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詢的同感共情技術
心理咨詢將同感共情當作其核心技術,就是因為同感共情是確立咨詢關系的關鍵,也是維系咨詢關系的紐帶。
試想,如果一個咨詢師不具備這種技術,來訪者就感受不到來自咨詢師的有效回應與真切關懷,良好的關系也就很難建立。
最近看一部熱播網絡劇《幕后之王》。其中有個橋段,是男主角淳于喬因為前女友辛惠美失聰而感到強烈自責,希望能夠和她一同經歷這種痛苦的感受,進而讓自己陷入了一種“同感共情”的環境當中,差點讓自己無法自拔。這是一種內疚型的感同身受,容易走火入魔。咨詢師的共情絕不是替代來訪者去感受他們痛苦的感受,而是試著去理解他們的感受。也就是說,咨詢師同感共情的基礎是價值中立,不能讓自己深陷其中而不自知,要有“判斷抽離技巧”。
我曾經聽到一位咨詢師講述過一個同感共情不太成功的案例,說的是一位咨詢師接待了一位來訪者,這位來訪者講述了自己對于逝去父親的愧疚,因為自己的叛逆和任性沒能見父親最后一面。來訪者邊說邊哭,此時咨詢師突然也聯想到自己的父親,自己因為一些原因也沒有見到父親的最后一面,由此產生了強烈的“共情”,不禁淚如雨下,失聲痛哭。此時的咨詢師是失態的,他卷入了來訪者的情緒之中,喪失了中立的態度。這個反面的案例也正是說明了作者在書中提出的:“同感共情不是移情”,這位咨詢師是把自己原本壓抑在內心的情感反移情到了來訪者身上。
對于同感共情,我的理解是,在咨詢過程中,對待來訪者的情感可以是感性的,也就是說能夠體現溫暖、體現對來訪者有溫度的關心,但是思維必須是理性的,你要想著如何幫到來訪者,此時的你是鎮定自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