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
我的工作時間是周一到周五,周六日休息。
平時獨處慣了,周六日基本上沒有朋友約我,我都是一個人在家呆一天。
有人會問,不會無聊嗎?答案是會,肯定會。
以我的條件,除卻上班,周六日時間基本上都是一個人過,跟一個人48小時待在一起就蠻無趣的,別說長時間與自己獨處了,別人稱之為寂寞,我稱之為無聊。
所以無聊是自然的。
一般周六日沒有特別重要的事,九點鐘或者十點鐘自然醒。醒了是餓了,餓了就去做頓早飯,吃了基本上中午十二點都沒有午餐什么事兒了。
于是吃飯時間點會持續往后順延,每周六上午給自己定時安排的內容就是做大掃除和床上四件套換洗。其他時間,我而言是很容易擺爛的時光。
擺爛的主要內容就是悠閑地玩手機刷視頻,可以刷困了閉眼睡,醒了繼續刷,直到肚子叫了還不愿意放下手機,做飯是不可能的,直接外賣。
周六日兩天能吃上三頓外賣,對我而言,一點都不稀奇。
這些享受的事情自然不會讓我焦慮,讓我焦慮的是因為擺爛,計劃沒完成。
比如,這周六本來是有三篇寫文計劃,最后只落實了一篇。與其說是其他兩篇沒有具體的主題思路,不如說是不想想,也不想寫,只想持續性擺爛,哪里躺著舒服就在哪里,不停地刷手機,去與精彩的世界相擁。
我其實是個喜歡一鼓作氣的人,但如果那股子氣不出來,不管什么事都是能拖則拖。這周的寫文計劃即是如此。在我擺爛中享受快樂時,內疚感和焦慮只會被拋之腦后。
這大概就是跟出軌是一個原理,只貪圖享受片刻的激情,不去想即將面對的暴風雨。這種狀態下讓我很為難,沒寫的文章不去想時,可以當它不存在,但是當丟下手機回到現實中,才恍然大悟,不得不面對現實,內疚感涌上心頭。
所謂的擺爛是直接行動性罷工,四肢不聽大腦指揮,只想怎么舒服怎么來,只想攤著享受沙發的舒軟,欣賞手機視頻里小品的詼諧。
02?
眼看著周六日馬上就過完了,我開始沉思為什么我會有一種焦慮感。
我知道是因為自己的拖延和不受自我的管束,任務沒完成,目標進度緩慢,讓我開始陷入焦慮的負面情緒中。
我太敏感了,敏感于自己的每次不努力和敷衍。
我喜歡小時候的我,每天除卻下課了跟同學們一起玩耍,我更開心的是每天能學到新知識,一度良性循環,學習成績是那種一學期可以拿三個獎的好孩子。
我依舊記得那時小小的我,放學回家,會第一時間就把作業寫完,之后才會去看電視劇《白蛇傳》和吃小浣熊干吃面。
順序沒錯,專注力也集中了,成績好也是自然而然的事。
后來上了初中,成績就下滑了,我跟不上老師講課的節奏,因為我有了暗戀的人。對方坐在我前面,每次抬頭看黑板的時候,總是會目光所及,以至于上課總開小差。
高中時,我總是看起來很努力。上課學,下課學,放學多晚回家還是在學。實際上我自己知道,錯題一大堆都不會,錯題本總是堅持不了幾天,就被丟棄。
晚自習回家總是要帶作業回家,不是太過于刻苦,而是因為內疚。
上課沒聽明白的題,下課也沒弄明白,總是會拖到自習后暗自發奮圖強。往往自習之后基本上將近十一點多,洗漱之后,再開始做題,深夜的寧靜并不能讓我集中注意力,反而是寫著寫著就犯了困。
效率提不上去就是在做無用功。
以致于惡性循環之下,成績總是上不去。如果我早點明白這個道理,就不至于高考才考那點分。
很多時候會對未完成的事或者計劃內疚是件好事,但如果不懂與自己和解,往往是件壞事。
03?
下午做計劃總結時,我給自己做了內心建設。
我知道我內心的惴惴不安是因為沒能完成計劃,正視這種不安是接納和開導自己的第一步。
既然清楚問題所在,解決問題就好辦了。
怎么去避免這種事情下次不再犯?我能否找到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比如說周六日就是給自己擺爛的時間,不用帶任何負罪感。
如果這樣的話,我要承擔的或者說要接受的安排是什么?把周六日”打擾“性計劃能否在周一到周五的工作日上呢?這樣的話周六日會讓我有所期待,周一到周五也會有更大的工作或者生活動力。
這樣一想,我便有了新的安排,安排完自己也接受了,不安的心轉為對以往不愿面對的周一開始有了期待和信心。
這就是調整心態的方式,與自己和解不是妥協,也不是持續性擺爛,而是用一種尊重和理解的態度與內心對話,學會與自己相處,自我成長原來是一生受用的必修課。
其實這種方式換成我高三時期對待學習上,也同樣適用。
每天放學都會內疚不安,所以每次妥協和逃避的方式是想利用自習后的深夜時間。但那個時間的自己明明已經很累了,很困了,卻還被強迫著學習,控制不住的打瞌睡,嚴重影響了學習效率。
相反,如果我把這份內疚放在安排和提醒自己必須每天白天上課期間高效努力,就不至于最后覺沒睡好,精神不好,成績還上不去的自欺欺人的尷尬場面。
如果你也是個想努力的人,也會因為某一時沒有努力而內疚、焦慮時,我建議試試這種方法。很多時候我們焦慮的根源不在于事件本身,而在于對自己的接納和認可上。
與其emo內耗,不如把精力放在如何讓自己變更好上。
”人生有限,希望未來的日子,合作愉快!有所期待!“你可以嘗試對自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