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很多人都看過這部經典的電影——《侏羅紀公園》,各種各樣、奇形怪狀的恐龍也算是讓觀眾大開了眼界。恐龍也沒記住多少,“侏羅紀”這個詞倒是朗朗上口。但究竟什么是“侏羅紀”,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聊聊“侏羅紀”和其他的各種“紀”吧!
根據“宇宙大爆炸理論”,宇宙是由一個致密熾熱的奇點于137億年前一次大爆炸后膨脹形成的,而地球,距形成到現在也已有超過46億年的歷史。
在這漫長的歲月中,地球歷經了一連串的演化,而這整個演化的過程,在地球的歷史中又可以被劃分為諸多階段。我們今天談及的地質年代,指的就是地球發展的時間段落。
我們談及巖層的地質年代,又可以被分為兩種:絕對地質年代和相對地質年代。
什么是絕對地質年代呢?類比于人,比如隔壁老王今年40歲了,這里的40歲指的是老王的絕對年齡,同樣的,巖層從形成至今歷經了多少“年”,指明巖層形成的確切時間,就是絕對地質年代。
那么什么又是相對地質年代呢?同樣類比于人類,以出生至死亡作為時間軸,可以把一個人的一生分為嬰兒、兒童、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各個階段。對于地球而言,從形成起至今也可以分為若干個階段,這諸多的階段可以說明巖層形成的先后順序和相對的新老關系,這就是相對地質年代,它不用確切的“年”來表示時間,而更側重于相對的先后關系。比如,我們說隔壁老王是青年,隔壁小王是少年,可以立馬知道老王比小王年齡大是一樣的道理。另外,相對地質年代通常比絕對地質年代使用得更普遍。
有了相對地質年代的概念,我們又根據幾次大的地殼運動和生物界大的演變,把地殼發展的歷史(也就是地球發展的時間段落)分為三個“宙”:顯生宙,元古宙和太古宙,五個“代”的大階段,比如新生代、中生代、古生代,在”代“的下面,又分成好幾個”紀“比如”侏羅紀“、”寒武紀“等等,再往下就是更細的”世“和”期“,這些統稱就是地質年代。
新生代是地球歷史上最新的一個地質年代:隨著恐龍的滅絕中生代結束,新生代開始。新生代又被分為三個紀:古近紀、新近紀和第四紀。新生代以哺乳動物和被子植物高度繁盛為特征,由于生物界逐漸呈現了現代的面貌,故名新生代,即現代生物的時代。
中生代則被分為“白堊紀”、“侏羅紀”和“三疊紀”:三疊紀時期的大陸還是一個整體,被稱為“泛大陸”;侏羅紀是中生代的第二個紀,在侏羅紀時代,地球上出現了一些重要事件,如恐龍成為陸地的統治者,鳥類的出現,哺乳動物開始發展,裸子植物發展到極盛期等等;白堊紀是中生代的最后一個紀,長達7000萬年,而發生在白堊紀末的滅絕事件,就是中生代與新生代的分界。
對于古生代而言,又可以分為早古生代和晚古生代:早古生代包括寒武紀、奧陶紀和志留紀,晚古生代包括泥盆紀、石炭紀和二疊紀。寒武紀動物的活動范圍只限于海洋,但在古生代的延續下,有些動物的活動轉向干燥的陸地。古生代后期,爬行動物和兩棲類動物出現。最終,古生代以迄今所知最大的一次生物絕滅宣告完結。
屬于新元古晚期的震旦紀則是在中國命名并向國際推薦的一個地質年代單位,開始于約8億年前,結束于約6億年前。
對于地球的形成如此龐大的尺度而言,人的一生,甚至是人類自形成至今所進化的一百多萬年,是何等的渺小!地球可以讓一系列的物種滅絕,同樣也可以使人類消失。了解地球,和平與其相處,人類應該做出更明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