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次的鋪天蓋地,北京朝陽法院宣判某前明星結果的新聞一出,網絡上到處都是相關的報道。隨后,追繳并罰款6億元的新聞也被報道。我一個不關注娛樂圈不追星的人也打開了央視新聞下的微博評論,想要了解一下大眾對此事的看法,還好,看到的是“大快人心”“罪有應得”“依法納稅,人人有責”等評論。
吳事件發生后,有人扒了他的成長經歷,出生幾個月后開始由姥姥姥爺撫養,6歲后被接回父母身邊,10歲父母離異,從此生活在母親無自我的照顧下。母親把養育吳到18歲,當成自己的全部生活,通過嘮叨和掌控,培養出了自己認為獨立、聽話的孩子。實際上吳是在無安全感、壓抑、認為自己不重要的童年、青年期成長起來的。這樣一看,那不被網友理解的“明明是頂流,一手的好牌,怎么就到階下囚了呢”,就有了非常合理的解釋。
看到吳的成長經歷,有哪些問題可用于我們自身的教育反思呢?
1、孩子3歲前的陪伴
很多家長都認為孩子在3歲前沒有記憶,所以孩子3歲前的陪伴不重要。但研究表明,孩子3歲前的教育和培養至關重要,畢竟“3歲看大,7歲看老”的老話大家都知道。
孩子3歲前,是教育的黃金期。生活習慣,能力培養,都是在3歲前奠定的基礎,父母在孩子3歲前是不可缺少的角色。父母的陪伴,關愛,家庭的溫馨氛圍會讓孩子擁有安全感,沒有安全感的孩子無自信,無自律,很難擁有真正意義上的成功。
孩子3歲前的基礎奠基才是人生的起跑線,希望愛孩子的父母真能做到“為之計深遠”。
2、無自我的養育孩子
失婚后的吳媽媽,把全部的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無收入,無交際,無自我,管控孩子交什么樣的朋友,管控孩子接觸的所有東西。
這樣的家長不少見。他們奉行“孩子好,一切都好”的“真理”,殊不知《失去自我的愛,是對孩子最深的害》。把關注力全部放在孩子身上,會給孩子造成有形和無形的壓力,這樣的壓力會讓孩子有窒息感,卻又沒有空間余地去緩和。有些孩子會極力反抗,成為青春期后的叛逆。有些就像吳那樣,在媽媽看來很聽話,但一有機會就立刻逃去韓國,空間和心理上的距離是他們求得解脫的方法。
3、強勢的對待孩子
報道中說到,吳媽媽會在孩子晚睡玩游戲時,沒有任何語言的直接關掉電腦,而吳不吵不鬧不說話。當孩子剛在籃球中找到存在感時,吳媽媽硬將孩子拉到了加拿大,因此吳消沉的幾天不出門。
通過一件件的事情,我們看到吳在壓抑的環境中成長,媽媽沒有在意過孩子在成長中的感受。孩子沒有選擇的權利,沒有自己的愛好,沒有在那個年齡應該有的快樂。
我還想強調一點,吳的失敗不是敗在單親家庭。單親家庭也可以培養出優秀的孩子,重點在于培養的方式與在乎孩子的感受。
希望家長能從娛樂八卦中多有教育反思,改善我們自己的教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