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接觸胡賽尼的書還是高三的時候。
那個時候啊,離高考僅有一個月了,對的,僅僅一個月。那個時候,我已經進入了倦怠期,對學習完全提不起什么興趣。每天啊,就上課睡睡覺,晚上熬夜玩手機,頹廢到了極點,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怎么會變成了這樣,好似勝券在握,又好似對一切失去希望,在自生自滅。然后有一天搬座位的時候,我從地上撿起了我后面同學的一本書,書名《燦爛千陽》。
鬼使神差地我向同學借了那本書,本來只是想用來打發打發時間的,沒想到我一晚上就看完了。
這本書在我看來主要是兩個女人的故事。第一個是哈拉米瑪麗雅姆的童年對父愛的無限遐想,以及母親死后的不幸遭遇和剛剛與拉希德新婚時的幸福,最后因多次流產而遭受丈夫冷遇并家暴的故事。第二個是少女萊拉因為戰亂失去了父母親人,被迫嫁給拉希德,之后和瑪麗雅姆先是水火不容、相互斗法,后來相互扶持的故事。
我一直想不明白瑪麗雅姆的父親扎里勒既然不愿意承認這個女兒,為什么要每個星期定期去看她?明明給不了她真實的父愛,為什么要讓瑪麗雅姆產生自己很重要的感覺?瑪麗雅姆的存在對扎里勒來說是恥辱,瑪麗雅姆是不被期待的孩子,那為什么要讓她存在?當初為什么不管好自己的下半身?瑪麗雅姆的母親娜娜由于自身疾病的原因不能從社會正常途徑得到幸福,因為扎里勒的沖動使得娜娜本就不幸的人生更加不幸,最后只能灰溜溜地被扎里勒趕出家門,帶著和扎里勒的小哈拉米蝸居在泥屋,后來因為被她看做精神支柱的女兒進城找扎里勒自殺。而瑪麗雅姆之后一直為此心懷愧疚,連后來接連流產,婚姻不幸福,被丈夫家暴,她都覺得是她背叛娜娜應受的懲罰。在我看來,不論是娜娜還是瑪麗雅姆,她們的悲劇的罪魁禍首都是扎里勒這個偽善的男人。
與瑪麗雅姆相比,少女萊拉在父母未逝世之前一直都過得挺幸福的,雖然后面一段時間母親因為兩位哥哥參加圣戰,又不幸戰亡之后精神有些失常,對萊拉不太關心,但是她的父親一直是愛萊拉的。少女萊拉有開明的家庭環境,慈父慈母,還有年少相知的戀人。
哎!生活就是這樣,前面有多幸福,后面就有多心酸。因為阿富汗戰亂、各方勢力傾軋,萊拉先是失去了兩個哥哥,接著是親歷好友死于炮彈之下,后來戀人遠走國外,接著好不容易母親答應去國外避難,一顆炮彈又奪去了她的希望。之后被拉希德所救,發現自己懷了愛人的孩子但被拉希德所騙,以為愛人已不在人世,無奈之下被迫嫁給拉希德。
············
當瑪麗雅姆和萊拉帶著孩子馬上就能登上去巴基斯坦的客車的時候,我真希望故事能就此完結,瑪麗雅姆和萊拉能就此脫離這個苦海,可惜不是。她們最后還是被抓回來了。繼續遭受拉希德的毒打,后來連孩子都沒法養活,只能送去恤孤院。在之后萊拉戀人塔里克死而復生回來,拉希德的騙局暴露,故事開始慢慢出現轉機,只可惜瑪麗雅姆最后還是······
故事我沒有說完,太大太多了,個中滋味還需自己去體會。我看這本書的時候,尚年幼,當然啦,現在依然年幼,可是我仍就理解不了書中的一些人、一些事。
我不懂為什么不論是娜娜還是瑪麗雅姆都沒有對自己的不幸做出反抗,我也不懂扎里勒到底對瑪麗雅姆是種什么態度,我更不懂為什么戰亂來臨大部分人選擇遠走他國而不是與國家共存亡。有人說是因為阿富汗是男權社會,有人說是因為宗教,有人說是因為我不懂戰爭殘酷。是嗎?或許吧。
很幸運我生于和平國家,長于和平社會,免我一世顛沛流離。
我們因為習慣了擁有就往往忽視了現在的一切是多么來之不易,其實哪有什么和平年代,有的只是和平國家,哪有什么歲月靜好,只是一直有人替我們負重前行。我們的國家雖然現在還有一些不好的地方,但只要給他足夠時間,他一定會越來越好的。
我相信!
信手之筆,邏輯不清,還有待改善。
希望大家多多支持!希望大家能給我提提意見!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