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季的《人間世》追完了,一如既往的感人而煽情,但因為其紀錄片的真實性讓人有了事后的思考,一部片子可以不僅僅讓人愿意看,還能有回味和思考,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成功。最喜歡最后一集:暴風雪——中國人的生死觀,有在ICU生活了4年的幾乎無意識老人,因為家里人的不放棄只能繼續生存下去;有病重到沒有方案最后決定回到家附近醫院,彼此安慰最后丈夫離世的中年夫妻;有積極治療,截肢對抗癌癥,回到家里樂觀生活最后復發還是離世的優雅老太。
所以我也開始思考,開始回憶。我的外公,當年80歲高齡因為摔了一跤從此也是進了ICU,反復手術、開喉插管、上呼吸器……吃盡了苦頭,老人在微弱意識下也不是沒有表達過想要回家的愿望,但是沒有成行,最后還是在醫院去世的。不能單純指責因為子女們想要表達孝心所以不放棄治療,因為回家的確=等死,但我一直內心堅信生活質量遠遠高于生存時間。死亡既然是必然,那么人之最終愿望是否應該充分尊重呢?我甚至想到了阮籍在母親喪禮時不掉一滴眼淚被世人詬病不孝,卻在喪禮結束后大口吐血,大概真正的孝順是不在意世人評價的吧,甚至是反其道而行之的。
那么我自己呢,如果有一天身患不治之癥應該如何自處?我的心理學老師說,她若得了癌癥絕對不會通過手術的方式切除,她會選擇與病癥共處。這句話是說到我心里去了,癌癥,不就是一些異?;钴S的細胞不愿意停止分裂嘛,最后過猶不及,以與宿主同歸于盡的決絕方式告別這個世界,那么何不與他共處?既然是一體的,與其共同死,何不共同生?把他看成自己身體的一部分,接納、平靜甚至喜樂相處。不是一個普世法則,但是身邊很多得癌癥的人都存在著長時間的積郁。作為一個有神論者,自然相信精神的力量。
當然,我并不是排斥醫學的力量,生病了就要吃藥,得病了就要治療,人不能作死不是?但是醫學的力量是有限的,Trudean醫生的經典名言也常常懸掛在每個醫生的心頭:To cure sometimes;to relieve often;to comfort always,有時治愈,常常幫助,總是安慰。所以我的態度是:積極治療,一定配合,但是到了醫學無能為力的時候請至多至多給我幾個月的時間,然后我會毫不猶豫地簽署DNR,字面意思是拒絕心肺復蘇,其實就是不愿意插著呼吸器過活死人的日子。一個潛水的朋友曾經提過一個想法(好像也曾經有人這么干過):得了不治之癥后,先踏遍地球上所有想去的地方,然后乘著還有些力氣,找一片最愛的海域,一個人背上兩個氧氣罐,直接下水,就這么一直往下往下,到了一定深度后必然會氧中毒,然后在美麗的幻境中告別這個世界,還能把身體還給大自然,完美!想到了寶玉說過的:我就死了,再能夠你們哭我的眼淚流成大河,把我的尸首漂起來,送到那鴉雀不到的幽僻之處。。。
中國人總是很忌諱談死,大概覺得不吉利晦氣,可是我一直以來的觀念就是不懂死就不懂生,只有認真地思考過死亡才會更明白生存的意義,認清這個世界,才能真正熱愛這個世界,畢竟這是羅曼羅蘭眼中唯一的英雄主義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