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澤古鎮位于上海市的西南端,屬青浦區管轄,毗鄰蘇州,是典型的江南小鎮。金澤以“橋”聞名,古鎮保留了自宋代至清代的多座古橋,因此也被譽為“橋鄉”。
金澤名氣不大,知道金澤這個地方,是幾年前在百度搜索上海地區的風景名勝時關聯到的一個詞條,我點開詞條看了下,記住了這樣一個以橋而知名的水鄉。來到南方的五年多里,我雖然沒有去過周莊、烏鎮這些大名鼎鼎的地方,但也已經看過許多的水鄉風光,有些是在景區,更多的是在市井當中。這樣的風景其實已經看膩了,然而一個地方吸引人去,除了風景,還有歷史、地理,甚至一個獨特的地名。但金澤之前在我心目中也談不上“吸引”,只是腦海中留下了這么個地方。所以,這次探訪金澤也是偶然生起的念頭、偶然做下的決定。
正是暮春初夏節氣,天氣預報這周末是陰雨天,周五我做了計劃,周六早晨躺在被子里猶豫了一陣,決計起床奔赴金澤。先從家門口坐地鐵13號線到南京西路站,再出地鐵乘坐一輛名為“滬商(青浦商榻鎮)高速專線”的公交,公交在高速上行駛一個小時多到達下一站,便是金澤。車停在滬青平公路上的金澤汽車站,鎮子在馬路對面,穿過馬路便是鎮里的主干道——金溪路,金溪路為東西向,路兩邊商戶鱗次櫛比,繁華程度與中西部地區的普通鄉鎮無差,走在金溪路,初始也看不到一點水鄉的影子。
沿著金溪路一直往里走,幾百米后是一座橋,橋下是幾十米寬的河道。上了橋我方才看到這里的水鄉風光,看起來并沒有什么特別。橋前橋后各有一條南北向的街道,分別叫“下塘街”和“上塘街”。我從橋上退下,往北轉入下塘街,走不多步便是一座四進的老宅子,其中二進院的屋頂斗拱寬大,上面裝飾著精美的木雕,房檐下坐著一位老太太,我上去問她里面我能否進去,她點點頭,我微笑,她也略微笑。不過再往里面的建筑已看不到什么老宅的格局。從老宅中退出,我沿著下塘街繼續往北走,盡頭是一條東西向的河,叫做北勝浜,河上架一橋一座三孔石拱橋,名為天皇閣橋,這是我在金澤遇到的第一座古橋。天皇閣橋初建于明代,清康熙年間重建,橋名源于橋北首曾有的一座天王廟。
站在橋上可看到貫穿金澤鎮南北的市河,以及市河對岸的上塘街與狀元樓,狀元樓共兩層,是過去金澤有名的酒家,地處金澤古時最繁華的十字路口,即上塘街和北勝浜的交匯處(塔匯橋旁),民國時包括陳云在內的革命者經常在此會面,策劃農民起義活動。目前樓上不知是否還是酒家,站在樓下依稀看見樓上有人抽煙喝茶,同名的“老字號”飯店倒是就在汽車站對面的金溪路口上)。
過了天皇閣橋,依舊沿著下塘街往北走,四周越發安靜,看不到什么人,下塘街與南北貫穿金澤鎮的市河平行,距離只有幾步遠,許多小巷子穿插其間,每條巷子東面的盡頭都是向下連接河面的幾層石板。走過數百米,便看到了體型更為龐大的萬安橋。《金澤小志》稱:“金澤四十二虹,萬安為首”,這是金澤現存七座古橋里最古老的一座,建于宋代景定年間,明清多次重修。橋為單孔石拱橋,長29米,高5.5米,橋上正中原有亭屋供行人歇腳乘涼,故此橋又名“亭橋”,此橋與位于鎮南的普濟橋同跨一河,南北相望,二橋也因此合稱“姐妹橋”。由西往東走上橋面,可以看到橋面正中四角留有亭屋柱礎的痕跡。在萬安橋的東西兩端古時分別有佛國亭與財神閣兩座廟宇,與橋構成“橋挑廟”(一橋挑起兩座廟)的結構。
從萬安橋東首沿著市河繼續往北走,幾百米后是一座新建的水泥板橋,向西過橋,不遠處便是林老橋,這是我在金澤遇到的第三座古橋。林老橋也是單孔石拱橋,建于元代,明清曾重修,橋長24米,高4.5米,身型比萬安橋明顯小了一輪。林老橋得名于它的捐建者,一位名叫林青的老人,他是金澤本鄉人,官至宣慰使,家多藏書,熱愛鄉里,曾多次出資用于金澤橋梁、廟宇的建造和修葺,這座橋的名字也體現了邑人對其德行的紀念。此橋也叫關帝橋,因橋北曾有關帝廟,如今,廟已不見,石橋孤懸,橋面方闊的青石板磨得水滑,正中鑿刻的花朵圖案悠然而現,令人感覺熟悉又陌生。
過了林老橋,又是一片十分安靜的民宅,途中遇到一只吃食的小三花貓,很怕人,見到我拋下攤在地上的食物便跳上屋頂,頻頻回頭,奈何我喜歡沖貓學貓叫,它也便不停沖我叫著,邊躲著走邊喵喵,我也沒多逗它便逃開了。河對岸是一片殘破的紅磚建筑,應該是廢棄的工廠,建筑的門楣上還懸掛著碩大的紅五星。隨后我又過了林老橋,再向東過了那架水泥橋回到市河東岸,自此我沿著市河開始一路往南走,路過萬安橋,踏上橋東首的幾級引橋,往前便是古鎮的另一條干道上塘街。比起下塘街,上塘街多了許多市井味,街道兩邊的建筑似乎高了些,許多建筑看得出是舊日的商鋪,人也稍稍多了起來,有村民們在街上散步,在街邊干活,擇菜,但這種市井味依然是凝固的,街道旁的鋪面早已關閉,一種凄清感甚至比剛走過的下塘街尤甚,舊商業的點點痕跡反而增加了這種感受上的沖突。
上塘街走到一半是北勝浜,二者相交處便是古代金澤的市中心,在這里橫跨北勝浜的就是塔匯橋,它與下塘街的天皇閣橋同跨一河,東西相望。塔匯橋初建年代較久,明嘉靖年間重建,幾經修建,塔匯橋從原來的石拱橋變成了石板橋。橋東是前面提到的狀元樓,橋邊還曾有一座圓通庵,一座寶塔,塔匯橋的名字也是因塔而來。如今這里繁華不見,在古鎮里也是相對冷清的地方,倒是窄窄的北勝浜讓人聯想到曾經人頭涌動的金澤市集,讓人心底飄上一絲感嘆。相比金澤其他幾座古橋,塔匯橋算是其貌不揚,然而其簡約的造型也散發著一種特別的清勁。
過了塔匯橋,還是上塘街。向南走著,慢慢又靠近了市河,發現前方漸漸熱鬧起來,許多游船泊在岸邊,當地村民招攬著游客坐船,十元一位,不時一只滿載游人的船從綠波中劃過,生意還是有的。普濟橋橫跨市河之上,從塔匯橋到普濟橋,走了有幾里路。普濟橋作為萬安橋的“妹妹橋”,也是一座古老的單孔石拱橋,建造于南宋咸淳三年,長26.7米,寬2.75米,橋兩頭均有引橋。普濟橋坡度平緩,具有典型的宋代橋梁特征,橋用紫礦石砌就,橋身呈紫色,當地人更習慣稱其"紫石橋",據說,雨過天青之時,橋身的紫石在陽光下晶瑩閃爍,景色十分美麗,凡此種種,普濟橋便有了"上海第一橋"的美譽。
普濟橋再往南,還有三座古橋。市河流過普濟橋后便開始轉彎,我的路也有些迷亂,放生橋和如意橋早已遠遠看見,走近才知兩座橋所跨是鄰近河道而非市河,故又繞了一圈才走到放生橋前。橋旁是總管廟,廟里供奉總管神,是歷史上當地一位父母官,清正廉潔,愛民如子,金澤人為其建生祠,是為此廟由來,這位父母官去世后,百姓奉其為總管神,這里就變成總管廟,放生橋也有了"總管橋"的別名。
放生橋與如意橋相鄰不遠,共同構成一副風景,兩橋均為單孔石拱橋,其中放生橋建于明代,長25.2米,高4米,因橋下放生河而得名,過去金澤的善男信女在佛教節日時在此橋附近放生魚蝦等水族。青浦朱家角古鎮也有一放生橋,為五孔石拱橋,更加壯觀,所以此橋的文保碑上寫的是"金澤放生橋"。如意橋在放生橋南面50米左右,始建于元代至元年間,明崇禎年間重建,長20.8米,寬3.4米,因橋南原有祖師廟,又名"祖師橋"。如意橋的一大特點為其恰好呈半圓形的橋洞,故而橋洞和其水面倒影可以合成一個完整的圓,十分和諧。
迎祥橋是金澤現存古橋中位置最南面的一座,也是我在金澤參觀的最后一座古橋。離開如意橋,再走數百步便可看到市河上橫跨一座造型奇特,形態優美的橋梁,即是迎祥橋。迎祥橋的形狀迥異于金澤其他幾座古橋,橋體略呈弧狀,如一道彩虹聯結兩岸,這是一座六柱五孔梁架式石橋,長34.25米,寬2.14米,橋建于元代至元年間,明清兩次重修。此橋橋面用青磚豎向密鋪,沒有護欄,亦沒有臺階,而是在用磚密鋪橋面時運用鋪設技巧留下了一道道"防滑條",這種獨特的設計據說是為了元代蒙古騎兵騎馬通行橋梁之方便。迎祥橋的造型在全國堪稱罕見,其建橋技術在當時無疑相當先進。
看過迎祥橋后,我有種圓滿完成任務的感覺,事先沒做功課,一路走馬觀花,兜兜轉轉,磨磨蹭蹭,兩個小時,竟也順暢的游完了"橋鄉",看到了這么多美麗的古橋。我放空雙目,望來時的方向往回走,途中有試圖尋找頤浩禪寺,又放棄了這個念頭。回去的路走起來很快,金澤的風景匆匆略過,回到車站的我奔赴下一站——周莊,到了周莊卻沒有買門票進去,只在門口逗留了一會兒,在小河岸邊遠遠的望了一眼著名的雙橋......
來金澤之前,我就想到了蘇曼殊的詩句:"芒鞋破缽無人識,踏過櫻花第幾橋?",甚至開始借此醞釀一條朋友圈......天皇閣橋,萬安橋,林老橋,塔匯橋,普濟橋,放生橋,如意橋,迎祥橋,游過金澤之后,心里數出走過的這些橋,卻不是這句詩的意境。畢竟每個人的每段旅程都有其具體的意境,獨一無二,難以復刻,但我也沒有靈感和才能為這次旅程添上諸如這句詩般的注腳,故而我心中還是輕輕吟誦:"踏過櫻花第幾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