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期間,許多有影響力的學者通過自己獨特的方式為國家貢獻力量,胡適就是其中一位。1937年抗戰爆發后不久,胡適接受蔣介石的委托,前往美國尋求援助,繼而擔任駐美大使,任期四年,一直到1942年才卸任。眾所周知,當時中國到美國的主要交通方式是輪船,上海又是主要的港口,那么在淞滬會戰爆發之后,上海淪為戰場的情況下,胡適是如何橫跨半個地球到達美利堅的呢?幸運的是,這一切都由胡適本人寫在了日記里。
如今說7月7日的盧溝橋事變是八年抗戰的開始,這是事后的回顧,事變發生之時,所有人都沒意識到這一點,畢竟中日沖突時常發生,論規模,這不算是最大的一次。當時,胡適就安然呆在北平家中,隔了一天,7月9日,他乘坐火車南下,當然不是為了逃難,而是因為要參加國民黨舉辦的廬山談話會,早在6月18日,胡適就收到了邀請函,7月5日,又再次收到了汪精衛發出的邀請。這次談話會召集了各黨派及無黨派精英人士,目的是共同商討如何抗日救國,很巧的是,大家還沒來得及討論出對策,中日就發生了沖突。
7月12日,胡適上了廬山,28日下山。在此期間,中日沖突逐漸擴大,并無全面戰爭的跡象。7月17日,蔣介石發表了著名的“最后關頭”演說和《對盧溝橋事件之嚴正聲明》,指出“再沒有妥協的機會,如果放棄尺寸土地與主權,便是中華民族的千古罪人”,“如果戰端一開,那就是地無分南北,人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皆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我們只有犧牲到底,抗戰到底,惟有犧牲的決心,才能博得最后的勝利”,這些話至今讀來,仍然令人蕩氣回腸。
7月30日,北平被日軍攻陷,胡適當即獲知了這個消息,雖然在日記中未表露,但他對于家人的安危肯定是非常焦慮的。
第二天一大早,胡適收到家里的電報,只有一個字——“安”。同一天,蔣介石邀請胡適共同進餐,告訴胡適“已決對日作戰”,胡適對此不以為然,仍然勸蔣介石“外交路線不可斷”。
盡管胡適不愿意國家在準備不充分的情況下與日本決戰,但形勢日下,全面戰爭不可避免,胡適也就下了與國家共存亡的決心。蔣介石對胡適早有安排,希望胡適以非官方的身份前往歐美爭取同情和支援。胡適由此開始了在美國接近九年的戰時生涯。在這九年期間,他的日記時斷時續,但從南京前往美國的過程全都記錄了下來。
9月8日半夜,胡適搭乘輪船從南京出發前往武漢。
9月11日下午兩點半,到達漢口。
9月13日中午十二點多,從武漢機場搭乘飛機,兩點到長沙,只停留了十分鐘,緊接著飛往香港,五點四十五到香港。
9月16日,因為目的地馬尼拉天氣不好,未能起飛。
9月18日,因為臺風即將到香港,未能起飛。
9月19日,因為臺風已到香港,未能起飛。
9月20日,早上九點三十五從香港起飛,乘坐的是HongKong Clipper(香港航空)的飛機,下午三點到馬尼拉,會見了總統寇桑。
9月21日,早上四點半起飛,乘坐的是China Clipper(中國航空)飛機,下午六點半到關島,飛行了1589英里。
9月22日,天亮前起飛,日落時到威克島,飛行了1508英里。
第二個9月22日(因為時差),早上五點起飛,下午三點到中途島,飛行了1185英里。
9月23日,早上五點起飛,下午三點到檀香山,飛行了1300英里。
9月24日,因為太平洋東岸天氣不好,未能起飛。
9月25日,中午十二點起飛,9月26日,上午十點到舊金山,飛行了400英里。
至此,胡適終于到達美洲大陸,從9月8日到9月25日,首尾共花了19天,去掉四天因天氣原因未能飛行以及在香港準備的兩天,一共了飛行了七天,基本上是馬不停蹄,由此可見胡適急迫的心情。想一想當日簡陋的飛行設施,整個行程肯定非常辛苦。
假定上海的輪船能夠正常航行,這么折騰地轉機,究竟能比輪船快多少呢?
1933年,胡適去加拿大的溫哥華(和舊金山一樣在西海岸)參加會議,6月18日啟程,7月4日抵達,用時17天。
1949年,胡適離開大陸,前往美國,4月6日從上海出發,4月21日抵達舊金山,用時16天。
如此看來,考慮到多變的天氣因素,跨洋航行的時間優勢遠不如后來那么顯著。當時飛機的速度相對輪船而言已經不可同日而語,但由于續航能力有限,需要頻繁停靠,所以時間優勢就被大大削弱。
在舊金山呆了十多日,胡適前往紐約,他沒有乘坐橫貫東西的鐵路,依然選擇了飛機。10月5日,下午四點他從舊金山起飛,第二天早上十點到達紐瓦克機場,飛行了2650英里。
這一系列緊湊的飛行花費了國民政府多少大洋已不可考,但根據國內航線的票價,我們大概可以想象。1935年,中國航空公司從北平飛往上海的票價是1080塊大洋,胡適的收入也許有300塊大洋每月,這已經是國內最頂尖的薪水,北平的普通家庭一個月有5塊大洋就可以活下去了。
多年以后,1960年,胡適在一次演講中回憶起了自己與飛機的故事,他說:“我第一次看見飛機是在一九一二年。我第一次坐飛機是在一九三O年(三十年前)。我第一次飛過太平洋是在二十三年前(一九三七);第一次飛過大西洋是在十五年前(一九四五年),當我第一次飛渡太平洋的時候,從香港到舊金山總共費了七天!去年我第一次坐Jet機,從舊金山到紐約,五個半鐘點飛了三千英里!下月初,我又得飛過太平洋,當天中午起飛,當天晚上就到美國西岸了!”
胡適是一位推崇科學的人物,總是喜歡嘗試先進的事物,飛機也算是其中之一,在哀鴻遍野的中國,像他這樣擁有公務飛行機會的人并不多,考慮到當時飛機較高的事故率(胡適的好友徐志摩就死于空難),胡適的膽量還是很值得佩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