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6月19日,6月份的第三個星期日,這個普通的日子被美國賦予“父親節”。我國官方沒有設立正式的父親節,大陸民間習慣上使用6月第三個星期日當做父親節,臺灣地區定于每年8月8日,又稱“八八節”,諧音“爸爸節”。
1991年春節的初七,北方的天氣很冷,人們還沉浸在濃厚的節日氣氛中,天空不時響起鞭炮聲,呈現出一派平安祥和。
夜幕降臨萬家燈火,爸爸媽媽吃過晚飯后,如常地坐在客廳沙發上看著當年很火的瓊瑤劇《婉君》,爸爸非常喜歡劇中的小碗君,每集都不落。
11點多劇終了,那時的電視機開關是按鈕的,爸爸起身準備關電視去休息,從沙發上站起身,突然“哎喲”了一聲,身體往下倒在沙發邊上,順勢滑了到地上。
媽媽本來是去臥室整理床輔的,聽到動靜趕快回到客廳,看到爸爸已躺在了地上,著急地大聲呼喚著,爸爸卻一動不動,牙關緊閉,面無血色。
媽媽的喊聲驚動了鄰居,鄰居過來急忙幫著叫來了救護車,等醫生趕到時已無力回天了。
爸爸突發心梗,就這樣瞬間永遠地離開了我們,終年五十七歲。
爸爸走的時候很突然,沒有一點征兆,遺憾的是我們姊妹三個當時誰都不在跟前,只有媽媽一人相伴。
今天是父親節,在這個特定的日子里,不由得又想起了爸爸。
我的爸爸,中等身材,不胖略廋,很是精干。戴著一付近視眼鏡,外表書生儒雅模樣,很是斯文。
爸爸是建國初期五十年代的大學生,典型的知識分子。學識談不上淵博,但在他的專業領域技術卻是一流的,是廠子里的總工程師。
爸爸一生非常自律,對自己的要求很高。特別愛看書,愛鉆研業務。媽媽也是五十年代的大學生,受爸爸媽媽的影響,家里的學習氛圍一直很濃厚,我們姐弟也都養成愛看書學習的好習慣。
印象最深的是我和姐姐備戰高考那段時間,全家人都沉浸的學習當中,爸爸媽媽也努力研究著高考復習題,當我和姐姐有不明白的地方,爸爸媽媽經常和我們在一起開展熱烈地討論。
爸爸出生時家境不錯,爺爺是高干,奶奶是過去大戶人家的女兒,所以爸爸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爸爸從小受爺爺奶奶的傳統教育,始終認為“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在那個知識不被重視的年代,爸爸始終堅持學習,也鼓勵我們多讀書,不要荒廢了學業,最終成就了我的大學夢。
在那個物質匱乏年代,人們普遍都養成節儉的習慣。媽媽勤儉持家,衣服舊了破了也不舍得扔,洗干凈補補繼續穿。爸爸的衣著雖然打著補丁,卻永遠都是那樣板正有型,很是講究。
恩深似海父愛無疆,爸爸走得早,沒趕上今天的好日子。
我和爸爸的父女緣只有短暫的三十年,如果有來生轉世,我愿意再做爸爸的女兒,好好讓爸爸享受女兒真摯的回報。
在這個特定的日子里,女兒發自內心地呼喚:親愛的爸爸,女兒想念您,愿您在天堂一切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