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書讀了2周,也確實是進度很慢。一直聽說過這本書,但讀過之后才后悔,為什么不早一點讀這本書。更為后悔的事,電子書真的不如紙質版讀起來舒服。那么就粗淺地談談讀完這本書之后的感想吧。
讀這本書之前,我只知道有傅雷這個人,但對他的一切情況都不了解,也并沒有在讀這本書的時候可以去搜索一下傅雷的資料,但在讀書的時候,傅老的形象就一點一點慢慢呈現在腦海里。
傅老對藝術尤其是鋼音樂方面絕對有較高的造詣。全書中,我不清楚他是否會彈琴,但是
他是真的懂得音樂。他可以從音樂中,聽出所要表達的情感,并能從傅聰的唱片中了解傅聰琴藝的變化,用"珍珠"來形容傅聰彈奏鋼琴似的觸感,也就是所謂的"大珠小珠落玉盤"。這等高深的鑒賞藝術以及精妙的表達能力,讓我印象深刻。除此之外,他對于藝術的傳播也起了一定的租用。多次在信中要求傅聰講講對于鋼琴樂曲的見解以及其他鋼琴家的教導,然后他在講這些新的思想與見解講給在中國熱愛藝術的人聽。
傅老對孩子要求也很嚴格。他的脾氣很直,而且很嚴厲,有什么就要說什么,也正因為他如此嚴厲的教育,傅聰才能在鋼琴家的路上越走越順吧。傅老眼睛里容不下沙子,不僅對傅聰這樣,對他的妻子也是這樣,待人接物方面很講究禮儀,更為重視中華傳統文化。經常給傅聰寄經典讀物以及字畫等,在傅聰孩子尚小時,也建議傅聰>買一套中文錄音,常常放給孩子聽,讓他習慣起來,同時對彌拉也有好處。將來恐怕還得另外請一個中文教師專門教孩子。
此外鼓勵傅聰多用中文寫信,多講究遣詞造句。
不過傅老也是父母,盡管是文學大家也是有極高的音樂鑒賞能力,不過他對于孩子的那一份思念和疼愛也都是溢于言表。好久不來信就會抱怨,想多聽聽傅聰的想法,恨不得了解他每天發生的一切事情。他也常常給彌拉寫信,彌拉是傅聰的賢內助,傅老也很關心在意她的思想成都程度和為人處事。夫妻兩個人在家庭中是互相影響的,
當然,其實傅聰的母親也給傅聰寫了很多信,但更多是聰生活方面的一個關心,傅老則是精神以及思想方面的指引。
下面是傅聰的訪談中的一段話,覺得很精妙:
中國人其實是有很高度的懷疑精神的民族,只是不科學,是一種直覺的懷疑精神,憑一股靈性可以達到很高的境界,智慧和知識是兩回事,有時一個最大的學究什么智慧也沒有,一個普通的農民什么書都沒念過卻有很高的智慧。我說要看中國文化就看中國的文字,從中國的文字就可以看出中國人的智慧。中國的文字完全是莫扎特式的,如“明”吧,一個太陽一個月亮,三歲孩子就知道,看來很天真很稚氣,可也是最高的詩意,最富象征性的東西。我所以稱它為莫扎特式的,就是最樸素、最天真、最富有想象力、最有詩意的,不過中國人的精神世界老早就達到了這種境界,
傅聰的話,和白巖松的之前的講座有了呼應。白巖松也說過,
"碎片化"閱讀盛行的當下,大多數人僅限于被動接受各方面的知識,卻很少主動思考只是背后隱藏的智慧。
我們誤以為我們現在擁有的知識很多,現在的人都很"智慧",但其實知識的盡頭才是智慧,我們有的那些知識,只是教科書的累加,對于我們的生活作用不大,我們也沒有什么智慧。古人沒有什么知識,但是他們有的是智慧。他們可以創造文字,創造出各種思想,這些古老的智慧,一直到現在都能用得上。知識的盡頭才是智慧。
現在的我,估計連知識都夠不上,更別說是有智慧的人。
開始讀書后,覺得玩手機的時間就少了,大概又是另一個好現象。
亂七八糟說了很多,很久沒有寫過自己思考的內容了,大多數時候都是為了應付論文和策劃而復制粘貼的一堆文字。
慢慢撿起來讀書的習慣,慢慢重新思考,慢慢成為一個有智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