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發現自己有這樣的現象,作業不到最后一天期限是不會開始動筆做的,期末考試不到最后幾天是不會開始復習的,想要開始減肥是一直還沒有開始的,最后陷入無限自責和焦慮的循環當中…今天我們來談談你的拖延癥吧。
小概念
拖延,Procrastination,在拉丁文中,“pro”意為向前、推進、支持,而“crastinus”則譯為“明天的”,就是不斷把今天的事推到明天去,就是“拖延”拉丁文詞源的字面含義。
心理學指的拖延,則是人們那些“主動選擇的、不理性的、長期的拖延行為”即人們明知道可能會帶來負面結果,卻仍然選擇拖延的行動。
? ? ? ? ? ? ? ? ? ? ? ? ? ? ? ? ? ? ?——《超級個體》
但是我們要知道拖延癥不是病,拖延癥很流行,很多人都覺得他是一種疾病,但是你真正去找神經類疾病的書籍,不管是國外或者國內,都沒有對應拖延的這種描述,所以你要明白:拖延癥是一種狀態而不是疾病,那么我們應該如何正確判斷我們是不是真的在拖延呢?下面我們就用一個例子教你判斷。
一個例子
其實并不是所有的推遲都是拖延,拖延其實也分很多種:必要推遲、積極推遲、斷舍離、真性拖延,就用假如你想學習彈吉他這件事來舉例吧。
1.你發現最近學習或者工作都非常繁忙,自己也很想彈吉他,但是自己根本沒有時間,精力也不夠,所以這時候就是必要推遲。
2.你重新看了一下自己的計劃和生活安排,發現自己根本沒有必要在現在工作的關鍵期學習吉他,可以推遲一個月,這叫做積極推遲。
3.有一天你突然從內心發現自己好像想學習吉他只是內心一時沖動,過了兩天就沒有那種強烈的愿望,只是有時候需要合理宣泄自己的壓力,但是自己根本不喜歡吉他,那么此時放棄掉就好了,這是斷舍離。
4.你分析了一下自己平時學習工作其實好像并沒有那么繁忙,每次明明可以很快就可以完成的工作卻要拖很久,回到家也只是在看電視,浪費了很多時間,那么此時就是真性拖延。
其實要判斷是不是拖延很簡單,就看兩個標準就好了:①有沒有足夠的時間②結果是否有害。
比如你做作業,本來有一周的時間查資料做,但是你一直拖延,到最后一天都沒有完成,結果受到了老師的批評,那么這就是有害的真性拖延。
實用的策略
那么我們應該如何有效避免拖延呢,下面給大家介紹幾個好的方法,在講方法之前希望大家都要合理接納自己有拖延的現象,這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
①學會和自己講條件
當發現自己應該完成某項工作或者學習時,自己已經開始走神或者分心,開始不必要的拖延,給自己講一個條件,其實就是我們上次講的執行意圖If(如果)…then(那么)在你做事之前先給自己制定一個執行意圖,拖延一點短的時間自己可以好好享受,也可以完成任務,比如:如果我學習時發現自己在拖延,那么我再玩五分鐘就開始好好學習。
②細分目標,降低干擾。
把你的目標分解成更容易完成的小目標,比如很多人都想要每天記一點單詞,但是你會發現如果自己有一天因為有事或者偷懶沒有完成,后面就一直拖著沒去學,一天拖一天,最后就放棄了。
此時你可以把你的目標減半,比如你開始的目標是一天記40個單詞,但是有一天沒有完成,那么馬上第二天改成一天記20個單詞,如果還不能完成,再減半成10個,不行又減少,最后至少每天記一個,有人說每天記一個跟沒記有什么區別,那總比不記好吧,當你發現記一個很容易時可以慢慢增加,一旦完不成就減少直到可以完成。
還有就是降低干擾,可以分為內部和外部干擾,內部就是自己本身產生的一些想法影響自己,那么當你學習或者工作發現時,就拿一張白紙把自己所有的想法寫在紙上,完成學習工作后再去做,這樣可以更好的應對,外部干擾可以在你學習工作時把手機app應用的推送消息全部關掉或者斷網,找一個安靜盡量不被打擾的地方學習,可以提高你的學習效率,不拖延。
③從拖延中學習
當發現自己拖延時,用一張紙或者手機筆記開始分析一下拖延的原因:
先用第一人稱寫:我拖延的原因是學習時沒有專心投入,我從中學習到要集中注意力。
然后再另外寫一行,換一種人稱:
你拖延的原因是…你從中學習到……
最后用第三人稱:
他拖延的原因是……他從中學習到……
這個其實就是心理轉移,當你總結出自己拖延的原因時,下次就可以開始避免拖延,從拖延中也可以找到方法。
總結
1.我們每個人也許多多少少都存在拖延的狀態,我們對待拖延也許應該更感性些,不逃避問題,合理看待,判斷自己是真性拖延、積極推遲、斷舍離還是必要推遲。
2.應對拖延有三個策略,分別是:①和自己講條件②細分目標,降低干擾③從拖延中學習。
拖延不是病,只是一種狀態,希望下次當你發現自己有拖延時,不用焦慮和自責,合理面對,相信你一定可以從拖延中更好的成長,如果你想從另外一個方面了解拖延癥,推薦你去百度TED——你有拖延癥嗎?
溫馨提示,以上內容全部并非我的原創,而是跟著一位名叫古典的老師學習的,有些內容是我自己寫的,有些是我的思考,算是我的讀書筆記,希望分享對你有所幫助,愿你學習愉快,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