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夜飯桌上,總是上演著魔幻般的現實劇:那些戴眼鏡的大學生和碩士生,卻縮在墻角落扒飯,而染黃毛的打工仔,卻滿場飛著敬酒。
去年我的堂哥吧,他碩士畢業回家過年,你看他捧著一個手機,像捧著圣旨似的。
而他那關系不錯的初中同學二狗子,倒是在酒桌上,把酒桌變成了脫口秀現場,句句都很搞笑又很幽默,連20年前偷地瓜被鵝追的糗事,都能說出相聲的效果來。
現在村里吧,常流傳著這樣的一個說法:只要能掙錢蓋房的孩子,就是好兒郎,從不看你讀了多少書!
我家隔壁老張家的兒子,在工地當包工頭,去年用一年的時間,就給家里蓋起了3層小洋樓,過年時他爹走路都帶風。
而對門李叔家的那個博士兒子,還在實驗室搗鼓瓶瓶罐罐,回家連換個保險絲都要找旁邊的鄰居幫忙。那些七大姑八大姨們,才不管你寫什么SCI牛逼的論文,在她們眼里,能掏出真金白銀的才是硬通貨。
其實這事兒得掰兩半說。有些大學生還總裝著"文化人"的架子,回村后才發現,連修個漏雨的屋頂,都比不過初中輟學的小王。
上周村頭劉嬸家電視壞了,海歸碩士研究了半天電路圖,結果打工回來的小陳看見后,拍兩下機頂盒就給修好了。
你說吧,知識有時候就像高檔西服,穿著去田里插秧反倒成了累贅。
可打工的也別嘚瑟太早。
我認識個農大研究生,回村帶著老鄉們一起直播賣山貨,手把手教大媽們用抖音濾鏡、如何剪切視頻,現在全村土雞蛋都成了網紅產品。
還有個學法律的妹子,把防詐騙知識編成順口溜,比什么法律條文都管用。
這些讀書人放下身段搞實踐,照樣能在村里混得風生水起。
說到底還是兩套生存法則在較勁。
大學生在城里學的PPT匯報,回村后還不如那些會遞煙的初中生。實驗室的數據分析,抵不過牌桌上會放水的小學生。
就像你帶著最新款蘋果筆記本回老家,結果發現大爺們更稀罕會修拖拉機的二狗子。
下次遇上親戚說"讀書不如打工",你先別急著上火。
你還是先裝著一副知識分子的樣子,慢慢掏出手機,教留守老人視頻看孫子,順手幫鄰居算算化肥用量。
知識就像老陳醋,剛開封嗆鼻子,時間久了才顯香。
其實真正的文化人,應該既能跟教授們聊學術,也能蹲在村口和老漢嘮今年谷子價,這才叫真把式!
最后,以上內容,僅余之淺見,乃一得之愚,或存偏頗之處,望諸君審思明辨,切不可奉為圭臬,權作參考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