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擔如來家業,彰顯佛法真意,契理契機的接引有緣,固然已是刻不容緩。然對親近善知識、多聞熏習、如理思維、法隨法行的認真落實卻更是如救頭然。
局限在于局限的態度中局限,可憐在于求知的可憐中可憐;人們,總在自以為是的境遇中尋求自以為真的境界,于想當然中波的境遇的當然想;人們,或是偽善的灑脫與自我的自信,或是禪境的愉悅與自得的滿足,然在苦無常的事實中脆弱的無力自容,也只有那些迷醉于心靈感應者才感應著無知的心靈;人們,或可在物質的誘惑面前淡然自處,或可在人生的競爭中坦然無為,或自認在生命的際遇中有所慰藉。然無常苦的事實,不僅現存于欲界的生命,縱然“荷光者”的禪修境遇,又何嘗不是苦無常的逼迫!雖說潛智的三維世人難以相信,而對于性靈有所體會的靈修生命,則更是難以置信!當佛陀一味的法流面臨靈修者的境遇時,真不知是佛陀的悲,還是靈修的癡!
佛陀的出世因緣,不單是令有情暫時求得精神上的寄托、心靈上的安慰,更是為解決有情身心的問題,這又是何等的深意;
佛陀的大覺無我,不僅展現于明知五濁惡世的難化,而更是不舍慈悲的救度,這又是何等的真情;
凡于佛陀法中有少份體味的行者,都應該致力于贊美佛陀,或是他的慈悲,或是他的教義,或是他的精神!
在佛陀的正覺中,有情的修持僅在于生命的全然覺醒,確認無常、無我的真實義理。
贊美不在于佛陀需要贊美,感恩是因為生命需要感恩;生命需要通過感恩來升華,而非借助經懺科儀增加浮華。
懷上感恩的心而奮發的行為,無疑是具有無上的祈福與消災的功效!
真正有如佛陀的喜悅,正是來源于有情的覺悟,而非眾生的膜拜;
真正有如佛陀的行徑,并不是為了善行而努力自己的身語意,僅是已然踏在道跡上而展現于身語意;
真正有如佛陀的慈悲,也并不是為了菩薩道的喜舍而努力慈悲,更是已然在慈悲地而如實顯現喜舍而已。
就一個有覺悟的生命體而言,慈悲喜舍的決定先于身語的行為!
修行或是弘法一路的坎坷在所難免,然而正是這浮沉波折成就了升華的生命正覺!為此菩薩的解脫道在解脫的菩薩道中決然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