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在涼臺望著煙雨迷蒙的山景,聽著巴赫小調與兒童歌的來回切換中踏調子。
想起幾個月前的夜,搖晃著波本觀察好看的色澤,問曉蕓姐,為什么食物與酒到了她手里就總是很有格調的樣子。
她說,重點其實并不在于食材本身是否高調,而是能將它們搭配的恰到好處。
你看,昨天給你做桂花糕的時候我就不會選波本而是選擇自制的果茶。
質感有時候是一致品味帶來的舒適感。
很容易進入到的一種狀態是去從他人的路徑里尋求解決自身困惑的答案。
參考大佬的書單,以大眾的標準去追求生活狀態或物質標準,忘了自己要什么。
這樣的思考方式似乎也就形成了人類對群體天然的依附感,彼此借鑒,彼此扶持。
當有處強有力的支持可依時便極大的削減了倚靠自身力量去開辟新的路徑,也因此造就了“苦難成就人生”的現象。
可走到瓶頸期的時候就會開始困惑與迷惘,究竟該何去何從,下一步的指示牌在哪呢?
最終發覺還是要找出自己的道路,而非去尋找那種特別的道路或者沿襲某一個人的道路。
身邊有不少長時間的羈絆每日上演著新鮮的發現愛,也有本以為會固若金湯的關系逐漸走向了分崩離析。
分別的理由有許多,更多的是聽見,彼此不一致的步調,不同的生活追求,甚而,是為了追求個體的自由。
多少中年人、經歷熟悉到乏味的婚姻生活的夫妻,總以為失去激情的罪魁禍首是因為自己在年少無知時錯選了愛人。
卻忘記了自己最初被那一份悸動吸引時有多濃烈。
以前,我想當然的認為得以為繼的方法是激活對家庭的責任感,加深這份羈絆。
如今恍然,唯一保全一段婚姻的方式不是拼死抓住,而恰恰是有能力放棄它。
走到現今的分離往往是因為把伴侶當成了自我成長中的絆腳石,ta不再吸引人 亦或沒有對方就無法生存,這是用關系困住了“我”的生活。
但“愛人其實不是對手也不是救星,而僅僅是跋涉、穿過生命的伴侶而已”。
唯有理清這層自我意識的對決,才不會把婚姻當作束縛自己的牢籠,不借由逃脫生活而將它作為替代的敵人去攻擊、去摧毀。
想到這里,突然覺得一切變得清晰許多。
何嘗是只有婚姻關系如此呢?所有的人際、工作、生活,不都暗含著這層深意嗎?
當我們有能力放棄一份工作的時候,就不再為桎梏在某一職業的乏味里苦惱,因為可以隨時終結這份倦怠。
當有能力放棄一段親密關系的時候,就不再會在感情里患得患失,因為仍保有重新去愛與被愛的能力。
當可以放棄一種生活方式的時候,就不再會擔憂在年老時刻回望一生只剩嗟嘆抱憾了終生未能跳出局限。
如此看來,成長的因與果,其實是讓自己始終保有選擇的自由。
因為留有回旋的余地而能夠應對得足夠從容不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