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易初
來自孩子的話:
孩子A委屈的說:爸爸,你不愛我了嗎,為什么你總要打我呢?我的心好痛,你知道嗎?
孩子B難過的說:被打的滋味好難受,我只是貪玩了一點,可是我的爸爸媽媽卻好像不再愛我了。
孩子C怯怯的說:爸媽,我已經長大了,你們不要打我了,我已經在努力改成錯誤了。
孩子D大聲的哭:爸爸,我再也不敢了……好痛……
來自成人的話:
A:我現在已經長大了,但是以前挨打的事情想想還是覺得很悲傷。
B:我心里一直存在著陰影,我甚至有很長的時間都很恨我的爸爸媽媽,他們不知道我心里默默的為他們說了多少的好話,才讓我有勇氣重新面對他們。
C:我為避免挨打,曾經離家出走,唉,想想那段日子,真是往事不堪啊。
D:我一直信誓旦旦的說,我以后絕對不會像我爸媽一樣打我的孩子,但是讓我討厭的是我竟然也學了我爸媽對待我的方式去對待我的孩子。雖然我知道這是不對的,但我常是打了孩子,想起自己當年的無助,才抱著孩子后悔。
父母打完孩子后由往往很心疼孩子。常常覺得打在孩子身,疼在父母心。所以也經常會在打完孩子后,去看看有沒有下手過重啊,問孩子疼不疼呀。但是父母問到的都只是身體上面的疼痛,孩子心里的苦,您有沒有也試著安撫一下呢。
一般來說孩子挨打,精神會受到一定的羞辱,或者覺得不服氣等。所有這些情緒都會對孩子造成消極的作用,他們會在挨打的時候變得恐懼、害怕,有時候會為了避免這樣的情緒,選擇撒謊,或者關閉自身的體驗,變得麻木,不在乎,更有甚者孩子會怨恨父母,并在其慢慢變得強大后施予報復。
“打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內心深處的恐懼,那種覺得爸媽不再愛自己,不再要自己的恐懼感。”一個孩子這么說到。
這個孩子剛來心理咨詢中心的時候,家長主訴:孩子具有暴力傾向、說謊、弱懦、固執、孤僻,非常容易感到焦慮和有孤獨感。
了解到孩子的父母,比較愛打孩子,孩子一犯錯就要打,孩子慢慢變得膽小、懦弱。“他還會很自卑,覺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覺得在別人面前抬不起頭來。”孩子的媽媽傷心的說。
“我們以前也是經常挨打啊,棍棒底下出孝子嘛,我哪里知道現在的小孩那么金貴。”孩子的爸爸依然不解,我打完也跟孩子解釋說了,都是為他好,實在沒辦法才打的。
只能說忽視孩子的心靈成長依然是我們很多現在家庭教育的一大誤區,不管是打孩子,還是罵孩子,還是威脅孩子說,“再哭,我就不要你了哦。”,“你不乖,媽媽就走了哦”,“你不聽話,爸媽就不愛你了哦”……粗暴的打孩子只是其中一個經典的例子。
這里其實也并不是說完全的否定掉打罵孩子的教育,有時候為了給孩子定制規則,適當的打罵一下孩子,會讓孩子更加容易形成規則感。但是要輕打,輕罵,打完罵完除了問問孩子疼不疼,難不難過,也請一定要告訴孩子,你也很難受,而且你依然愛他,也一如既往的愛著他,不會離開他,打他只是因為他做得不對的那件事,而不是因為不愛他。
當然如果可以,更建議父母多控制自己的情緒,多用自己的耐心、知識和智慧去對待孩子的問題,讓孩子可以健康快樂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