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寫這個題目,其實也是一種對于人生的思考,為什么我們會感覺到痛苦。為什么我們就不可以快樂,其實不同的心理流派對于這個問題有不同的解釋。今天想談一談ACT流派的觀點。
ACT被稱為接受與承諾療法,是行為主義的第三大浪潮。由斯蒂文·海斯創建, ACT療法認為,我們應當承認否定性思維在人的一生中總是會重復出現;不要試圖挑戰這些負面的想法,而應當把精力集中在確立我們的價值觀并竭力去實現它。海斯認為,一旦人們愿意接受消極的情緒,就會更容易找到生命的真正價值所在,并堅持向這個方向發展。
雖然說來容易做來難,但是海斯的主要觀點是:當人們竭力想控制自己的思維的時候,很難去考慮生命中真正的大事。
我們總是重復我們的命運,是由于在以下六個方面的病理性認識或者是行為,ACT稱這為心理僵化。治療的目的是增加心理彈性。
ACT的真實含義是:接納那些你無法控制的,承諾采取那些可以豐富自己生活的行動。
六大核心病理過程分別是:
1. 認知融合 融合指的是我們與自己的想法融合在一起,
而沒有意識到想法就是一個想法,我們頭腦中不停地會產生各種想法,而且這種想法因為情境的不同,可能想法也不同,所以我們一定要知道,想法就是想法,想法不是我們自己。有時候,我們會發生,和馬云比,自己就是一個渣男,但是如果你和那些與你差一點的人比,自己可能還是有優越感的,可是這種自卑與優越都是真實的感受,那一個才是真正的你。其實都是真實的你。
2. 經驗性回避 說到這個問題,在我看來,大部分人都有這種問題,而且就是角度問題,就如同我們以前常說要揚長避短,說到底也是一種回避,但是這里的經驗性回避是指,這些事情是我們不能回避的,而且回避這些事情短期內看來好像是減輕了一些感受,可是從長期的角度來看,其實是對自己不利的,舉一個例子,有一個人因為在課堂上回答問題不好而被別人笑話,從此以后,這個人就不在課堂上回答問題了,短期內似乎不回答就是沒有人會笑話了,可是在長期的角度下,這個人可能在人際交往,知識獲取方面都會出現問題。所以古人也會說得不償失啊。說的就是這種情況。這樣的例子有許多。因為發音不好,就不去學習英語。因為不喜歡老師,就不學習他教的這門課。
3. 局限性的自我認知 其實我們每一個人對于自己都有一個認知,比如我數學好,英語差,比如我人際交往好,但是酒量差。每一個自我認知的背后可能就是一種自我設限。經常有人說你憑運氣賺來的錢,也會任實力浪費完。就是說我們有什么樣的認知,就會有什么樣的格局,也就是會有什么樣的人脈,成為什么樣的人。
4. 缺乏價值 有時候,我們也是很忙,但是常常會覺得還是一事無成,就是因為我們做的事情,可能不是自己所追求的,也就是我們成語常說的碌碌無為。是因為我們不知道我們想要的東西是什么,就是我們的行動沒有體現我們的價值。
5. 無效的行動 有的時候,我們是想要這些,可是我們往往做的事情可是背離這些事情的,著名的心理學家曾奇峰曾經提到過一個概念叫反向形成,比如一個男孩子很喜歡一個女孩子,可是生活中可能就是表現為常常會去欺侮小女孩一樣啊,還有的人一邊說我要減肥,另一方面又不斷地吃,還說吃好了,才有力氣減肥啊。這些行動其實都離我們的價值或者是目標很遠。可是生活中這樣的人的確是不少見的啊。
6. 概念化自我 正是因為我們對于自己有一個概念,我們對于自己其實是有一個預設的,符合我們的預設就是開心的,否則就是不開心的,每年高考的時候,總是會聽到有人跳樓,而且還是那些平常學習特別好的孩子。所以我們對于我們自己加上的標簽,我們一直活在一個自我的概念中,我是一個很利害的人,所以我就不能哭。我是要上清華的,考不好就是自己無能,所以這些概念,可能會成就我們,也會讓我們受限。這讓我想起佛學上的一個概念,就是尋找自我,歸于無我。是的,我們想要證明自我,我們需要標簽,可是如果你看淡了得失,最終就是無我,而放不下自我,就是我執了。
用自己的語言表述了一下,感覺還是又正解了一些吧。每天都走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