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山之桂平談古論今
衛遠標
桂平市,古布山之地,今屬廣西壯族自治區。自史冊載籍以來,布山之地以其獨特的地理環境、豐富的歷史文化和深厚的民間傳統,成為廣西的重要文化區域。本文旨在深入探討桂平市在古布山地區的文化、歷史及發展地位,分析其地域文化特征與未來發展策略。
一、布山與桂平的歷史淵源
漢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漢武帝劉徹派伏波將軍路博德率軍南下于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平定南越國,調整郡縣設置,改秦桂林郡為郁林郡。“郁林郡統轄布山、安廣、阿林、廣都、中留、桂林、譚中、臨塵、定周、領方、增食、雍雞等縣。《舊唐書·地理志》稱:桂平,漢布山縣地,郁林郡所治也。南宋《新編方輿勝覽》:秦平百粵屬桂林郡,漢改桂林為欎林郡,今潯州之桂平即欎林郡布山縣之地,梁置桂平郡,隋以布山縣置桂平縣屬欎林郡。明朝李賢《大明一統志》:布山廢縣,府西五十里。桂平市蒙圩鎮新德村古城屯為古代布山縣治。
布山,就是有布料曬的山,古稱叫布山。布山之名,源于其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山上山沖水資源清潔、豐富,染料品種多常年生長,原駐民以制作染料、染布料為生。桂平市位于廣西東南部,地處珠江水系西江上游,自古以來便是交通要道和商貿重地。據史書記載,布山地區歷史悠久。據因修建大藤峽水利工程前搶救性挖掘,廣西文物部門在對桂平尋旺鄉大塘城遺址和石咀鎮長沖根遺址進行搶救性考古挖掘,出土了上萬件新石器時代、漢代等時期的大量遺跡和文物。有人類活動可追溯到七千年前。自秦漢以前便有大量人類活動,成為多種文化的交匯之地。桂平市自古以來,山林茂盛,水資源豐富。古人在山林里建染缸,以染布和染料制作為生。他們把布料染色,洗凈后涼曬在山上,曬干后再運送到山外交易。或者來料加工又或者自產自銷。遠遠望去,許多山嶺都有涼曬的布料,所以,秦兵從潯江,黔江逆水而上。到火煙沖、銅鼓沖這些沖附近時遇上當地駐民干擾,從這些沖上岸上山。秦軍壯士們發現臨水的山嶺涼曬有布料,便把這一帶地方稱為布山。在山頂上看蒙圩新德古城這一遍地,有三條大沖穿過,土地平整開闊,三面環山,背靠大山,山后是大江,也就是黔江。易守難攻。于是便屯兵于這個地方,于是便有了布山古城。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布山地區的文化逐漸發展,形成了獨特的地域文化特征。桂平市作為布山地區的核心區域,承載了這一地域豐富的歷史與文化。
關于藍缸。藍缸,就是古代原駐民用來泡制藍色染料和染架機布的染缸。在古城周邊的山上普遍存在,簡直星羅棋布。目前發現有多處。據了解,銅鑼塘3處、分水塘2處;麻瘋沖(旱沖)2處、火煙沖、燈芯坑、石寶坑各1 處。還有白蘭沖口、長龍嶺新德茶場、秀川山木窿沖、藍缸坪等等都有發現。大多呈1.5米高(深),2——3米寬圓柱狀。比較早的是如火煙沖一排五個,都要是用泥和石頭徹成,較晚的用灰砂打造。有五個成排的,也有散建的,較小的是用于泡制石灰羔,較大的泡制染料。聯產承包責任制前即生產隊時保存完好,有牛跌進去的話要弄出來必須錘料藍缸,打一個缺口才能把牛弄出來。如果發現得遲會餓死在藍缸里。到現在,由于人為的原因,比如種植速豐桉,運木材修路遇到都會被鏟除。
(藍缸考察隊分水塘留影。2024.10.21)
(火煙沖的藍缸。規格:1米深、2米寬,泥石結構,圓柱狀。)
(分水塘的藍缸。規格:1.5米深、3.2米寬,圓柱狀,灰砂結構。)
關于泡制染料用的材料。染料用料古城周邊的山上都有生長。藍靛草、紅藍、板藍根之類。現在在山上面都有野生。村頭巷尾,都有紅藍生長。
(銅鑼塘山沖野生山藍草。)
關于苧麻、棉花,古時候漢代以前主要用于織布的是苧麻和骼麻,棉花是漢代通過東傳,從緬甸、云南傳入廣西、越南一帶。古城生產隊時荒山野嶺到處生長的野生的苧麻,現在,有些山嶺土堆還有生長。農戶也大多會在自己的菜園里種植用于織布的苧麻,叫園麻。晚上、農閑時或冬天在火盤邊,主婦們都會拿著苧麻編制麻線,叫緝麻或捻麻。也會自種棉花,自紡棉線。每家每戶都有一到兩臺自制的木質織布機,有時間就自己織架機布。夠一定尺寸就拿去染布。
關于木根圩。古城舊時是走佛荔出桂平的。傳說,布山當年,在一個冬天的晚上,一夜天光大部分的馬匹不翼而飛。原來是冬天這里青草少,馬匹想食青草。于是集體爭脫韁繩,由幾只白馬領頭,帶著馬幫從坳門出發,一路找青草一路吃,最后在西山大窩坪停了下來。當人們找到時發現,大窩坪里嫩草青青,風水非常好,于是就把縣衙搬遷到西山大窩坪來。古城從此結束歷史使命。村委會后背,從古局沖到坳門(趙理坳)一帶以前是集市,是周邊住民趕集交易的地方,叫木根圩,木根圩什么時候結束使命代考。那里也有染布坊作業,后來蒙圩成圩后就由蒙圩承擔染布業務。我們小時候穿的自織棉、苧麻布衣,就是在蒙圩染布坊染后拿回來洗凈曬干,再拿出蒙圩剪裁的,小學一二年級還穿。
古城的周邊環境,有著布山古城的密碼。認識蒙圩新德古城,可以有多種方式。古籍上,隱藏著歷史的密碼。古城背靠的是金牌山、秀川山和長龍嶺等山脈。秀川山后就是馬賴山。馬賴山一帶山腳便是黔江。有三條山沖古局沖、木窿沖和大進沆流經古城。歷史上,古局沖、木窿沖和大進沆,留下了古代人的桃源夢。
雞鳴狗吠,滄海桑田,曾經的光輝燦爛,只留下許許多多美麗的傳說。
那里的山上野生的苧麻、紅藍草、青藍草散見于長山沖村野。
山上古寨棋布。寨子是兵家防御工事或哨所。秀川山有頭寨二寨眼兒寨,秀川山與金牌山之間有瓦缸寨,金牌山頂古堡。想當年,重兵把守布山城,古城固若金湯。那里的秀川山下有兵工廠,村民叫噠噠廠。那是古代打鐵制造冷兵器,那里打造兵器之地。
山下那個福船嶺蘇屋背,傳說為古練兵場遺址。大進坑畔,有個殘存的寨子,名叫寨村,寨村離大進坑水邊較遠,可想而知,當年水系的發達唉。
生產隊時,在秀川山、雞公山還挖出兩面東漢時期的銅鼓。
不知何故,印象模糊了,因何山上本來的桂樹變成了松林,但村中還遺存有用于辦紅白事的桂木柏枝,家中還有老得發黑的桂皮。不管如何,這些山確實是兵家必爭之地。
歷史上的明朝,銅鑼塘曾是大藤峽瑤民起義的重要活動區域。大藤峽地區由于長期受到封建統治的壓迫和剝削,瑤民們不斷奮起反抗。曾出現過胡通四(永樂十三年,1415 年)、胡公返(成化二年,1466 年)、胡緣二(嘉靖年間)、胡扶紀(天啟六年,1626 年)等瑤民起義領袖。
1972 年銅鑼塘屯頭渡壩口(即紙廠壩)的山坡上出土“百戶所銅印”,共三顆(兩顆保存于桂平市文物管理所,一顆保存于平南縣文化局),顆重 0.88 公斤,7 公分見方,文曰“潯州衛中千戶所百戶印”,為公元 1396 年(洪武二十九年)四月所造,這一文物的出土是大藤峽瑤民起義取得勝利的見證。
抗日戰爭時期,曾有國民軍團部駐一個銅鑼塘。1944 年(民國三十三年)的桂柳會戰-蒙圩之戰中,10 月 23 日國軍第 46 軍第 155 師之一部迫近桂平西側高地(即現在銅鑼塘屯、長龍嶺、瑪驪山一帶),同時日軍第 130 大隊長竹之內繁南派第二中隊長諸石巖太郎大尉率該中隊往桂平西側高地山坳,雙方在此進行了激烈的戰斗,全殲日軍一個中隊,這次戰斗被稱為“蒙圩反擊戰”。至今銅鑼塘大風坳、瑪驪山一帶高地仍保留有營地、戰壕、防空洞等戰爭工事。
民間故事多且引人。那里有鼎鍋石的故事,相傳民國時期,放鴨佬父子兩在鼎鍋石旁避雨。聽到大石頭上有異響,趴上去看到凹進去的石面有一鼎鍋銀。用草衣遮掩著回村,路人問啥都說感冒,后來真感冒了,醫完一鍋銀后就沒事了。
傳說世上有個三斤六兩的金香爐,一個收破爛的叮叮佬到破廟里避雨,閑得無聊稱了一下案臺上的香爐,正好是三斤六兩,于是收入囊中。
再就是除了福船嶺蘇屋背古練兵場的傳說,還有紅藍灣九缸銀的傳說,傳說由于當地一大戶人家因逃難帶不走家中寶貝,將九缸銀埋藏于福船嶺,并種下紅藍用于記號,方便日后挖回。這哪里是窮鄉僻壤,這是富庶的地方啊。
三條大沖貫城而過。從山上奔馳下來的洪流,是大進坑、秀川山下木窿沖和金牌山邊古局沖,條條水路都向下延伸,直至郁江與黔江潯江交融奔向大海。
古城是一個村屯,古城屯更是一座古城,那里有許多文化沉淀。
關于傳統。古城,有許傳統節日。正月:年卅晚、大年初一,初二開年;二月:初二社日;三月:初二社日;四月:初四社日;五月:初五龍舟節;六月:無;七月:十二至十五鬼節又叫鴨兒節;八月:十五中秋節。。。。。。這些與中原風俗習慣相同或近似。與桂平市的壯族不同的是,壯族比較注重三月三、六月六和七月七。
這里說說七月十四日。是傳統的在對祖先祭祀后,特別注重對孤魂野鬼祭拜。傳說,這一日鬼放赦、鬼放假,放一個月假,到八月十四日收假。所以,七月十四后一段時間,農村孩子晚上很少外出,白天也不會去水沖、池塘游泳,害怕著鬼收,回不去!
古城的七月十二整糍粑吃,十三包灰水粽,十四殺鴨(必須有鴨,用鴨背太公過河),十五出嫁女回娘家(阿姑返)。
長大一點坐班車,車費要加收時才聽說七月十五叫中元節。
糍粑——糍粑。一般都是頭天晚上就浸泡糯米,到第二天一大早,就會起來用自家祖傳下來的石磨來磨昨晚浸泡好的糯米,糍米漿直接流到糍粑袋子里。然后把糍粑袋里的糯米漿放到長條凳子上去,用扁擔夾,把水夾干。然后再到村里的豬肉灘去買肉。家里有木瓜或蘿卜或豆角什么的就用什么,再就添加些豆腐胼、香菇之類,把它們鍘碎并炒制成餡,再用糯米粉捻皮,放餡后用手滾成圓球狀,便成糍粑。總之,糍粑的餡隨著季節而變化,不固定的,七月可以用竹筍做。
古城一般是十二做糍粑吃。
灰水粽——七月十三大家都會包灰水粽。灰水粽要用燒生的木兒灰濾水,再用灰水泡糯米,然后包粽子。通常會提前十天八天到山上去采摘葦橫葉,燒制由各種生砍的木兒組成的堿砂灰備用。包粽時,粽葉用水煮沸過青,清洗涼干。再將浸泡過灰水的糯米包成粽子。灰水粽的餡有各種各樣的,可以放芝麻的,有中間放中藥蘇木,也有放綠豆豬肉的。我們這里是包成長條狀的。再把包好的粽子放到大鍋里煲兩三個小時就可以了。
殺鴨——七月十四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會殺鴨子。鴨子的主要任務是背太公過河,沒它不成,沒它過不了河。一般都是煮自己宰殺的鴨子來吃,不喜歡吃生鴨肉的就會買燒鴨代替。但祭祀祖先都要成只的出過水的鴨子,祭拜祖先后才能砍碎鴨肉煮來吃。我們小時候養鴨子,就專門養肥到七月十四這一天吃的。
燒紙——每家每戶都必須會剪制準備很多燒紙,比如紙錢、紙寶、紙衣服等等。
祭拜——晚飯前先祭拜自己的祖先,用成只的有頭有腳的熟鴨和其他菜、粽子、米飯、燒酒等祭祀。燒香、蠟燭和紙祭品。
潑水飯——到了晚上,煮晚餐時都會另外拿三個碗或盤子裝些鴨肉、和其他菜、裝上米飯、灰水粽先放一邊,吃完晚飯后休息一會,待太陽下山后,七點左右就拿個托盤,帶上剛剛準備好的飯、菜,灰水粽、蠟燭、香、紙品、鞭炮,就到野外去,到大路邊去祭拜沒有親人或找不到親人孤魂野鬼,這就是特別的日子、特別的風俗——潑水飯。這也是人性化的表現,就連平時沒人認領的孤魂野鬼,這一天也有著落!
我們小時候不懂拜的是什么,問大人們他們總是說拜的是“鬼”。
七月十四這一天的晚上,在村邊、大路旁都會看到一排排的蠟燭發著光,不同的村在不同的路段祭拜。點好蠟燭,燒了紙品,等一會兒就把碗里的飯、菜全部倒掉給“他們”吃,最后是放鞭炮,端飯菜的托盤拿回來后,都不會直接拿進家里的,反扣著放在外面,等明天再拿進屋。有的連飯碗都不帶回來。
二、桂平的地域文化特征
桂平市的地域文化特征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多元文化交融:桂平市地處多民族聚居區,各民族間的文化交流與融合,形成了獨特的多元文化特色。如壯族的歌舞、漢族的農耕文化等。
二是獨特的自然環境:桂平市地處喀斯特地貌區,山水相依的自然環境孕育了豐富的生態文化。
三是深厚的民間傳統:布山地區的民間傳統豐富多彩,如傳統節慶、婚喪嫁娶等習俗,體現了地域文化的獨特魅力。
三、桂平的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
近年來,桂平市在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隨著國家對西部地區的大力支持,桂平市的交通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同時,桂平市積極發展農業、工業和旅游業等產業,推動了經濟的快速發展。此外,桂平市還注重社會進步,積極推進教育、醫療、文化等領域的改革與發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四、布山之桂平的未來發展策略
針對桂平市的未來發展,提出以下策略:
一是加強文化保護與傳承:加大對古布山地區文化的保護力度,傳承和發揚地域文化特色,提高桂平市的文化軟實力。
二是推動產業升級與轉型:積極推進農業、工業和旅游業的升級與轉型,發展新興產業,提高經濟競爭力。
三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完善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礎設施,為經濟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四是深化改革開放: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吸引更多投資和人才來桂平市發展。
五是注重生態文明建設: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推動綠色發展,實現經濟與生態的協調發展。
五、結論
桂平市作為布山地區的核心區域,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和獨特的地理環境。通過深入分析桂平市的地域文化特征、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以及未來發展策略,可以看出桂平市在未來的發展中具有巨大的潛力。應加強文化保護與傳承、推動產業升級與轉型、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深化改革開放和注重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的工作,以實現桂平市的持續發展與繁榮。
總之,布山之桂平論古今旨在探討桂平市在古布山地區的文化、歷史及發展地位。通過深入分析地域文化特征、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以及未來發展策略等方面的問題,為桂平市的持續發展與繁榮提供有益的參考。(2024.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