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我始終認為一個人,無論是孩子還是成人,認識社會的途徑就是走進社會,在社會中歷練,摸爬滾打。懂得血雨腥風,懂得人間至暖。
? ? ? 剛出生時,我們都是稚嫩的肉體,是上天的寵兒。不用著急去認識這個社會,在父母的蔭蔽下茁壯成長。
? ? ? 現在的孩子,三歲就送去幼兒園,開始接觸社會,從父母的世界脫離,開始去認識老師,認識新的伙伴,開啟人生的第一道社會之門。
? ? ? 孩子去往幼兒園好處還挺多,無形中學會了很多東西,會與小朋友交流,會一個人離開父母單獨生活,會學很多禮貌的話。把與父母,老師,小伙伴打招呼當成一門必修課。玩什么東西也會從口中說出分享。你要知道,孩子說的話往往都出自真心,哪有大人們那么多的圈套。
? ? ? 我們九十年代的大人,儼然已經成為了社會的主力軍,小時候,我們上學可沒兒子他們這么早,我們那時是六歲,七歲,八歲,才開始走進學堂,背著挎包,里面裝的多半是雜七雜八的東西。路上裝的是甜蜜的童年。
? ? ? 現在的孩子,三歲就開始送進各種藝術班,興趣班。大人們總是覺得自己的孩子總是要學個愛好,不管孩子喜不喜歡,先上了再說,所以,就各種興趣班來回換。有些孩子算“爭氣”的,總算有個可以學的東西,有自己的一技之長。
? ? ? 從小就被舞藝標榜一生,父母們總是爭先恐后,生怕自己的孩子掉隊,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了下一代,有兩種情況及心理:一是自己這一代就已經混得很差勁,把所有希望,都給了孩子,想盡辦法讓孩子優秀。另一種則是:自己這一代本身就已經很優秀了,不甘落于人后,便使勁地想讓孩子足夠優秀接自己班。
? ? ? ? 父母的心態是好的,社會大環境下,誰的背負重重壓力,在這個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孩子從小標榜一身技藝,能夠在社會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 ? ? ? 我也不例外,也跟著著急,心慌,走上了跟風的潮流。兒子和鄰居的女兒同歲,只是小女孩比他大了半歲。三歲,他們都到了入學年齡,兩個孩子從小一起玩,也進了同一所幼兒園。開學一段時間,鄰居大姐帶她的女兒去開發區學跳舞,說從小學,柔韌度好一些。兒子聽到了我們的交談,爭著要我帶他去。他想和姐姐一起學。看兒子那么主動求學,我也暗自在心里高興。便答應他和鄰居女孩一起去。
? ? ? 周末我們去了舞蹈室,小女孩牽著兒子一起走進去,兒子還是有些靦腆。倒是小女孩很開朗。舞蹈課開始了,臺上老師在做著簡單的初步教學,一陣下蹲,一陣趴地,一陣又起身。我觀察兒子的變化,好像有些畏懼,又跟不上,還有肢體的伸屈對他來說都有些困難。到最后舞蹈老師邊鼓勵他們邊在教學,我從門口窗簾的間隙中看進去,兒子委屈的哭了。說著要找媽媽。我在外邊聽見老師的召喚,便走進教室。兒子對我說:媽媽:我不喜歡跳舞。
? ? ? 我有些失落和生氣,領著兒子像老師作謝后離開教室下樓,往家的方向走,兒子一邊抽泣一邊又像從籠子里放飛的鳥兒,突然間從陰轉晴,迸發出難得的笑臉。
? ? ? 我又想責罵他,但話到嘴邊又收了回去,我在想:大多數父母會不會也和我一樣,在孩子初出茅廬的時節,希望孩子全身舞藝。又完全不知如何下手,所以就只有不斷地實驗。但孩子究竟喜歡什么,我們或許還從未得知。
? ? ? ? 像我們以前,那個年代的小孩相比現在的孩子,那真是一個地下一個天上的絕不夸張。上學年齡晚,讀書就是讀書,成績好的也是算了卻父母的心愿,成績不好的,也沒有一技之長,后果就是,成績好的讀到了更高的學歷,學到了更多的知識。成績不好的,大都初中沒畢業就輟學外出打工。兩條路,截然不同的命運。
? ? ? ? 現在的孩子,社會給予他們的機會多,壓力也大,從一出生就注定必須融入社會。所以父母都想留幾手,讓孩子從小打好基礎,哪有贏在起跑線上之說,只有不輸在起跑線的講究。孩子在小時候掉隊了長大了就很難跟上。為了不掉隊,現在的家長可謂是操碎了心。
? ? ? 然而,縱觀今天的孩童發展,利弊均有。我們的孩子也正在長大。從個人角度看,我希望我的孩子能有自己的喜好,那種出自內心真正的喜歡,不論從什么時候開始,都不會覺得晚。也會覺得剛剛好,像和自己的愛好談一場深情永久的愛戀。陪伴他們的一生。
? ? ? ? 這世界上,沒有任何東西論早和晚,剛剛好。是對漫漫人生路的最好的交待。因為心無累贅,才能更好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