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酒店端盤子的工作雖然不起眼,但在貧富差距方面,我還是有些感觸的。
首先,在點菜的選擇上,因為之前做過收銀,從所點菜的價位組合綜合算一下,基本上可以判斷每一桌客人的經濟實力。
比如一道小白菜豆腐、長豆角南茄再加個松仁玉米,來上幾個包子幾碗粥,有50多塊錢也就全下來了。而前幾天有個包間里也只點了五六個菜,卻花費了近500多,何如?因為點的菜品都很高規格:龍井蝦仁、扇貝、清蒸鱸魚,香辣烤魚,僅這幾個菜,就有300多元,再加上酒水價,這樣的高消費也就不足為奇了。
當然這并不盡然,也許大爺我今天就要好好犒勞下自己,那好,這從餐畢的收尾工作也可看出端倪,相對不那么富有的客人,會盡量將餐桌上的殘局打包,方便回家后繼續食用,而這也為我們傳菜生的工作帶來了便利,因為客人離開后的撤臺工作本就是我們的職責所在。
然而對于那些不差錢的人而言,浪費似乎已成了他們的一種習慣性行為,每次值班時最頭疼的就是這些客人,尤其是在一些包間里,滿滿點了一桌子菜,離開的時候看上去也并沒有多少改變,那些各式各樣的盤子加起來其實也沒多少重量,關鍵是里面那些并未動過幾筷子的食物,加到撤臺框子里真的是“生命不能承認之重”。。^_^
很多時候,這些鋪張都只是為了一張臉面,每次值班撤臺,尤其是在禮拜六日里,這些浪費掉的食物就可達五六桶之多,
可以想象一家中檔酒店里,一年里浪費掉的食物會有多少,如果可以,它能夠救活多少掙扎在溫飽線上的人。
但事實就是這么殘酷,尤其體現在餐飲方面,貧富差距的存在必然伴隨著巨額的浪費。
2,我想大家一定會有這樣的體驗,都說“民以食為天,”可當真的面對一桌子菜肴時,還沒動幾口呢,就已經看飽了,一出飯店門口,卻又餓了。這是為何?
朋友們聚到一起談到美食時,大家總彼此交換各自最鐘愛的菜肴,“我最喜歡什么什么菜”“我最愛喝什么什么湯”。。每個人的“最喜歡”都會有五六種,而當這五六種赫然全部呈于眼前時,我們卻完全失去了那份大飽口福的沖動,甚至帶著一絲麻木。
正所謂“食色性也”,食物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象征我們的欲望,我們總是貪求的太多,什么都想要,什么都不舍得割舍,但結局通常是什么都得不到。
而美食恰恰從一個反面的角度,給我們的人生一個重要的啟示,如果真的把我們都有的欲望一下子全部滿足,我們并非會感到多么幸福,反而會感到莫名的挫敗與失落。
因為太容易得到的東西真的不會那么珍惜,真正讓我們感到幸福的其實是,我們追逐夢想與目標的那個過程以及我們身在其中的體驗,再有,年輕的我們有太多憧憬與向往,也伴隨著一些沖動,但仔細想想,我們的那個小肚子哪可能一下裝得了那么多的“食物”?
因此,近幾年家里的年夜飯,我們家的桌上最多也就擺四個菜,比平時豐盛一點點就好,吃的也是也許否則什么魚呀,雞肉,羊肉,冷肉,炒菜,燒肉,擺的滿滿的,卻真的沒有那種大快朵頤的任性與豪邁!^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