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心理學充滿生機
佛洛伊德是公眾認識最廣的心理學家,現代心理學研究與生活常識相去甚遠,認知差異巨大。
大衛 胡貝爾、丹尼爾 卡爾曼、霍伯特 西蒙、羅杰 斯佩里、托斯滕 維特、理查德 阿特金森,他們才是現代心理學的代表。
個案研究相悖與控制實驗,他不可靠、不可復現。
心理學研究的多樣性參見美國心理學會分支機構對其的分類可見:美國心理學會目前共有54個專業分會:https://baike.baidu.com/item/美國心理學家協會/15720011?fr=aladdin
ps:(4號與5號沖突,11號“變態心理學與心理治療”(Abnormal Psychology and Psychotherapy)與12號部門“臨床與變態心理學部門”合并)
另外進化心理學將其他相聯。
心理學是獨立的學科,他是采用科學方法以及實際應用是具備科學基礎的,是一門科學,科學是一種思考和觀察事物以便深入理解其運行機制的方法。
科學的特征:1.應用系統的證實主義。2.產生公共知識。3.驗證可解決的問題。
可解性標準:理論-預測-檢驗-修正。《可解的藝術》
自相矛盾的俗語:“小別勝新婚”和“眼不見心不煩”,“欲速則不達”和“時不待我”,“不入虎穴”和“安全第一”,“異性相吸”和“物理類聚”,三個臭皮匠“和”三個和尚沒水喝“。
顛倒的因果關系情況:低自尊導致學習出問題。事實上在校成績的優秀導致的高自尊。
復雜的情況:孩子會給父母帶來幸福感。實際上當孩子離家,我們可以品味將孩子撫養成人的成就感時,才感到快樂。
被妖魔化的情況:大腦利用了10%,心理學被充當了妖魔化的角色。
心理學研究對既得利益者有損害或是威脅到他們的信仰而前后受制,不能進行研究,其他學科也有相同經歷。
第二章:可證偽性
可證偽性標準:當一個理論把任何可能的觀察排除在外,那么他將永遠不能被修正,
所做預測與現有預測相矛盾時,需要提供一個更好解釋的新理論或者修正現有理論,直到所有數據與預測沒有相矛盾,這些并非純粹猜想和直覺。
佛洛依德理論概念結構復雜,只做解釋,不能做預測,即不能證偽,不是一個好的心理學理論。
抽動性穢語患者(癥狀為吠叫、重復他人說話),被層出不窮的分析法視為妖魔,阻礙了分析病因及治療。
無法證偽的理論就好像你沒法證明世界上沒有鬼,永遠做不到。
驗證的質量(難度)比數量更重要。
在信念與事實相沖突時,請調整信念而不是否認事實和堅持錯誤想法,當回顧過往時大方承認自己當時沒想不明白,我們需要這種能力。所以,一個假設在何種程度上被確信為真,與其是否為真無關。
那些不能被證實也不能被證偽的想法是不值錢的(如:生命的本質、宇宙的起源、時間起點),但流傳廣泛且泛濫,提出科學解釋的理論卻困難得多。
知識的暫時性和可被修正不等于真正的知識不存在。科學理論是個確定程度不同的連續體。
第三章:操作主義和本質主義
所有的科學學科里,進步的關鍵在于放棄本質主義,接受操作主義。比如生命一詞的真正含義會讓人陷入無休止的文字爭論,脫離事物的實質,他僅作為一種解釋用法,并不是辯論的主題。
操作主義者將概念和可觀測事件聯系在一起:例如把“饑餓”定為食物剝奪時間或血糖水平的生理指標,而不是身體不好受。
多次測量結果的偏差越小,信度越高;測量的方式與被測變量無關,則效度越低。
科學概念的演進使傳統的“記憶”或“遺忘”的概念的到了細化,如短時聽覺記憶、符號儲存、語義記憶、情景記憶。這是源于與之相關的觀察和其他概念,而不是源于文字界定。
心理學領域的操作定義:人們認為相對論表明任何事物都是相對的,但理論的意思正好相反,任何測量的物理現象總有一個恒定屬性,所以命名為“恒定論”更為貼切。
科學本身不涉及本質,操作性定義下的專業詞匯,拒絕以本質主義者的面貌出現,即不認為某一術語有不可更改的地位,以此確保始終存在理論的可證偽性。
節省原則:兩個理論可行,取其簡使用。
會思考的定義:1.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2.創造性(有用,但別人沒想到過的)
盲測試驗能解決預設偏見問題
第四章:見證和個案研究證據
個案研究的價值只在于早期的定義變量,他缺乏信息比較、概率統計和檢驗。科學需要兩步走,從個案建立假設,檢驗這些假設。
防止安慰劑效應實驗,需要一組控制組作為比較。
“鮮活性”例子:車禍概率遠大于空難,普通感冒>流感,心臟病/中風>肉毒桿菌。
了不起的蘭迪:以彼之道,還施彼身。安慰劑效應使得個案研究和見證證據的檢驗變得很難。對生動例證權重過高是不合理的,它不能用于檢驗和預測。
在必要時使用生動案例來闡述觀點而不是證明觀點,兩者有著本質區別。
本書是 一項主張證據而非鮮活的見證,同時依靠鮮活見證來交流。
第五章:相關和因果
使用相關研究證據“糙皮病-污水”案例,忽視了第三變量——飲食問題。
變量中最準確的預測因子不一定有著因果關系,可能只存在相關關系。——烤箱法避孕
用再分析來排除兩者相關的影響,意義重大。
方向問題:當AB存在相關,在斷定A變化改變B前,先查清因果方向反向的可能性,并且和第三變量的關系。
在統計數據內含有大量有關誤導性的選擇性偏差,所以盡量避免從中推論出因果關系,保持懷疑不被相關性蒙蔽。
第六章:讓一切置于控制之下
科學思維所基于的理念是:比較、控制和操縱法。
隨機分配中被試不能決定自己進入哪種實驗條件,而是被隨機分配到某一實驗組,這樣可排除那些更為微妙的虛假相關。
隨機分配與操縱共同定義了真實驗。
外科手術中醫學證據和個人經驗相矛盾時,直覺和可檢驗的知識、預感和經過實踐檢驗的證據,需要加以區分。
對變量分開考察只有在實驗室條件下才會出現,這樣特殊條件有時違背直覺。比如:導彈射中目標的自由落體原理;飛行員對“平衡本能”的高估拒絕使用陀螺儀的災難;護士快速去除繃帶能減輕疼痛時長的適得其反。
第七章:但是這不是真實的生活
沒有必要使用隨機樣本,但是只有使用了隨機分配的方式,才有可能成為一個真實驗。
應用心理學研究——用與現實生活
典型心理學研究——用與理論驗證“基礎研究”,提供各類模型。
例:注意力有限加工理論先于開車接電話事故出現研究;暗適應視覺系統各部分之間的功能關,用來解釋許多行為現象(夜盲癥、x射線識別、飛行眼鏡使用)。
實驗室中動物行為規律的數據與人類極為相似,包括醫學、心理治療、康復記憶、交通安全。
武器效應背后的認知機制、商務決策、醫生診斷等不受任何不同人種和情景改變。表明研究結果具有穩定性和普遍性。
第八章:避免愛因斯坦綜合癥——讓人否定關聯基礎理論的思維定勢。
關聯性原則:信科學理論不僅解釋新事實,還要兼容舊事實,這樣才會被認為是一個真正的理論進步。
這是“輔助溝通療法”之所以不能治療自閉癥語言障礙的原因——打破了關聯性原則。
聚合證明證據:通過不同的實驗驗證各種不同假設,得到的結論采取聚合性證據和通過瑕疵實驗邏輯(不同瑕疵的共同性來篩選)。
大多數科學理論都是漸進整合模式得出的。例如:破窗理論、電視暴力、吸煙致癌等,結論都是通過實驗室(控制變量、復雜的相關技術)+多次現場試驗得出。
在評估心理學的實證證據時,有共識而非突破。例如人類活動造成氣候變暖結論,靠的是10年里發表的900多篇論文達成的共識,并非靠媒體、政客的說詞。
對于第三變量和出于道德倫理考慮無法操縱的變量上,需要向更有效的研究方法邁進。
許多實驗匯總起來形成一個數據庫,消除當個實驗不確定性,使元分析來確定心理學和醫學的結論非常有效。
例如在61個控制研究得到的數據進行元分析,心理療法的干預在剛失去親人后的即時效果沒有積極的影響。
第九章:打破“神奇子彈”的神話——多重原因的問題
神奇子彈,即媒體感興趣的、造成行為的唯一原因。
交互作用使得原因多樣化,例如轉學、青春期發育、早戀、搬家、家庭破裂對學業的影響,單一因素不產生巨大影響,結合在一起后會產生相當大影響。
青少年駕照項目與駕車安全之間的關系中,駕駛培訓、乘客限制、夜間限制、法定年齡、初學者許可時間等因素組合在一起能使死亡率超過20%,它們存在交互作用,單獨出來卻無效。
美國貧富差距原因:1.新移民涌入造成非熟練勞動力供大于求,低工資水平不斷下滑。2.全球化加劇,通過業務外包給國外熟練的廉價勞動力,加重了本國勞動力過剩。3.工會和大企業在影響力上的此消彼長。4.在2001年頒布的消減稅金,富人減稅。
第十章:人類認知的阿喀琉斯之踵——概率推理
心理學中的結論是概率式的——大部分情況下會發生,但是并非所有情況下都發生。
問:男人比女人高對嗎?答:對。? ? ? ? ? 問:所有男人比女人高對嗎?答:錯。
前一句是指概率趨勢;后一句是指所有 絕對。
正如地震、心臟病發作、學習障礙兒童,所做的預測都是概率性的。
概率信息的不充分利用,忽視基礎比率,過于看重個案比率是導致得出錯誤概率結果的原因。
樣本數量越大,結果越接近真實。
對半開的事件(擲硬幣),每次投擲都是相互獨立互不影響的結果,而賭徒謬論會把先前事件聯系起來。
真正的隨機往往看起來不像隨機,因為它不可控。
心理學最重要的兩個概念:統計學、方法論。
第 11 章 偶然性在心理學中扮演的角色
某些巧合的發生純屬偶然,并不需要特別的解釋。
對概念的依賴和試圖解釋偶然性事件的傾向,是大腦的路徑依賴。
例如“盲人有非常敏銳的聽覺“是個錯誤信念。
臨床統計預測得出,接受錯誤以減少錯誤在實際上很難。
統計預測適用于群體,而臨床預測是對個體分析更準確,但在多個臨床領域中恰好相反。證明了統計方程在將各種信息數據整合分析上做得更準確且穩定。
第 12 章 不招人待見的心理學 192
偽心理學在大眾媒體和圖書中日益泛濫,如何識別偽心理學,學會對偽心理學說不?
心理學被誤解為弗洛伊德那一套。人沒有思想,人和試驗老鼠沒有區別。
大量的負面證據使現代心理學對超感官知覺研究失去了興趣。
網絡搜索無法保證科學的準確性,也無法為其提供消費者保障,隨機的搜索用戶對與疑問相關的科學文獻一無所知。
圖書出版是商業行為,市場的力量決定了什么書籍上架,科學的關注點不在此。
臨床心理學在使用的測量方法,如測量性侵犯的評估法,并沒有預測效度,但仍在使用。
每個人都是具有菜譜式知識的心理學家,科學心理學是通過實證方法檢驗它們的有效性。
心理科學理論必須可證偽和具有概率性預測,以及服從同行評審的公共知識和基于聚合性和共識的科學知識。
總結:
1.心理學的進步是通過研究可解的實證問題而取得的。這種進步是不均衡的,因為心理學由許多不同的子領域構成,某些領域的問題要比其他領域具有更高的難度。
2.心理學家提出可證偽的理論來解釋他們的研究發現。
3.理論中的概念都具有操作性定義,這些定義將隨著證據的積累而逐漸演變。
4.這些理論是通過系統實證的方法來檢驗的,用這種方法收集來的數據息公開的,也就是說,它允許其他科學家重復這些實驗并提出批評。
5.心理學家的數據和理論,只有在那些經過同行評審程序的科學刊物上發表之后,才算是進入了科學領域。
6.實證主義之所以具有系統性,是因為它遵循控制和操縱的邏輯,這二者也是真實驗的特性。
7.心理學家采用許多不同的方法來獲得他們的結論,這些方法的優缺點各有不同。
8.最終被揭示的行為規律,通常情況下都是一種概率關系。
9.大多數時候,知識只能在眾多實驗數據的慢慢積累之后獲得。雖然這些實驗都有各自的缺陷,但是它們總能聚合成為一個共識性的結論。
相關書籍《心理健康實踐的科學述評》《思維的運作》
相關人物:弗洛伊德,榮格,弗洛姆,斯金納,埃里克森,史蒂芬 平克,馬丁 塞利格曼,丹尼爾 卡尼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