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渡鳥知行生前面三個月,最讓我期待的就是《莊子》的學習。
每次讀《莊子》,都會有“恍然大悟”、”豁然開朗”、“就是如此”的感覺,似乎我的心里也住著一個沉睡的“莊子靈魂”,讀一次蘇醒一點。
心浮氣躁時讀《莊子》,會很快變得平靜安寧;平靜安寧時讀《莊子》,會很快融入書里的意境。
一直想把讀《莊子》時觸動深的故事,以及在生活中使用過的故事,慢慢的梳理出來。終于有了這樣一個機會,我們住在漓江邊的一個民宿,天剛微明,雞鳴此起彼伏,外面大雨,寒意陣陣,我已清醒,而另三個都在酣睡以恢復昨天徒步耗掉的精氣神。
就從《鯤鵬》開始吧!原文如下:
北溟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溟。南溟者,天池也。
昨天和一個同學討論作業《大魚海棠》,她說其實她很不喜歡這樣一個故事,浪費了《鯤鵬》這么好的素材。簡直是勇敢地說出了我的心里話。
《鯤鵬》這個故事中,最吸引我的點睛之詞就是“化”,化而為鳥。這是一種內在生發的、能推動生命完成升級和飛躍的力量,也是一種成熟的力量。
大自然中,隨處都孕育著這樣的力量。鯤“化”為鵬,毛毛蟲“化”為蝴蝶,蝌蚪“化”為青蛙,蠶寶寶“化”為飛蛾,無不是一種生命的升級和成熟。從此,身體更為自由,世界更加廣闊。
我們人類,因為個體生命在時間上的進化,以及在大腦上的發展,一生中可能出現多次“化”,一開始是由于進化的力量群體共同擁有的“化”,比如嬰兒學會走路、生理發育成熟,這是有形的“化”。
越長大,人類的“化”就越無形。也正是這些無形的“化”使得個體之間的差異凸顯。這是后天環境、教育作用于個體先天特質的結果。
所以,我們總是用“春風化雨”來形容深入人心的教育,真正能在人的內在深層次起作用的教育,無疑就是“化育”。它不是成人使出某個殺手锏就能在孩子身上立竿見影的事,而是通過在日復一日的共同生活中、長期持續地做功,在幾年、甚至幾十年后才彰顯效果。所謂十年樹木,百年育人。
媽媽哲學提倡的,正是這樣一種“化育”。我們每個媽媽,先不斷地創造自己的無形的“化”,完成自己生命的升級和飛躍,這個“化”的過程、為積蓄“化”的力量做出的努力、“化”后的狀態都在即時的影響著孩子,這份力量也會喚醒、激發孩子內在的“化”的力量。
說到底,每個孩子、每個人,都是一個可以“化為鵬”的鯤,每個人心里,都住著一只鯤鵬。
第二個讓我精神一振的詞就是“怒”,怒而飛。這是每個人身上原本有的建設的力量。只是,我發現,周圍許多成人把“怒”的力量用在了破壞上,“怒而摔”、“怒而打”、“怒而吵”、“怒路族”、“怒吼族”,等等。而周圍的孩子,“怒”的力量都被大人毫不猶豫地“打壓”、“鎮壓”、“壓制”了:
“你還敢發脾氣?!”
“小兔崽子還敢頂嘴!”
“整天異想天開!”
“這么點小事,有什么好生氣的!”
……
孩子一個個變得過于“乖巧懂事”、善于“察言觀色”,這樣的孩子長成的大人,一個個成了“老板”、“老板娘”,木頭木臉,興趣索然,了無生氣。
也許因為我自己是在比較自由的環境下長大的,在那個年代,我的父母也算是相對比較尊重孩子的父母,我比較好的保存了“怒”的力量,雖然有時也用于“怒吼”、“怒叫”,卻有越來越多的時機會用于“怒發”、“怒化”。
有一起成長的朋友曾經問我,為什么我看起來總是很有活力,很有辦法,什么都難不倒的樣子。我也曾經很仔細的思考,分析。然而,我發現,從個人角度來看,我并沒有一丁點兒比她們更有優勢,不管學歷背景、努力程度還是個性天賦,唯一的可能的區別是,她們從小就被壓制了“怒”的力量。
如何成長為生動活潑、生機勃勃、興致盎然的成人,如何保護孩子“興致勃勃”、“淋漓盡致”的成長,如何幫助孩子把“怒火朝天”的力量轉化為建設性的力量,活出“怒放”的生命,這是父母成長的應思應慮,也是媽媽哲學的努力方向之一。
但是整個《鯤鵬》故事里,最觸動我的,是“鵬之徙于南溟也,水擊三千里”。
鯤已經“化而為鳥”了,鵬的世界是天空,遼遠闊大,任其翱翔。對大鵬來說,水,已經成了過去,也成了束縛。為什么,鵬在起飛時,還要“水擊三千里”呢?
這讓我想到了一個心理學概念:“原生家庭”,于大鵬來說,它的原生家庭就是海水。
近年來,原生家庭成了萬金油,被多方指責,處處詬病。凡是個人自覺生活痛苦,難以跨越過去的,仿佛扯上原生家庭,就萬事大吉了。
當然,自己“責任卸載”了:都是父母惹的禍嘛。
可是,一方面,我們已經成人,有能力也有責任對自己人生的方方面面負起完全的責任。總是習慣于去原生家庭找原因,首先就難免推卸責任之嫌,其次也肯定是“問題取向”,而不是“方法取向”,是活在過去,讓今天為過去的每一天買單。
這都不是可取的成長之路。
另一方面,相對于千千萬萬還在生存線上掙扎、努力的人來說,能夠走上自我成長之路的一群人,相對來說在物質上、受教育水平上、接觸新事物上,還是相對條件比較好的。能夠擁有現在這個“相對比較好”的生活,難道是完全脫離原生家庭的?難道沒有原生家庭一丁點正向的支持或者反向的刺激?
正如我們身上各種各樣的問題印有原生家庭的烙印,我們有今天,也無法撇開原生家庭的養育、教育、基礎、支持。
每個人,不僅身體的生命來源于父母,我們的生命向前、向上、向好的力量,也是因為站在父母的肩膀上。
如果,我們對待原生家庭能少去或者不去計較那些傳承給我們的“不好”,而是僅僅去感激、感恩那些傳遞給我們的奮發的力量,或者甚至去把那些“不好”進行轉化,從中看到正向的意義,也許,成長才是真正的開始,我們的生命也將又一次完成“鯤鵬之變”。
不去責怪,不去歸咎原生家庭,這首先是自己對自己人生完全負起責任的態度,能夠化糞為肥,變垃圾為資源,也正是成長的可行之路。
能夠和父母和解,和原生家庭做好鏈接,我們才有“水”可擊三千里啊!
家族的力量有多大呢?在忙碌的九月,我曾經2次帶孩子回到老家,回到父母身邊。不再像以前那樣,一回家就閉門不出。而是主動去看望任然健在的長輩,聽他們細細念叨幾十年前的往事,去參加我都快不認識的堂哥家的酒席,聽親戚朋友聊起家族里的大小事情。回來后,我畫了一個不能再簡單的家族樹,畫完,就如同讀了《莊子》一樣,我渾身滾燙,精神振奮,感知到自己一直被一股無形的力量支持著,推動著,無比的感動與自豪。我一想到我的曾爺爺有九兄弟,我的爺爺也有九兄弟,我的伯父無數,我的堂哥和侄子,據說有90個之多,而我屬于這樣一個大家族,滿滿的歸屬感油然而生。
從老家回到廣州,我給成長小組的學員布置了“畫出自己的家族樹”的作業,學員們也反饋,一邊畫一邊感動無比,畫完后滿滿的力量感。
中國文化向來重視“尋根”,這個根,不就是我們的“水”嗎?我們生命的來處,我們力量的生發處。
當然,生命更為奇特之處在于,每一個過去的階段,所有經歷過的人生,都可以成為下一個階段,下一段人生的“水”。
正是之前所有的經歷,好的或者不夠好的,塑造了我們,也許某一天,這些經歷會成為我們下一段人生的局限或者束縛,可它們,所有過去的經歷,仍然可以成為我們的“水”,讓我們可擊三千里,從而扶搖而上九萬里。
只要我們能接納它們,與它們和解。
它們一直在等著,準備著,助我們破浪乘風。
就像我們一直努力在做孩子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