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看的奧斯丁克萊恩寫的第二本書,第一本叫《steal like an artist》,這本《人人都在曬,憑什么你出彩》保持了他一貫的寫作風格,比較隨意,會用很大的字占滿一頁紙,內容也很簡短,所以很快就可以把這本書看完。
因為這本書每篇內容之間都不是銜接起來的,所以每個章節都可以獨立起來讀。下面的這些點是讀完書后比較受益的幾個點:
你不要為自己的作品尋找觀眾,而是要讓觀眾找到你。
要讓觀眾找到你,一個簡單的方法就是,把自己的作口公之于世。在網絡上分享工作的點滴,讓別人更了解你。
要開始踏上分享作品之路,最好的方法是想清楚你想學什么,并下定決心要在眾目睽睽之下學習。找到“眾才”注意別人在分享什么,然后記下別人不會分享的是哪些。
這點其實有點像我們平時在做的市場分析,當這件事變成是個人的時候,我們需要分析我們的競爭對手在做什么,從他們在分享的東西里找出不同點。我想了下自己在分享的內容里,有很多東西其實別人也在分享了,我可以在里面找出哪些東西去突破呢?我發現不同的平臺也有不同的關注點。像簡書,大家對我寫瑜伽的東西其實興趣不是太大,反倒是對我畫的東西比較有興趣。而小紅書則相反,我畫畫的東西基本上沒人點贊,但是我發的瑜伽的東西去很多人收藏了,所以,我覺得找對自己的平臺其實也很重要,簡書,更多可能是我分享自己的心得體會,或者發發我畫的瑜伽小人吧。
借著分享每日的創作過程——亦即他位真正在乎的事物——藝術家可以和觀眾建立起獨一無二的聯結。
像拍紀錄片一樣翔實記錄自己的所作所為。開始寫工作日志,在筆記本里記下你的想法,或用錄音機把想法錄下來,手邊留一本剪貼簿。
我覺得這個觀點對于現在的人來講特別有用,網絡時代,每個人都可以通過網絡變成明星,那么普通人應該怎么去做那些我們不懂的事呢?比如,你想上一個教畫畫的課程,那么,你應該怎么教起呢,這個時候你可能很想去了解下那些在上畫畫課的人他們是怎么錄完一個課程的,那假如這個錄畫畫過程的人把他的整個制作課程的過程都分享給你,你是不是會覺得非常需要呢?所以,從這個角度分析,我覺得我們把自己的工作拍下來其實真的也有很大的意義。
每天曬出一點點,比丟一份簡歷或一組作品集來得更好。因為它能展現我們現在正在做什么。
“發文的時候,要把每個讀者都當作可以開除你的老板。”
昨天在火星爺爺最后一堂故事課上聽到他回答為什么他可以把課程做得那么好,他的回答大概的意思是,他講的內容必須是自己很滿意的,他不會隨便扔給別人一個自己都不滿意的東西。
想想覺得慚愧,因為很多時候為了趕時間,趕字數,我們發現來的東西并不好,或者自己都覺得對自己沒什么作用,那為什么我們還要發出來呢,所以,分享的內容確實是一個不容忽視的東西,我們真的要小心我們想展示給別人看你一面。
有什么方法去判斷我們想分享的內容是否有必要分享嗎?作者給了一個表給你參考。
人類都想知道事物是從哪里來的,是怎么做出來的,誰做的。你為作品說的故事能夠影響人們的感受及對作品的理解,而他們的感受和理解會影響對作品價值的判斷。
我覺得講故事的能力是每個人都要學的很基本的能力,而我也是越來越深刻地感受到這些的重要性。現在不是很多人在講情懷嗎,也就是說,賦予產品以生命會讓用戶更加接受它。所以,多鍛煉我們自己講故事的能力變得非常重要,而書也也給了我們一個簡書的故事結構,我們需要做的真的就是多模仿優秀的故事橋段。而做這件事,作者的建議就是多分享,越分享越能說得精彩。
教是最好的學
不要吝嗇分享我們懂的,這里還是很強調分享的作用。
重新開始
成為業余愛好者,尋找新的事物來熱愛,然后全心投入學習,公開學習過程,記錄下你的進度,并且一路分享,讓其它人也能跟著你一起學習。曬出你的點子,如果出現了對的人,一定要密切注意他們,因為他們會有很多東西能分享給你。
很喜歡最后這一句,我想這句話給整本書作了一個總結,其實所以的點總結起來也不是那么難,但我們需要去結合自己的情況分析自己是否在每個過程都有感同身受的地方,在這個人人都在曬的年代,我們需要曬什么,怎么曬呢?我想,看完這本書后你應該有一個答案了。
從今天起,放棄分享那些吃吃喝喝吧,除非那是你的工作,那是你的方向,不然,沒有人care你發的這些東西,因為跟他們沒有任何關系,分享對別人有用,有啟發的東西,同時,讓別人更信任你,也更相信你在你所分享領域的專業度,只有這樣,你才能出彩。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