款方的美國公司,不能不考慮匯率風險,最好的策略是只收美元,但哪有那么多中國公司有美元,只能采用其他策略,例如用遠期匯率保值進行對沖。
人民幣即使貶值,也不會頻繁出現短期2%的跌幅,否則就沒有哪個國家敢和中國做生意了。美國的出口商和中國公司簽訂合同后,中國公司3個月后支付100萬人民幣,怎么避免接到飛刀呢?只要和銀行簽訂一份遠期合同,約定3個月后把100萬人民幣賣給銀行,價格參考銀行給出的3個月外匯掉期報價,通常低于即期價格,但高于飛刀價格(比如2%),以中國外匯交易中心的數據為例,即期美元人民幣匯率為6.8955, 3個月的遠期報價為410點(0.0410),即人民幣貶值0.6%左右(0.0410/6.8955),即使有損失,也在出口商預期內。如果3個月后,人民幣實際跌了5%,銀行仍然需要履行合同,按照貶值0.6%兌換美元給出口商,出口商則避免了意外的損失。
在這個過程,出口商用匯率遠期交易對沖商品遠期交易帶來的風險,只需支付銀行手續費。銀行報價中,相同時間段既有買價和賣價,買價往往低于賣價,銀行在一買一賣中賺取差價,由于合同在銀行停留時間很多,銀行把風險分散給眾多買家賣價,從而確保長期盈利。
從上面的外匯遠期報價看,絕大部分外國貨幣相對人民幣,都是升水,說明人民幣匯率還處于漫長的跌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