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暖的冬至
今天是冬至。
可慢悠悠的廈門,似乎忘記了冬天的存在。
云層淡淡,陽光暖暖,吹了一夜的風也停了。
是個出行的好日子。
我們整理好東西,與那只黏人的小貓道別,然后離開了曾厝垵。
當然,臨走前沒忘記用上最后一餐。
接下來的行程就得抓緊了。
從廈門去鼓浪嶼,并不費事,坐輪渡就好。然而最方便的航線只對當地人開放,游客必須繞遠前往另一個碼頭才有船坐。
由于一些原因,我們十點多才坐上直通輪渡的大巴。
這時傳來消息,坐輪渡需要提前通過安檢。對于我們預購的11點半的船票來說,至少得11點趕到才能確保安全上船。
而大巴預計的行駛時間,是一小時。
老婆頓時有些焦慮,面色凝重,跟她搭話要說上幾次才會回應。
我有心開導,卻也明白,現在并不是勸解的時機。
等到了碼頭,我們跟著人流過了安檢,上到輪船,找到一處不錯的座位入座,老婆總算安心下來。
我這時才笑著對她說,還著急么?
她給了我一個白眼,我就這樣,怎么著?
說完,她繼續眺望外面的風景,臉上陰霾不再。
初至鼓浪嶼
通過地圖導航,我們沿著環島的大道漫步。
據剛才輪渡上的導游介紹,鼓浪嶼上是沒有代步工具的。
交通基本靠走,通訊基本靠……好吧手機還是有用的。
不過島嶼本身并不很大,路面也很平整,走起來并沒有覺得多累。
我們順著路向東南走去,那是旅店所在的方向。道路右手邊是一幢幢各式各樣的小樓,有些是景點,比如舊時代的領事館,或是最吸引兒童的廈門海底世界;其余大半都是旅店,背山看海,看樣子價格不菲。
左手邊就是昨天我們吃披薩的地方。
從這個距離望去,沿海的高樓大廈們組成一面高低錯落的城墻。相比那些高聳的后生,只有二十四層高的海濱大廈顯得毫不起眼。
在路上,我突然注意到一件很奇妙的景象,趕緊招呼老婆停步。
你看那云,像不像被一刀切斷的樣子?
說話間,我發現一旁有一棵樹,位置簡直完美,于是便留下了這張照片:
換店風波,以及娜娜小酒館
一路好風景,一路好心情。
我原本以為整個鼓浪嶼之行都會如此,結果現實很快就給我上了一課。
當我們拎著箱子、爬上高坡、穿過一條幽深之至的小巷、輾轉爬上三樓、抵達之前預定的旅店時,突然發現情況有點不對。
呃……旅店?
我瞥了眼一旁的試衣間(里面有落地鏡和衣柜,衣柜里放著幾件婚紗),又看了看那明顯帶著趕工痕跡且異味濃烈的所謂客房,心里七上八下。
跟店員交談后得知,這里原本是一家照相館,房間都是原本的布景,后來才改成客房。
呃……怎么說呢。我不否認這家店的老板很有商業眼光,但在這里入住顯然不是什么明智的選擇。
幸好店員還算好說話,同意退房。我們千謝萬謝,接著趕緊在地圖上尋找其他能住的地方。
看網上的說法,有一間叫娜娜的海濱旅店口碑不錯。然而老婆攜程上找了半天,卻完全找不到這個名字。
不會關門大吉了吧?
我有些擔心,雙眼掃過地圖,卻意外看到角落里閃過“娜娜”兩個單字。
跟我來吧,我對老婆說。
我們跌跌撞撞下了樓,從德國領事館外經過(那里已經改成了一家糖果店,嘿),接著走到鼓浪嶼的商業區入口。
就在我們左手邊,有一家娜娜小酒館。
經詢問得知,他們很早的時候就在此地開旅店,甚至有自己的獨立網站,并沒有跟攜程合作,所以之前才找不到。
至于這老字號的旅店究竟怎么樣,店家建議我們自己看看。
看完房間,我跟老婆都挺滿意的,當即決定入住。
房價不算便宜,不過店長送了兩張免費的咖啡券,折算后差不多三百二十塊一晚。
還算公道。
大榕樹下
我們放好行李,正式出發。
因為換店耽擱了時間,接下來的旅程頓時變得緊迫起來。
我們簡單買了點小吃,權當午餐。
說來鼓浪嶼上的小吃街還是挺熱鬧的。雖然大致類似曾厝垵的風格——也就是海鮮居多——但可能是為了照顧更多旅客口味的關系,有不少外地的美食也混入其中。
在一處三岔路口,我們同時看到了臺灣的蓋飯、山東的煎餅、西安的肉夾饃,甚至還有來自土耳其的冰淇淋。一個有著高聳鼻梁的外國大廚,右手拎著長長的鐵勺,鐵勺的末端粘著一支甜筒,在他的玩弄下四下紛飛,看上去驚險絕倫,如同馬戲一般。
我們都看呆了,以至于忘了買一支嘗嘗——
哈哈,開個玩笑。
倒不是無心嘗試,只是太過胡吃海喝的話,即便錢包受得了,胃也難說。
所以我們盡量克制住自己的嘴巴,以游為主,很快穿過了小吃街。
沒多久,周圍的人聲開始淡去。
我們就是在這時注意到,島上的榕樹真是千姿百態。
幾乎可以這么說:當你走在鼓浪嶼的街巷,只要抬起頭,總能看到漫天的榕樹枝葉,為你遮陽避雨,宛如呵護孩童的母親。
誰說獨木不成林?^_^
坑爹的地圖
這是我剛到曾厝垵時,從旅店前臺拿來的地圖。
這張地圖幫了我不少忙,卻也惹了不小的麻煩。
在島嶼東南附近游覽一圈后,我們選中了又名八卦樓的風琴博物館,作為下一個目的地。
于是我掏出地圖對照旁邊的路牌看了看。
往東走吧,我說。
可走了好幾十分鐘,我們卻愕然發現自己在原地轉圈。
你到底會不會看路啊,老婆埋怨道。
我有點發憷,趕緊掏出地圖重新研究。
沒錯啊,八卦樓就在中間靠東的地方,我指著地圖道。
老婆卻不再信我,找了旁邊開店的人家詢問,以購買一瓶礦泉水為代價換來了情報:一個幾乎完全相反的方向。
這怎么會?
我摸不著頭腦,又摸出另一份旅游地圖——前天在廈大門口拿的——對照著看了看。
咦?
兩幅地圖居然不一樣!
再仔細看了看,最早那份地圖的上面,有一個不怎么鮮艷的箭頭,朝向地圖的右下,標注是,北。
為啥會有這么坑爹的地圖啊?上北下南不是國際通則嗎?你這不按套路出牌啊!
徹底明白過來的我,淚牛滿面。
風琴管的風情
換了張地圖的我們,終于在人生的道路上找到了方向。
這句話看著挺厲害的,不是嗎?
不過方向正確了,并不代表路好走。
風琴館設在一處不矮的山丘頂部,想到那里得先爬一條很長很長的斜坡。
我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總算來到風琴館的入口。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個地方,先歇一會。
趁著休息的功夫,我們好好享用了一陣溫潤的海風,順便觀賞風景。
這里地勢高出周圍半截,視野開闊。往北邊看,地勢漸高,林地在風中搖晃,海鳥掠過海峽;往南邊眺望,各種小屋小房就像無數造型各異的島嶼,浸沒在大片大片的綠色之中。
原來只要換個角度欣賞,即便是那些已經膩味的景色也能展現出不一樣的風情。
我們稍微喝了幾口水,然后進入大門。
迎面而來的,就是這個:
說實話,這大家伙可把我給鎮住了。
也許照片上看不出來,但這琴的高度少說超過6米,正面有三排琴鍵,腳下還有一排;風琴后側的構造堪比現代機床般精密。只需要這一部機器,就能達到等同于一支小型樂隊的效果。
哦,為什么我想到了GP-03D?(高達FANS肯定能看懂這句話^_^)
除此以外,館里還陳列著幾十座不同風格的小型風琴。
雖然我不懂風琴,可這并不妨礙我被它們的美麗所吸引。
你好,鄭成功
來時便有聽說過,鼓浪嶼有“琴島”之稱。
除了管風琴,自然也少不了標準的鋼琴。
從八卦樓離開的我們,意猶未盡,決定再去島南的鋼琴博物館看看。
當然,途中若是看到漂亮的風景,我們也不會放過。
比如三一堂。
從曾厝垵到鼓浪嶼,到處都能看到教堂的影子。我對宗教并不感冒,然而宗教建筑往往是時代藝術的結晶。
教堂本是西方的東西,可放在這座小島上卻沒有絲毫突兀之處。
這就是所謂的“文化融合”吧?殖民者帶來了災難,也帶來了他們的文化。文化在歷史中被分解,融入到廈門的每一寸土地之中。
是好?是壞?
難說。
這個話題畢竟太大,就先到此為止吧。
不知不覺間,我們已經來到了日光巖下。
說來有些遺憾,我們并沒有選擇爬上日光巖。一來是前天已經爬過五老峰,作為登山來說那已經足夠盡興;二來時間已經不早,就算爬上了日光巖,恐怕那時也只剩月光能夠欣賞了。
我們穿過大門,從日光巖下繞過。
這一次,是我們中國的文化痕跡在等待著我們。
我們步入館內,順著樓梯上行。
鄭成功的事跡,大家都很熟悉,毋庸贅言。然而文物相比文字,總是多了幾分實感。
(多圖預警!)
記得今年曾看到過一條新聞:考古學家在蒙古國境內發現了漢朝留下的石碑,正是當初竇憲大破匈奴而留下的封燕然山銘。
當熟知的歷史化作可觸摸的實體,源自民族的自豪感便油然而生。
這里也一樣。
落日沙灘
離開紀念館,時間已經不早。
我們走下狹窄的坡道,穿過扭曲的小巷,與一株株榕樹相見,然后道別。
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近處是沙灘,數以百計的人聚集在這里,各自嬉戲。遠方即海,無邊無垠。目之盡頭,殘陽正落,燒出一片橙紅色的天空。
我們走上沙灘,靜靜地眺望著。
時間逐漸過去,霞光換作一種金色。
光暈照在人身上,仿佛給人披上一身彩霞。
海浪時而復返,像是在替我傾訴。
爭分奪秒
落日目送我們離去。
不走不行。對照地圖,鋼琴博物館距離我們并不遠,然而距離閉館時間只剩下不到一刻鐘。
我們匆忙買了票,進到菽莊花園之內。
這里本是某個大戶人家的海上別墅,后來被捐贈出來,作為文化景點。鋼琴博物館就設在此地。
時間緊迫,我們只得加快腳步。然而通向博物館的道路是一座窄橋,橋下是礁石和海水。
匆匆過橋,又攀上十幾級臺階,我們總算來到鋼琴博物館內。
可惜這次沒法慢慢欣賞。
我只好盡量拍了些照片,留待日后觀賞。
等我們走出博物館,天已經徹底黑了下來。
我們又走了幾步,赫然發現自己陷入了一片迷宮。
這迷宮喚作十二洞天,是菽莊原本的主人建造的蘇州式園林。蜿蜒曲折的假山之間,仿佛無路可走,卻又每每在道路的盡頭絕處逢生。
我不禁感嘆:
有錢人真會玩啊!(偷笑)
晚餐
千難萬險,我們離開了菽莊花園。
時間不早,我倆又早已饑腸轆轆。夜市雖然也挺有趣,但和之前的中山街亦或曾厝垵相比,也沒有太多差別。
我們草草結束了夜游,回到住地附近,在肯德基里點了點東西,作為晚餐。
講實話,在旅游場所吃快餐,挺別扭的,好像缺了點什么。
但我隨即想通了。
重要的不是吃什么東西,而是和誰一起吃。
經歷和陪伴,才是生活的本質。
想明白這點,生活就會變得更加柔軟。
于是,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