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每次從揚州回家,一家人吃完晚飯后
地點:南通(爸媽在南通的住處)
人物:爸 媽 我
事件:每次回南通和爸媽吃完晚飯,這之后,爸爸只要打開話匣子,無一例外都會提到他當初是如何吃苦,怎樣省吃儉用,來供我和弟弟在外生活讀書的花銷;
確實,弟弟和我在外讀大學那幾年,爸每月都會按時給我們打生活費。彼時,爸媽在南通算是外來務工人口,當然現在也是,因為爸媽現在南通還沒有買房,定居。
我的思考:我從“價值認同”這個角度切入,這次首先記錄下爸爸的“訴苦”行為對我的啟示,確切說是爸爸的“訴苦”讓我反觀到了那個也會“訴苦”的“我”。我看明白了我該如何面對“我自己”。
過去的三年,我參與運作了一個非盈利性社群在揚州的落地。作為發起人,最開始的兩年,我幾乎把空余的精力和時間全都放在了這個社群的運營上。彼時的我,想讓社群活下來,活出彩,想讓更多的人知道它,加入它,因此:活動策宣文案沒有人能及時出,我來;組織大型活動缺公關,我來;正常例會活動中缺角色,我來;從2015年末到2017年末這兩年多,大小例會及活動近80多場,我幾乎沒有缺席,我做完了一屆運營角色,又選擇做了一屆,但,卻也做成了一個會“訴苦”的人!
我清楚的記著,在第三屆換屆述職的時候,我對著臺下即將要履職的TA們吐了“苦水”,說了自己承受的委屈以及為這個平臺作出的犧牲。
我也同樣清楚的記著,彼時的那個“我”在臺下伙伴們的眼中,臉上并沒有尋著到那么多的肯定,鼓勵抑或支持。現在想來,我當時做的述職演講是一個失敗的演講,因為我確實只觸動了我自己,嗯,這一點于我也是一個諷刺(一個做演講社群搭建的人卻做了一個很慫的講演)
回到爸爸于我的啟示,當我認真審視我自己的“訴苦”,我明白了彼時那位“訴苦”的我是在尋找價值認同,但是我把價值認同過多依賴于外在,依賴于他和她的認可,依賴于他們和她們贊同,這樣一來,失望和沮喪,于我,是必然的,不是么?
因為,懂你的人,你不需說;不懂你的人,你說了等于白說。
當下,首先我看清了:以后我更多地要培養起“我”對自己所做的事情的價值認同,并努力朝著自己認定的方向去做,付出在所難免,但是我不應該過多寄希望于(在意)別人的聲音,他人的認可,還是那句話,“懂你的人,自會靠近你 … …”
再有,我應該嘗試從大格局處看自己所做的事兒,在遇到困難時,用老話說,“心胸放大一些”。如果一個人已然站在了高處,那ta所見的風景自然和ta該有的擔當成正比。我篤信,所有的過往中嘗過的苦滋味和酸楚定是滋養我前行最強的動力。
這即是此次爸爸的“訴苦”于我的啟示,下一篇我將著重分享我對于爸爸那番“訴苦”行為的解讀以及我要嘗試的溝通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