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進華來家里吃飯,相聊甚歡。炒蛤蜊,紅燒扁魚,進華感嘆魚不夠辣,說溫馨沒發(fā)揮出川妹子的麻辣風啊,看來離開重慶這么久,他口味依然很重呀。
待我向進華安利了Mac和李笑來同學的書后,飯后聊起了工作上的事,發(fā)現(xiàn)華仔消息相當靈通,還與項目及服務的同事打的火熱。估計常與他們閑聊,直接表現(xiàn)是華仔清楚某同事跨部門調動幕后;清楚豐哥為何十多年才升到副組長;了解領導間微妙關系……這一切,我卻一無所知。談到動平衡試驗,他說根本不用過去,打個招呼讓服務部門幫個忙就解決了,這樣確實省去不少時間,令我羨慕不已。
阿瑞談到華仔,評價道:他與人打交道的能力令我十分佩服。這次接觸證實阿瑞看人真準。又想起曾與張鑫聊到一件事,他出差時去外地,與接待他們的司機在路上一頓海聊,然后對當?shù)亟煌顩r,本地的好吃的好玩的等都大致了解,同樣策略與對方技術人員接觸,幾天就混熟了,找人辦事方便、快捷。同去一技術人員問他,「與司機有什么好聊的?」。他想到:技術人員思維如此局限,也許是技術做久的通病,那么我們工科出身的人是否也有類似的通病而不自知?我的反思是:我與那名技術人員思維多像啊。選擇不去搭訕原因:我精力有限,遇到別人禮節(jié)性聊兩句就結束,明明不志同道合,聊天豈不浪費精力、時間,不如看看書,想想事。
如,某次參與動平衡試驗,遇到服務公司同事,我也不認他,他不認識我。當時我在看書,不想投入精力一起聊天,竟然最后簽字時才知道我是他要找的人。貌似我倆都犯了技術人員通病,懶得交流。
總結自己交際策略。首先,不愿結交自己并不感興趣的人,縱使工作相關或明顯有用。其次,遠離話嘮,拒絕垃圾信息入侵。最后,排斥閑聊,特別工作中,會感到效率低下。如此,本質是討厭無效的聊天,比如與對方已很熟悉,再聽他談陳谷子爛芝麻確實浪費時間。
那么,如選擇與陌生人搭訕,可拓展人際,了解多方信息,鍛煉談話能力。選擇視而不見,可節(jié)約自身時間、精力。而節(jié)約的一點精力和時間,其實發(fā)揮不了太大作用,也許拓展的社交帶來的便利,未來也許能省更多時間。比如溫馨某同事對打折優(yōu)惠信息關注很多,咨詢他,他就會如數(shù)家珍為你出謀劃策,顯然節(jié)省跟多自己時間。對比中已有答案。
交流的本質是信息的交換,開始交流前應判斷是否有價值進行深入交流,一旦判斷有價值進行交流,那么過程中應善于將談話引向對方擅長的領域,適時反饋與提問,讓對方更樂意分享下去,如此定會收獲良多,雙方感情也更近一層。
所以運用理性判斷,是否聊,聊什么,怎么聊才是問題關鍵。且交流中反饋要言簡意賅,如何提問也是大學問,我還需多學習、實踐、總結。Lake 還是該多讀點書啊。告別偏執(zhí)、感性的決定 Yes or 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