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面向非金融、財務專業的普通上班族,有更多投資或負債渠道的,不在本文討論范圍內。
文中提到的相關app、信用卡,與本人無任何利益關系。
最近,有朋友說,想學習理財的知識,有沒有可以推薦的理財書?
我看的理財書并不多,只推薦了一本最近看過的韓國人寫的《30年后,你拿什么養活自己》。
書中反復強調“復利”的概念,詣在讓擁有穩定收入的職場人理解它將在未來的魔力,并有詳細的數據來支撐,當你的目標是退休后,每個月有多少的被動收入(投資收益),那么,從你25歲開始,你需要每個月存入多少錢?
每個人都需要讀一讀,尤其是從來沒有理財觀念的人,從現在開始構建理財觀。適當的危機感給人以向上的欲望和動力。
數據是冷血的,也是最容易讓人看清現實的。先不談多么偉大的夢想,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改變世界,也不需要逼著每個人都成為職場精英、商界巨賈,平凡的生活需要柴米油鹽,也需要紅酒咖啡。
每個人的共性,都需要的旅游、進修培訓、穿衣打扮、人際交往、吃喝玩樂、孝敬長輩等。
然后是個性。創業者需要計算辦公室租賃和日常運營成本、人力成本、業務費用、項目成本等。
支撐起一個平凡人美好生活的東西還是人人覺得俗的金錢,每一段沒有上升到談金錢跟談天氣一樣輕松自然的關系,都是塑料情誼。
1
理財之前,先談消費
理財不是單純說買什么股票、基金,看哪個地段的房子有升值潛力,而是先梳理你的消費觀,檢視平日的消費行為。
首先有本金做支持,才能放大做其他事。沒有本金,不談理財。
月光族先從儲蓄開始。先儲蓄,后消費。而不是先消費再儲蓄,一般先花錢的人,最后也存不到什么錢。
請記住這個公式:可消費金額=收入-儲蓄
固定支出:50%,包括房租、餐飲、交通、通訊等
彈性支出:20%,包括休閑娛樂、人際交往、慈善捐助等
儲蓄:20%,不要存余額寶,太方便剁手
備用金:10%,用于補充彈性支出的費用,比如培訓費,如果沒有發生則計入儲蓄
以投資的眼光去買入物品
決定購買一件占用空間的非快消品之前,從以下幾個維度去評價:
使用頻次、耐用度、帶來的感受(收益)
如果你搬家,你會不會丟掉它?
如果變賣,你能得到多少回報?
舉個例子:品牌服飾出售,可以很快在二手平臺出售,算下來,其實使用期的平攤折舊很低。
只買對的、不囤貨
4只大牌口紅的價格加起來可以買一瓶很好的精華液,但是,很多妹子往往更愿意買口紅,卻不知道最值得投資的是精華液。
學習課程和書籍同理,不是你囤了就代表你很愛學習,而是使用了才算。
超出這件物品本身使用價值的質感,拒絕埋單。使用價值根據每個人經濟能力來判定,不買超出能力范圍的東西。
2
提升自我、開源節流
作為一個剛畢業沒多久的人,大方向就是把精力放在職業上,提升自我在未來的收益是指數型增長的。提升自我包含工作必須技能、行業資訊與商業嗅覺、思維方式鍛煉等。
在不影響現有的工作質量和效率前提下,再談開源。
開源的方式,從個人勞動力、創意與服務類、銷售類展開,時間成本與投入的精力,依次遞減。
周末以個人勞動力去兼職第二職業帶來的收入,也許不如你好好靜下來看一本書或去上培訓班在將來給你的收益更大。
以個人技能做創意與服務類的外快,如果不能提升你的技術能力,其實跟出賣勞動力沒有兩樣。
以銷售產品帶來的開源,好處是能培養個人的溝通與表達、同理心、銷售技巧。我個人也傾向于此類。局限在于,如果是面向個人客戶,比較費精力,收益有限。壞處就是會占據個人的充電時間。
也有朋友說,自己想做副業,但是不知道做什么。我無法給出具體建議,只能說從你熱賣的地方去開始,喜歡化妝,可以做護膚品彩妝。喜歡吃,可以做食品。還有很多,遇到一件事,可以先想著怎么做才能去變現,一點點培養商業嗅覺。
開源是可選項,節流是必須項!
那么,怎么節流?
我理解的節流不是節衣縮食,而是用其他方式滿足自己的消費欲,因為我相信,壓抑久的購物欲,會降低人的動力,覺得什么都沒有意義,無求則無欲。
恰當使用信用卡消費權益。
消費積分兌換航空里程。我逢人就安利的無年費小白金卡:廣州南航精英明珠卡,消費與航空里程兌換比例是12:1,每個月的消費會自動轉換成里程,里程可以兌換機票。我一年可以兌換2張左右回家的機票。
喝咖啡沒有花過錢,并且還能請朋友喝咖啡。很多信用卡都有星巴克的活動,比如華夏銀行首月8分兌換、中信銀行9積分權益兌換(但要搶)
下載一個卡惠app,會自動刷新你的附近有什么店可以使用什么信用卡優惠,比如便利店經常有活動,使用哪個支付工具會有優惠,估計很多人不知道,信用卡積分可以在便利店消費。
薅信用卡的羊毛也不要占據太多精力,有專門研究信用卡的公眾號,我也是偶爾看,整理很詳細,不過大部分我其實用不到。可以針對個人日常消費路徑,有針對性地選擇辦什么卡。控制不住自己消費欲的不建議辦信用卡。
3
上班族的投資渠道
股票別瞎買了,我的學費還沒有賺回來呢!
買股票還是要去學習一下股票知識,但是有的東西,書上也教不會。有的消息,會提前讓市場消化,進去都是接盤俠!來點靠譜的吧。
1.基金定投。這個在很多理財公眾號、書籍都有推薦,最適合懶人的投資方式。以每個月或每周定投一定的金額,堅持定投3-5年,把風險分攤了。基金就是由專業的基金管理者,把大家的錢集中一起,買很多只股票、債券、貨幣等,分散投資可以分散風險,基金以份額計算。我是很不喜歡買銀行基金的人,銀行的小伙伴不要打我。下載個天天基金網app就搞定,或者同花順的基金板塊也能買基金。
首推指數基金,一來購買成本低,指數基金是以追蹤特定的行業或大盤指數來配置一定比例的股票、債券等的基金,不需要基金經理(基金管理者)花費太多精力,管理成本低則購買成本低。
二來指數基金跑贏太多股票基金、混合基金,因為就是跟著指數走,不太受管理者投資策略影響,但是這不代表選一只指數基金不用看管理者。
每個月投多少,建議可以是月收入10%-20%,依個人收入適當調整投入比例。
我的選基套路是:
選行業和排名。
我不太喜歡投大盤指數類的指數基金,而是選我看好的行業,然后看這個基金的近期表現。前段時間投的快速消費品指數基金,茅臺股價高,那就買投茅臺的基金。買不了美股,我可以買互聯網基金呀。
選成立時間和規模。
新基金沒有歷史數據沒有辦法判斷,如果是一只成立了2-3年的基金,相對比較成熟,可以看到年收益率是多少。基金規模越大,對基金經理的素質要求越高,越不靈活。我一般買50億以下規模的基金。
選基金經理人。看一下個人履歷和過往業績,一個經常虧的基金經理,你能指望他這只基金超越歷史數據嗎。
友情提示,買基金不等于穩賺,與政策和市場有關。
2.投民生項目。比如餐飲項目、醫美項目,在我看來都是很陽光的項目,但是得看老板靠不靠譜啦,不過一般比較優質的小項目都在內部消化了,這個看緣分。
3.買房子做投資也是一種,一二線城市的房子不止有居住功能,還有金融功能,租金收益可以補償部分房貸支出,但是,投資房產主要還是看升值。
不過現在對行情并不是太好,剛需可以考慮,上班族投入房產投資的風險比較大,一不小心資金鏈斷裂就狗帶了。不要小覷“房只住不炒”的威力。
4.放貸。在P2P平臺放貸,這個有風險的是,借貸人是老賴,我看了下一些P2P平臺的風險提示,平臺基本聲明了自己只是提供渠道,償還風險還是由出借人承擔。不過不能一竿子打死P2P,也有正規平臺,但是收益會低很多,不如定投基金。記住一個原則,風險與收益成正比,想要更大的收益,就要承擔相對應的風險。
5.保險。有些分紅類保險是可以投資的,一般金額比較大,有一定經濟實力才能買。對于一個普通上班族來說,買消費類保險就行了,比如重疾險、意外險。如果哪天不幸得了一場大病,不要指望社保報銷很多,很多大病社保是不保的,還是買點商業險吧。我買的是馬爸爸的眾安保險,保費低,保額高。
6.比特幣等網絡虛擬幣。最近很火熱,感興趣可以去了解一下,不做調研就買入是對自己耍流氓!
還有一些旁門左道,堅決不推薦,一入黃賭毒深似海。
以上基于個人一些血淚史和經驗總結,請各位看官對信息有所篩選吧。
希望每個熱愛學習和生活的人都可以過上躺著賺錢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