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 荒島
大家晚上好!今天我們學習《文言文斷句六法》
早期的文言文一般是不斷句的,讀書時要全靠自己斷句。
古代斷句用“、”作為標志。前人在語意未完而需要停頓的地方,點在兩個字的中間;在句終的地方,點在字的旁邊。后來用圈號作為句終的標志。這就是古人讀書時所用的句讀標志。
古人很重視句讀的訓練,因為明辨句讀是讀懂古書的起點。
如果能做到斷句沒有錯誤,也就證明對古書有了初步的了解。所以《禮記·學記》中說:“一年視離經辨志。”這是說,小孩讀書一年以后,要考察“離經辨志”,所謂“離經”,就是句讀經典的能力。
由此看來,我們要具備閱讀文言文的能力,首先就要培養斷句的能力。
文言文的斷句關鍵在于“兩要”:
一要注重積累詞義、語法、音韻以及古代文化等各方面的知識;
二要多讀古書,多掌握材料,并進行適當的句讀練習。
具體點說,可以嘗試以下六種方法:
1、借助虛詞斷句法。
古人遣詞造句習慣于用虛詞表示停頓或語氣,有些虛詞實際上起到了某種標點的作用。留心這些虛詞的位置和用法,也可以為我們斷句提供參考。例如常見的句首虛詞有:夫、蓋、其、唯、盍、凡、竊、敬、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斷句;句首的相對獨立的嘆詞有:嗟夫、嗟乎、嗚呼等,前后都可斷句;常見的句末語助詞有:者、也、矣、乎、哉、焉、耶、耳(爾)、歟(與)、兮、而已等,后面可斷句;另外,有些常用在句首的關聯詞,如“茍”“縱”“是故”“于是”“向使”“然而”“無論”“至若”“是以”“繼而”“縱使”“然則”等,前面大多可以斷句。“以、于、為、則、而”等虛詞,往往用于句中,在他們的前后一般就不斷句。我們還可憑借虛詞的作用,來判斷句子的標點。
如“乎”“歟”一般表示感嘆,兼有嘆號的作用;“……者……也”句,“者”表停頓,用逗號;“也”表判斷語氣,用句號。
例如:“于是余有嘆焉∕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游褒禪山記》)
2、借助對話,引文斷句法。
文言文中的“曰”“云”“言”等,是表示人物的對話和引文的標志。兩人對話,一般在第一次問答時寫全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語省略。遇到對話時,應根據上下文判斷出問者、答者分別是誰,明辨句讀。
例如:“沛公曰∕孰與君少長∕良曰∕長于臣∕沛公曰∕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鴻門宴》)
3、參考句式斷句法。
熟練掌握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和固定格式,如判斷句式(“……者……也”)、被動句式(“見”“……見……于”“為……所”)、賓語前置(如“大王來何操?”)、定語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幾人歟?”)、介詞結構后置句(如“急于星火”)等等,可以幫助我們斷句。另外,對“有所”“無所”“以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無”“無乃”“何以”“于是”“然則”等文言文習慣上較為固定的詞組,注意不要把它們拆散,也可減少斷句的失誤。
例如:
①“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固定格式:“不亦……乎”)
②“臣誠恐見欺于王。”(《廉頗藺相如列傳》)(被動句)
③“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倒裝句)
4、借助修辭技巧斷句法。
中學語文課本中所選的文言文,大多數行文整齊(四六句多),音律和諧,對仗、對偶(稱)、排比、頂真、重疊、反復等修辭格比比皆是。注意到這些修辭技巧,會給我們的斷句帶來諸多便利。
例如:
①“秦王坐章臺見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傳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萬歲。”(《廉頗藺相如列傳》)(注意其中“頂真”的修辭手法。)
②“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吾孰與徐公美”“我與徐公孰美”(《鄒忌諷齊王納諫》)(注意其中“間隔反復”的修辭手法。)
③“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外連橫而斗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過秦論》)
(“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是對偶;“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并吞八荒”是排比;“內”“外”是對照,這些都是斷句的主要依據。)
5、依據文體特點斷句法。
文言文的駢體文,以雙句為主,講究對仗聲律,斷句時,在韻腳處斷開,然后依對仗、字數等特點逐句斷開;韻文有嚴格的字數、句數、用韻、平仄、對仗等格律要求,可按其格律斷開。敘事性文章可先將時間、地點、人物、原因、結果先整體斷開,然后再依據其意把握特點,斟酌斷句。議論文應找到論點、論據,先劃分開,再按其語言句式加以揣摩斷句。
6、巧用句子成分關系斷句法。
在文言文中,動賓結構、介詞結構、兼語結構、定語、狀語與中心詞之間一般不能用標點斷開。連動式謂語之間如果沒有“而”字連接,中間一般應加逗號,如果有“而”字連接,中間就不能用逗號隔開。總之,文言文句子各種成分之間關系較密切,一般不宜斷開,只有在較長的主語和謂語之間,中間才用逗號。
02《文言虛詞詞義推斷六法》
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用法是高考的一個考點,也是一個難點。因為文言虛詞大多數“身兼數職”,一詞多用,這就給我們如何準確理解詞義帶來了一定的難度。雖然常見的文言虛詞只有十幾個,但每個虛詞的意義都很豐富,如果單憑死記硬背各個義項,拋開具體的語境,不借助一定的語法結構分析,效果肯定不好。所以,如果能引導學生在平時多積累的基礎上,尋求規律,形成一定的推斷技巧,無疑會提高答題的正確率。
一、語境推斷法。
閱讀文言文離不開具體的語境,常見的虛詞大多有多種用法,詞性詞義變化較為復雜,要確定其具體意義和用法,必須結合具體的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題。
如:
例①“長子邁將赴饒之德興尉,送之湖口”一句里有兩個“之”:前一個“之”用作“饒”(州)與“德興”(縣)之間,州與縣是從屬關系,故應解釋為“的”;后一個“之”用在動詞“送”后作賓語,應是代詞。
例②“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惑于鄭袖”。根據下文的“故”是“所以”的意思推斷,前后句意為因果關系,“以”應該表原因。
例③“始皇既沒,余威震于殊俗”,依據下文的“余威”可以推斷“既”應該是表明動作已經完成,因此是“已經”的意思。
值得注意的是,文言虛詞多由實詞轉化或借用而來的,因此,有的詞既可作實詞也可作虛詞,閱讀時更要仔細辨別。如“適”,在“貧賤有此女,始適還家門”中,作動詞,“出嫁”的意思;在“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中,作動詞,“往、到”的意思;而在“適大病,不能行”中,作副詞,“恰好”的意思。
二、全句關照法。
許多文言虛詞的意義不存在,在句中主要起一定的語法或語氣作用,因此,只有依靠對全句的分析和把握才能準確理解它。如作語氣助詞的“也、矣、焉、哉”,在疑問句末助疑問語氣,在感嘆句末助感嘆語氣,在陳述句末助陳述語氣,它們始終是與全句“息息相關”。
僅以“也”為例:
例①“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表判斷)。
例②“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表陳述)。
例③“雷霆乍驚,宮車過也”(表解釋)。
例④“公子畏死邪?何泣也?”(表疑問)。
例⑤“古之人不余欺也”(表感嘆)。
例⑥“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句中表舒緩語氣或停頓)。
例⑦“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表祈使)。
三、代入檢驗法。
因為高考虛詞的考查多采用課內外相結合的方式,課內的例句多是一些較典型的用法,應是考生熟知的,所以我們只要知道了課內例句中虛詞的用法,將它代入另一句中去檢驗,如果語意通暢,就是準確的。如“而”“且”都有表并列、承接、轉折、假設等意義,若判斷為并列關系,可用“又”替代(有時可3不譯),若判斷為承接關系,可用“就、隨后、那么”替代,若判斷為轉折關系,則可用“可是、但是”替代,若判斷為假設關系,則可用“如果”“假如”替代。替代后若前后語意通暢,說明判斷正確,反之,則說明判斷有誤。
以“而”為例:
例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無可寄托者”(并列關系)。
例②“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承接關系)。
例③“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轉折關系)。
例④“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假設關系)。
當然,虛詞“而”還有一個特殊的用法,就是通“爾”,作第二人稱代詞,可譯為“你,你的”。例如:“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某所,而母立于茲”。
四、句位分析法。
一些虛詞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比如“也”,如前所述,多為句末助詞,可表示判斷、陳述、疑問、感嘆等語氣,在句中一般起舒緩語氣的作用。再如“其”,可用作代詞、副詞、連詞、助詞等。在句首一般是語氣副詞,加強揣測語氣,相當于“恐怕”“或許”“大概”“可能”。如“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因為“其”一般不能作主語;在句中,動詞后一般是代詞,如“秦王恐其(代荊軻)破璧”,在名(代)詞后一般是語氣副詞,如“爾其(語氣副詞,一定)無忘乃父之志”/“吾其(語氣副詞,還是)還也”。又如“焉”,可以用在句首(如“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焉:哪里),也可用在句中(如“殺雞焉用牛刀”,焉:何必),也可用在句末(如“微波入焉”,焉:那里)。也有時作代詞,相當于“之”(如“猶且從師而問焉”,焉:代詞。“未知生,焉知死?焉:哪里,怎么)。
五、語法(詞法、句法)分析法。
文言虛詞中,有不少詞(如“之”“其”“以”“而”“焉”等)在不同的句中或在同一句子的不同位置上,有時有著不同的詞性和用法,如果能夠把握某個虛詞的詞性,往往就能推測出它的含義。
以“之”為例:
例①“媼之送燕后也,執其踵為之泣,念悲其遠也,亦哀之矣”。前一個“之”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是助詞;第二三個“之”是代詞,她(指燕后)。
例②“太后盛氣而揖之”,句末,作第三人稱代詞(他)。
例③“之二蟲又何知”,句首,作指示代詞(這,此)。
例④“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是賓語提前的標志。
例⑤“胡為乎遑遑欲何之?”,作動詞,到……去。
例⑥“子而思報父母之仇,臣而思報君之仇”,句中,是助詞,相當于“的”。
六、利用特殊句式法。
有些虛詞是構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標志詞,如能記住教材中出現的一些有代表性的文言特殊句式,可幫助你快速答題。
文言句式總的來說有兩大類: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
特殊句式有:
判斷句(“……者,……也”)、
被動句(“見”“為……所”“受”“被”“于”)、
倒裝句【主謂倒裝(“甚矣,汝之不惠。”)、
賓語前置(“大王來何操?”)、
定語后置(“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狀語后置(“貧者語于富者曰”等)】、
省略句(“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等。
固定句式較多,值得熟記的至少有十種以上,如:
“不亦……乎”(“不也是……嗎”例①“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
“無以……”(“沒有用來……的”例②“軍中無以為樂”)。
“何……為?”(“為什么”例③“多多益善,何為為我擒?”)。
“如……何?”,“若……何?”,“奈……何?”
(“把……怎么樣?”“拿/對……怎么辦?”例④“如太行、王屋何?”)。
“所以……”(“用來……”例⑤“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是故……”(“所以、因此……”例⑥“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得無(毋)……乎(耶)”(“恐怕……吧”“莫非……吧”例⑦“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何……之有”(“有什么……”例⑧“孔子云:‘何陋之有?'”)。
“惟(唯)……是(之)……”(“賓語前置的標志,意思是“只是+動詞+提前的賓語”,例⑨“惟利是圖”“惟才是舉”)。
“為……所”(“被……怎么樣”,表被動。例⑩“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綜上所述,在解答高考虛詞辨析題時,如能靈活的采用一種或綜合運用多種答題技巧,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能提高答題的正確率。當然,要想攻克文言虛詞這塊堡壘,光靠幾招技巧是遠遠不夠的,關鍵還要靠同學們平時多記多練多積累。
03《解決學生在高考文言翻譯中胡亂意譯的問題》
高考文言文翻譯題型是讓考生翻譯兩個文言語段,一般都不長,但選擇的都是難點比較集中的語句,以便合理分配閱卷的分數,考查考生的文言閱讀翻譯能力。每段分值5分。每年考生總是在這個題上失分嚴重。失分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考生不是按要求直譯而是按自己的猜想意譯。很多考生只能答個基本意義,且,句意不通順的很多。就是意思對,也只能得一個基本分2分。而在考前的復習中已經有明確要求,即要“直譯”且做到“信、達、雅”三字要求。那是什么原因導致學生意譯的?我認為直接原因是,考生不理解得分點上的某個或某些詞語、句式等,只能胡亂猜想其大意,而猜想的這個意義又不能和其他的自己可以理解的字詞協調理解,只能改變能夠理解的字詞意義,以便適應不理解的詞的猜想的意思,而導致整個句子意譯。如“亨信讓之曰:‘公等受國恩厚,敢臨敵退縮耶?死法孰與死敵?'”一句,由于不理解“讓”字,把“亨信讓之曰”譯為“亨信對他們誠懇的說”由于不理解“讓”字為“責備”意,連句式都改變了。
那么怎樣才能避免考生意譯的錯誤呢?
我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1、廣泛積累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和句式等文言基礎知識。
學生文言基礎差,導致語境感也差,從而理解錯誤解答錯誤,一句話中有兩個以上實詞不理解,這句話可能就沒有辦法理解了,更不可能有正確的語境感;一個文言虛詞不理解,就可能把意思譯錯;一個文言句式看不出來就可能把句子的基本結構譯錯,所以廣泛積累常見實詞等文言知識是解決學生籠統意譯的最基本的條件。《大綱》所要求積累的120個實詞、18個文言虛詞和多種文言特殊句式應該不打折扣的完成。中、差生在這個方面做的嚴重不夠自然問題就多。
2、重視古代文化常識的積累。
對于中、差生來說,古代文化常識積累也欠缺,由于對文言中的官名、地名、人名和習慣性文化字詞等積累不夠,文中出現后必然不知其為何事何物,自然以自己的淺見予以猜測,也可能導致意譯。例如“朝臣丁父憂者假滿赴職”中的“憂”字,特指父母的喪事。中國古代四五千年,文化常識極為豐富,每朝每代也多有不同,學生平日不重視積累,考試遇到時必胡亂的翻譯。當然首要重視課本上的積累,同時也要在平日的考試及復習中對大量的史傳類文體中的文化常識的積累,對古代的文化熟悉必然會降低理解翻譯的難度,提升翻譯的正確率。
3、學會依據語境和語法推斷詞語在句中的意義和用法是解決意譯問題的關鍵一步。
文言知識的積累固然重要,但總有我們積累不到的地方,且命題者也絕不會出你一定能解答的知識。因而總有你解答不了的字詞句知識。
鑒于此,必須訓練學生對自己不理解的文言字詞的意義、用法的推斷能力。這樣才能取得一把鑰匙開百把瑣的效果。所以這里的工作要做深做透才能徹底解決問題。
首先文言字詞句的推斷主要依據是語境和語法。語境是上下文的語言環境,主要靠前面的積累解決問題,積累解決的越扎實,越便于對文言語境的把握。語法,即是漢語的語言規律,扎實的掌握有利于結合語境推斷語意及用法。例如“父母諸弟皆出次于外”一句中,“次”怎么解釋呢?從語法看,“次”擔任謂語,前有主語,后有補語,又在“出”之后,必然要譯為動詞;再從語境看,前面針對“父母諸弟”而言,后面是“外”,即“外面”,兩方面結合起來,只能把“次”譯為“住宿”“駐扎”等。古代、現代漢語之間的是有規律可循的。所以學生要有扎實的現代漢語詞語、短語和句法知識也重要。
其次,我們應該加強學生對文言中的一詞多意、通假字、偏意詞、活用詞、句式等方面的現象的推斷訓練。
應做到以下幾方面:
1、扎實掌握每一現象的推斷要領,比如一詞多意,通假,偏意,活用等主要借助語境和語法。特別是活用詞意的理解更是離不開語境、語法知識。例如“嘗與諸兄過邑人陳準兄弟,諸兄友之,皆拜其父母,袞獨步拜”中的“友”字,由名詞位于謂語位置,且帶了“之”這個賓語以及語境,可以推斷為“以……為友”至于文言句式,抓住標志是識別句式的關鍵。
2、訓練應從課本知識的積累式推斷到陌生的文言語境中的字詞句推斷,即按照循序漸近的原則,由熟到生,由淺入深,由個別到一般的訓練。
3、堅持飽和訓練,特別是在陌生語境下的訓練。如果僅僅是黑板演示或少量介紹方法性訓練,那是不能解決問題的,一般到這種情況下,反復演練才能成為真正的能力。同時要將這種專項訓練滲透到日常的文言閱讀中去,讓方法轉變為學生自覺運用的實踐活動的能力。我們的學生之所以容易意譯,大多數情況是能力訓練不夠飽和,即訓練不到位造成的。
4、考場翻譯,不要急于做題,而要做到對一句話逐字理解,對不理解的予以推斷理解,對某些詞語可以做多方面理解,即給詞語多組幾個現代漢語詞,選出符合語境的一個詞。
例如“故議者方晉二陸”中的“方”,可以找出相關的詞語有“比方”“比做”“方正”“正在”“正派”等詞語,結合語境選出“比做”意。如果還有不理解的字詞,本句語境難于理解,應將所譯句子從文中找出。結合句前句后的語境,擴大范圍予以理解。
當理解疏通無誤后,按現代漢語的習慣直譯性的整合下來。并將省略的補出,做到“信”“達”“雅”,記住要做到“信”也就是不能改變原文意義,要忠實于原文。添字或漏字都有可能改變原文意義。
5、反觀文言翻譯的規范性潛要求,看是否合乎答題要求。
翻譯標準是“信”“達”“雅”,譯完后要自讀一便,力求句意正確,意思明白通暢,文采妥當,更要符合現代漢語習慣和語法規范。不能出現句子不通順,意義費解,語法錯誤等現象。特別要關照理解上有一定難度的字詞,因為它最有可能是得分點。如有不妥,要及時修改,做到萬無一失。
以上是從本人從長期的教學實踐中總結的方法,可能有很多不妥的地方,歡迎語文界同仁指導。
今天課就講到這,如果大家覺得對學習古詩詞賦有幫助,下節課我們繼續學習。謝謝大家!
2017-08-17? 舞蝶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