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本名書,被譽為美國最有影響力的十大圖書之一。據說在問及哪本書對自己影響最大時,很多人選了這一本。于是我就找來看,是一位心理學家寫的。另一本也是心理學家寫的絕世好書,叫《少有人走的路》。看來,人類的心理問題還真是挺普遍的,這個世界真的少不了心理學家。?
作者維克多·弗蘭克爾在心理學界非常有名望,年輕時就已經事業有成。作為一名奧地利猶太人,他在二戰時連同家人一起被抓進了納粹集中營。二戰結束獲救時,全家只有他一人幸存了下來。靠著對學術研究和對生活的熱愛,他堅強的活了下去,而且活的更加精彩。他創立了自己的學說,在67歲時考取了飛行員執照,80歲還能攀登阿爾卑斯山,90歲還在世界各地宣講他的心理學研究成果 —— “意義療法”。?
這本書很薄,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寫的是他在納粹集中營的回憶,第二部分則是他闡述“意義療法”和其他心理學派的異同。??
集中營的生活對讀者來說,有非常大的治愈作用 —— 世上有幾個人經歷過如此的苦難,而且還堅強地活下來!與之相比,我們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困難與挫折,簡直就像湖面泛起的漣漪一樣,根本稱不上風浪。?
第二部分有不少學術用語,稍微有些晦澀。但確有不少金句,可以用來當座右銘,意味深遠。?
總的來說,作者是想用通俗的語言,加上自己的經歷,向世人宣揚“要活出意義”。初看書名,不禁會有疑問:“人生為什么要活出意義”、“什么是意義”、“怎么活出意義”??
讀完以后,這些問題大致都有了答案。?
意義到底是什么?書中寫道:“意義就是在現實背景下的某種可能性,或者通俗地說,意識到在給定情境下“能夠做些什么”。所以說,意義是一種可能性,一種會變得更好的可能性。換句話說,意義就是有希望。人有了希望,人生才有意義。?
如何有意義?書中又講道:“找到生命之意義有三個主要途徑。第一是創造或從事某種工作,第二是經歷某種事情或者面對某個人,換句話說,不僅能從工作中也能從愛中找到意義。最重要的是第三個途徑:即使是處于絕境的無助受害人,面對無法改變的厄運,仍能自我超越,并且從此改變自己”。總結起來,一是取得事業的成就,二是付出并感受到愛,三是克服困難,在絕境中激發出生命力和創造力。
我的理解是,事業的成就帶有功利意味,但確是無法回避的人之本性,也是一個人在社會立足、擁有更良好的家庭和社會關系的基礎;付出和獲得愛則更高級一點,有一種利他精神,也符合人的本能;而第三種最高級,是真正的只有生命才能擁有和體驗的“奇跡”。書中還講道,一些調查說明,最受人尊敬、最能激起人們共鳴的人,不是明星、企業家或者政治家,而是那些在極度困境中自強不息、超越自我的平凡人。
這是一種生命能量的共鳴!
另外,這里講的“工作”,并不是我們通常理解的職業工作。因為種種原因,我們的職業經常不是真正想做的事情,這是個職業匹配度問題。我們通常講的工作只是一種獲取酬勞來維持生存的方式,是與生活截然分開的。而這里的“工作”應該是翻譯自英文的“work”,泛指做事情的意思。在一些發達國家里,職業匹配度比較高,他們做的工作既是自己擅長的,又是自己喜歡的,所以他們不會把工作和生活分得那么清楚。工作本來就應該是生活的一部分。
回答了“What”和“How”,還剩一個“Why”。為什么人生要活的有意義?這個問題對大多數人來講并不難回答。在我們這樣一個經濟和文化蓬勃發展的國家里,幾乎每個人都有積極向上的正能量。而作者提出這個問題,很大程度是在反對“虛無主義”哲學。虛無主義者認為,世界、生命,尤其是人類的存在,是沒有客觀的目的和意義的。但作者認為,思考生命的意義,不應向外尋找,而應向心靈內部探尋。因為宇宙作為一個客觀存在的事物,本身并沒有目的和意義,它只是存在而已。秉著功利的態度去尋找目的和意義,最后只會是徒勞,這種徒勞的情緒最終會影響到整個社會。所以思考生命的意義必須要在一個界限內,要加入對他人的愛和克服困難這兩項,才能達成自洽。?
這本書對我最大的啟發,是讓我第一次這么深刻地思考了“生命的意義”,認識到了活著是“有意義的”,而且要怎么活。作者從心理學和心理學的角度,通過自己的經歷和踐行,為讀者提供了巨大的正能量。這種正能量非常有說服力,是可以持續的,這與那些“雞湯”有著本質區別。生命最重要的意義,是不管遇到什么樣的困境,都會選擇樂觀面對,才有走出困境,創造奇跡的可能性。用作者的話說,“任何時候你都有選擇的自由”。理解了生命的意義,就自然而然變得積極主動起來。
選出一些書中的金句:?
1 現在我們能夠理解叔本華的話了:人注定要徘徊在焦慮和厭倦這兩極之間。?
2 按照意義療法,我們可以用三種不同的方式來發現生命之意義:(1)通過創立某項工作或從事某種事業;(2)通過體驗某種事情或面對某個人;(3)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難時采取某種態度。?
3 (美國)東海岸的自由女神像應該配上西海岸的責任女神像。?
4 人不是眾多事物中的一種。事物相互決定對方,但人最終是自我決定的。?
5 如果沒有那場災難(指納粹),我是不可能取得這樣的進步的。?
6 如果你不能改變造成你痛苦的處境,那你仍然可以選擇采取何種態度。?
7 宇宙之中沒有任何宏偉的目的,它只是存在而已。你今天所做的任何決定都是沒有意義的。(作者反對在客觀世界中尋找生命的意義,因為最終結果必然是任何東西都沒有意義)?
8 圣人畢竟是少數,而且他們總是少數。不過,我從中看到了一個挑戰,那就是加入他們的少數派。雖然世界的狀況不妙,但是,如果我們都不努力做得最好,那它只會越來越糟。?
9 我們自己必須回答生活向我們提出的那些問題,而要回答那些問題,我們就必須擔負起生活的責任。?
10 (后記中寫道)他能夠幸存下來是求生的意志、自我保護的本能、正派人給予的一些幫助及精明等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當然也有賴于運氣,比如他被關押在什么地方、看守的脾氣、在哪里排隊以及該相信誰等等。不過,要戰勝集中營生活的屈辱感和被剝奪感還需要別的因素。弗蘭克爾不斷地從人類特有的能力,如天生的樂觀主義、幽默、心理審視、短暫的獨處、內心的自由和決不放棄也絕不自殺的意志力中獲得力量。他認識到自己必須努力為未來而活下去,也從對妻子的愛、要完成自己的意義療法著作的強烈愿望中汲取力量,還從藝術和大自然瞬間的美麗中發現了意義。最重要的是,他意識到,不論發生什么,他仍有自由去選擇如何應對苦難。他把這不僅看作一個選擇,而且是“但當自己生活重負”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