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地道作戰是中國軍隊軍事戰略上的一大創舉。60年代上映的老影片《地道戰》以藝術形式生動形象地再現了抗日戰爭時期,我國華北地區廣大軍民利用地道戰與日寇周旋塵戰,最終戰勝頑敵,取得了令人可歌可泣的光輝業績。
然而,中國人民這項偉大的軍事方略,并非創始于20世紀40年代。地處京杭運河畔的淮安古城地下,至今存在著一座已歷經800多年滄桑的舉世罕見的地下藏兵洞。
關于這座帶有神秘色彩的地下藏兵洞淮安民間傳說很多。但藏兵洞今在何處?何時修建?又為何而建?……一連串的疑問使人們渴望著解開這個古代軍事工程之謎。
淮安為中國古代名都,扼江北之要沖、漕運之中樞。古時海運未開,是南北客商必經之孔道,也是兵家必爭之地。南宋初年,金人幾欲南下,淮安成了扼制金兵南下的咽喉。
據清《山陽志遺》所載,宋紹興五年,都督張浚勞師鎮江(今江蘇鎮江市),南宋愛國名將韓世忠,親自傳達了上諭,命他移兵駐守楚州(今淮安市),防犯金兵南下。韓世忠偕同夫人梁紅玉率兵3萬屯于郡城西北3里的北辰坊(今淮安市淮城鎮新城村)。
韓世忠號令嚴明,治軍嚴謹,在他的調教下部隊的戰斗力大為增強。只是,無奈于兵力與金兵懸殊太大,為防不測,夫婦二人經過周密策劃之后,于紹興十年在故城北面古淮河南岸又構筑了一道新城,并從新城東門樓下開挖掘土,建造了一條長達幾十里的地下藏兵洞,以備一旦城池被圍,就從地下運兵運糧,固守淮郡。
然而,隨著歲月的流逝,朝代的更迭,這座深埋地下的雄偉長城卻逐漸被歷史湮沒,只有從地方志書《山陽縣志》和清乾隆時期的《山陽志遺》上,尋覓到有關它的簡略記述。
一、藏兵洞何時被發現。
據載,明代萬歷末年,一群農人在開鑿溝渠時,忽然發現了磚墻。民工們以為是過去被洪水淤塞的磚橋,便刨開四周積土,發現里面的磚頭取之不盡,方知里面藏著一條無盡頭的深洞。
他們不知這就是幾百年前的藏兵洞,便在此處建了一座太平庵,以求消災避禍。隨后填平洞穴。
二、藏兵洞第一次被挖掘。
乾隆三十四年間,新城西門外相家灣(今淮安城北河下古鎮)有戶平民修繕老宅,掘地時忽見一洞,洞口上下約有5尺,洞口用一個大石板遮蓋。主人撬開石板入內,見有磚砌臺階5層。下了臺階,便進入下洞,整個洞壁皆用城磚砌成。洞里每行三五步,洞壁上都有個方孔,用以放置油燈。
大約向前走了一里多,發現了一座土神祠,下面已被淤泥堵塞,壁頂上還滴著水珠,陰森可怕,這時主人不敢再向前走。因此,這個洞口今在何處?已無人知曉,只有相家灣這個古地名至今依存。
三、近代對藏兵洞的探索。
解放后,政府曾號召群眾提供線索,配合政府積極尋找藏兵洞。但由于年代久遠,加之歷史上黃河多次改道,奪淮迭遭淤塞,近百年來又無新的發現。因此有人甚至對藏兵洞的存在發出了疑問。
1978年前后,在淮安漕運廣場西側建淮安賓館的施工過程中,工人們挖地基時,發現有石板遮蓋的地洞,洞口水流不斷,始終抽不盡。有人進入洞中看洞寬四五米,隱約向東北蜿蜒而去。
1984年,淮安進行了文物大普查,一條新線索又燃起了人們的希望之火。地處淮安新城東20余里的季橋鄉出土了明代時期的一塊墓志銘,碑石上刻有“葬于鳳凰墩菊花溝祖塋”字樣。而這菊花溝正是志書上記載的明萬歷末年發現藏兵洞的菊花溝。
2001年,根據季橋鄉、城郊等地群眾提供的線索,江蘇省地震局工程勘察院先后3次用儀器勘察,結論為:季橋大灣向西至新城一帶,地下有埋深5—7米、長30多華里的異常構筑物。這個勘探結果與“藏兵洞”的故事基本相符。
不管你信不信, 淮安藏兵洞存在于淮安古城地下已被幾個版本的地方志書所證實。清代著名文人盧介清曾吟詩贊頌說:“行軍上策貴藏軍,暗設機謀馳敵氛。洞里伏兵三十里,一聲吃北壯風云。”韓蘄王鎮守楚州十余年,金兵始終未能南下一步,藏兵洞的軍事作用,歷史已作了極好的定論。
相信有一天,地下藏兵洞的秘密一旦揭曉,這個凝聚著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和血汗,體現著中華民族抵御外敵戰斗到底的宏偉地下軍事工程,必將為研究我國古代軍事史,以及振興民族精神提供極其珍貴的歷史實物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