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富論》書籍信息
書名:《國富論》
作者:【英】亞當斯密
譯者:郭大力,王亞南
出版社:上海三聯書店
版次:2009年3月第1版
ISBN:978-7-5426-3001-8
全書結構框架
一 分工
1,分工對改進勞動生產力的3點原因
2,分工的原理
3,分工的應用范圍
二 商品價格
1,貨幣起源
2,真實價格
3,真實價格的組成部分
4,商品的自然和市場價格
5,價格的3個影響因素
三 資財
1,資財的劃分
2,資本的維持費
3,借放利息的資財
4,資本的4種用途
四 對外貿易
1,國家之間的貿易限制
2,國家的一些貿易政策
五 國家的收入
1,國家的開支
2,國家的收入
開篇介紹
《國富論》是一本經典的古典政治經濟學著作,作者是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這本書寫于18世紀70年代。
《國富論》的原標題是“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知道了國民財富的來源,也就知道了讓國家富有的方法。
此篇拆書稿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國家財富包含了內部和外部兩方面的增加。內部就是國內人民財富的增加,外部就是與別國貿易導致的財富增加。
國內的財富增加主要原因就是分工,這是第一章的內容
人們會用剩余的產品來交換自己需要的物品,就導致了貨幣的產生,這是第二章內容
分工導致了資本的積累,社會就有了余資投入到生產中獲取利潤,這是第三章內容
國外貿易方面,國與國之間因為有貿易限制,國家需要制定政策解除限制來增加財富,這是第四章內容
最后,總結一下國家的支出與收入,這是第五章內容
本拆書遵循的是富國這個線索,希望對現代的富國路有所啟發。由于這本書出版時,中國還在清朝乾隆年間,年代久遠,有一些章節,比如論殖民地,并沒有提到,如有需要,可以購買原書,進行查閱。
第一章? ? 分工
導讀
國家財富的增加包含國家內部財富和對外貿易財富兩方面的增加,今天要講的是什么原因讓國內社會財富增加。其實就是分工。
勞動生產力上最大的改良,勞動的熟練技巧和智力增長,都是分工的結果。
1,分工對改進勞動生產力的3點原因
a,工人技巧的改良
工人技巧的改良必然會增加他所能完成的工作量,分工就是把各個人的業務,還原為某一種單純的操作,這種操作成為他一生的專業,必然會大大增進工人的技巧。
舉個例子,經常用鐵錘的鐵匠,如果他沒有練習怎么制作鐵釘,他每天制造的鐵釘數量,是少于以制釘為專業的人制造的鐵釘數的。
b,節約不同工作之間的轉換時間
從一種工作轉到另一種工作時,通常會損失掉時間
要敏捷地由一種工作轉到地點不同,工具也不同的別的工作是不可能的。
如果兩種職業是在同一場所進行,職業的轉換時間比不同工作地點的轉換時間是要少些。但這種場合的損失依然很大。轉換到新工作時,由于技巧的不同,剛開始不會很快進入狀態,是需要損耗一部分時間來適應的。
c,適當機器的利用
機器代替人,可以大大地便利和節省勞動
而機器的發明也是分工導致的。
分工就是把復雜的多步驟的事情分解為簡單重復的工作,而最初始的機器就是代替人來做這些簡單重復的勞動的。
2,分工的原因
a,人性中交換的天性
互通有無 ,物物交換,相互交易,是人的天性,這個天性是必然的,也是極其緩慢逐漸形成的。這種天性為一切人類所共有,其他的動物中,是發現不出來的這種天性的。兩條狗是不會公平審慎地交換骨頭的。
b,人的自利性
在交換的過程中,人們發現,如果用自己做的某一個物品,拿去交換得來自己需要的另一種物品,比親自去做交換得來的這個物品,要省時省力的多。為了自身利益打算,只要做好自己擅長做的物品就可以。
有人會說還有一個原因是人的天賦的差異
人的天賦的差異與其說是分工的原因,倒不如說是分工的結果。
人的天賦并沒有想象的那么大。是投入到不同工作上面,才導致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擴大。
3,分工受限制于市場的范圍
在一個國家內部,不同地區的財富程度是不一樣的,因為在不同地區,分工也有差別。分工的范圍受限制于交換的范圍,也即市場的范圍。如果某個地區的市場過小,并不能完全消耗掉人們專業生產的物品,人們可能就養活不了自己,這個地區也就不需要精細的分工。
大城市的很多從業者只能在大城市生活,比如搬家公司,在偏遠地方也許根本就不需要。
要讓地區富裕,必須拓展市場,讓本地區的貨物能夠運送到更遠更大的市場上面。建立覆蓋面更廣的交通網絡,就是用來拓展市場的。也即我們以前所說的,要致富,先修路。
第二章? ? 貨幣
導讀
原始蠻荒社會,人們勞動生產的物品,只能滿足自己欲望的一部分,人類大部分的欲望,需用別人勞動所生產的,別人又消耗不掉的物品來滿足,別人的物品不是白給的,人們要用自己的物品跟他們交換。一切人都依賴交換生活,某種意義上,人人都是商人,社會也就是商業社會。
1,貨幣起源
分工剛開始的階段,因為生產的不足,商品的交換不能順利進行。比如甲持有某個物品,自己用了還有多余,此時乙需要甲的物品,但是手里又沒有甲需要的,他們的交易就不能完成。
有人就會想到隨時儲備一定量的特殊物品,拿去和任何人交換,別人都不會拒絕。不同時期和地點,這種特殊物品都不盡相同,有用家畜的,有貝殼,煙草,魚丁,砂糖,獸皮,等等。
最終人們選定了金屬,包括鐵,銅,金銀。因為金屬保存時間長,不會腐爛,又可以任意分割而沒有損耗,還能再熔化合成原來的形狀。
最初的金屬都是粗的條塊形狀,這種粗條塊有2個缺陷,每個塊的重量不準,每個的純度也不一樣,并且檢驗純度是個很繁瑣的事情。
此后鑄幣制度就產生了,保證了純度和重量的一致。
貨幣從此就成了一切文明商業上的媒介,一切貨物能進行買賣,相互交換。
2,物品的價值
物品的價值有2種含義。
使用價值,表示特定物品的使用效果。
交換價值,表示占用了某個物品,就取得了對其他貨品的購買力。
使用價值大的物品,交換價值就小
交換價值大的物品,使用價值往往很小
3,構成一切商品真實價格的,究竟是什么
一個人是窮是富,依照他享受到物品的多少而定。人類社會走向分工以后,人們需要的物品只有一小部分來自自身的勞動,大部分依靠別人的勞動,所以人的貧富狀況是依靠他能夠購買多少別人的勞動量而定。勞動是一切商品交換價值的真實尺度。世間所有財富,最初都是用勞動而不是金銀購買的。
但是衡量一個物品上面有多少勞動很困難。
商品之間交換,商品都是與商品比較,很少與勞動比較,人們自然地就用一個商品能夠交換到的別的商品的數量來衡量交換價值,當物物交換停止后,貨幣成為商品的交換媒介,一個商品的交換價值就用貨幣來衡量了。
金銀價值時有變動。但是需要艱辛勞動的物品價格貴,勞動較輕松的貨品,價格低,勞動本身的價值不變動,勞動是真實的價值標準。所以勞動是商品的真實價格,貨幣是商品的名義價格。
勞動本身也有真實價格和名義價格,真實價格是報酬給勞動者的一定量的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名義價格是報酬給勞動者的一定量的貨幣。勞動者的狀況是貧是富,報酬是好是壞,不跟名義價格只跟真實價格有關。同一真實價格的價值,往往相等,但同一名義價格的價值,卻往往因金銀價值變動而產生極大差異。
只有勞動是價值的正確尺度,能在一切地方一切時代衡量各種商品的價值。
而貨幣,只在同一時間同一地方,物品的真實價格與名義價格成正比的時候,才可以正確衡量商品真實交換價值。
4,構成真實價格的幾個部分
a,勞動工資
在原始野蠻社會下,一個人勞動所生產的貨物都是歸自己享用,此時貨物的價格就取決于生產此貨物的勞動量。
b,資本利潤
隨著社會發展,有些人手上積累了資本,他們發現賣出貨物有利潤,或者在原材料加工上面的勞動有附加值可以獲利,他們就提供原材料和生活資料給勞動人民,讓他們工作。通過這種方式生產出來的物品價格包含了勞動者的工資和原材料價值以及企業家投資獲取的利潤。
c,土地地租
還有一個價格的組成部分是地租,一旦一個國家的土地成為私有財產,有土地的地主就會出租土地收取租金。
一個貨物的價格或多或少都是由以上三點相互組合而構成。
5,市場價格不能與其自然價格保持一致的原因是什么
各社會及鄰近地域,都有一個普通的或者平均的勞動工資和資本利潤。自然價格就是一個商品的價格不多不少正好是由這個普通的工資,地租和利潤所組成。市場價格就是商品實際賣出的價格。市場價格有時比自然價格低、高或者剛好相等。
愿意支付商品自然價格的人稱為有效需求者,因為他們讓商品變得有效(也就是商品可以賣掉)。他們的需求,就是有效需求。如果市面上的商品量不能滿足有效需求,有效需求者怕買不到而愿意支付較高的價格,市場價格就會高于自然價格,這個價格是有效需求者之間競爭的結果。
相反,某種商品量超過了它的有效需求,其中一部分必須賣給出價較低的人,市場價格就會低于自然價格,價格下降多少取決于賣方的競爭情況。
第三章? ? 資財
導讀
我們知道分工導致資財的積累,交換導致了貨幣的產生。這章我們具體來看看,資本與貨幣有著怎樣的關系,并且探討資本應該怎么運用才能達到最大效果。
1,資財的劃分
這里有個概念,資財。資財包含2部分,一是可以提供收入的資產,也就是資本,二是,維持自身消費的費用。如果一個人的資產也就能維持自己幾個月的生活,他是不會用來投入到生產里面獲利的,所以說資本的再利用一定是資本積累到一定程度的結果。
對于投資家,有2種方法使用資本來獲取利潤。
第一,投入資本,把物品開采出來,制造出來,或者購買進來再賣出去而獲利。這種資本就是流動資本,這種資本需要交換流通才能獲利。
第二,用來購買機械工具,等那些不需要去交換和流通就可以獲取利潤的資本,就是固定資本。
一個國家的總資財也即全國人民的資財,就包含3部分,消費資產,流動資本和固定資本。
2,資本的積累
有一種勞動作用在物體上能夠增加物體的價值,叫做生產性勞動,另一種勞動則不能,就叫做非生產性勞動。制造業工人的勞動就是生產性勞動,社會上等階級人士的勞動以及仆人們的勞動屬于非生產性勞動。
不管是生產性勞動者,非生產性勞動者,還是根本不勞動者,都要消耗土地和勞動出來的資產。
供給生產性勞動者的資產就是勞動者的工資還有生產物資,屬于投資的資本,而給非生產性勞動者的資產屬于利潤的一部分。
如果用利潤的大部分都投入生產,而少用來消費,則能產出更多的資本。
所以資本積累的直接原因是節儉而非勤勞。
3,借放利息的資財
出借人一般都是把自己借給別人的資產看成自己的資本,希望到期后能贖回,并且賺取一定的利息。
而借款人可以用這筆資產來投資,也可以用來消費,一般的出借人都希望借款人用這筆資產來投資。
富裕國家的利息往往比貧窮國家的利息要低。其原因是:
貨幣借貸的本質是貨幣所代表的物質的借貸,富裕國家的物質豐富,出借人之間的競爭,會導致利息的下降。同時物資的增加也是生產勞動需求的日益加大引起的,資本家找不到更多的工人,就會提高工人工資,導致利潤減少,所能還給出借人的利息自然也會減少。
一個國家的法定利率應該略高于最低市場利率,不要太低也不要過高。
因為過高了,投機者才會接受這個利率,實業家是負擔不起的。
如果過低了,政策就會形同虛設,出借人要么還是會以較高的利率借款給別人,要么出借人可能自己去投資而不借款給別人。
4,資本的用途
資本應用在4個方面
第一,用于獲取社會需要消費的天然產品,也就是用來經驗礦業、農業、漁業
第二,用于制造和加工這些天然產品,以便使用和消費,也就是制造商的用法
第三,用于將天然產品或制造品運送到缺乏的地區,這是批發商的用法
第四,用于將這些產品分割成較小的部分,以便適應需求者的臨時需要,這是零售商的用法。
這四種用法互相關聯,缺一不可。把資本投在這四種用途上的人,都是生產性勞動者。
第四章? ? 對外貿易
導讀
之前幾章講了國內的財富增加,這一章講國與國之間的貿易,從而了解應當怎樣做,才能通過貿易來富國。
1,國家之間的貿易限制
國家之間的貿易限制有2種,第一,對于國內能生產的商品,限制進口國外的同類產品。第二,對于不利于本國貿易差額的商品,實施特殊限制。
這2種都是不可取的,原因如下:
a,
第一種情況的限制,能夠讓國內生產這類商品的產業對國內市場進行壟斷,但不能讓社會總的產業增加。因為,資本總量恒定的情況下,社會總的產業絕不會超過社會資本所能投入的限度,任何商業法規也不可能使一個社會的產業數量增加到超出資本所能維持的限度,最多讓本來不屬于某一方向的產業轉移到這個方向來。
而資本家總是考慮讓自己所能支配的資本找到最有利的用途,如果有相等或者差不多相等的利潤,他們總想把資本投在盡可能接近自己家鄉的地方。因為如果從事對外貿易,資本會遠離自己的管控范圍外,一旦發生糾紛,國際官司比國內的官司要耗費更多精力。資本家在國內的經營,一定會想方設法讓利潤最大化,該投入到哪個產業他們比國家更清楚。
所以國家干預來限制某個產品進口是無用或有害的,并不能讓總產業增加,資本家自然會找到利潤最大的投資,而不需國家指導。這就像某個人在家里做的東西比外面貴,就絕不會自己做,而是去外面買是一個道理。國家所要做的是用自己的優勢產品去和別國的優勢產品貿易,而不是限制別國的優勢產品。
但有2種情況,這種限制是有利的,當某種產業為國防必需時,對國內和國外產品課同樣的稅的時候。
b,
第二種限制是指對于不同的國家進口的同類商品,實施不一樣的稅率,一般是對較便宜的國家的商品實施較高的稅率。這個方法不可取,下面以英法之間的葡萄酒貿易為例。
假如英法之間的貿易差額對英國不利,即英國進口相對多的產品。
首先,如果法國的葡萄酒比葡萄牙的更便宜,英國都從法國進口葡萄酒,每年全部進口商品的總價值會減少,從而貿易差額也會減少。
其次,英國可以轉賣從法國進口的葡萄酒賺取利潤,通過這種再出口來縮小差距
第三,很難有一個明確的標準來判斷到底哪國的出口更大。
最后,從原理上來說,兩國貿易中的對誰有利益,不是貨幣的增加,而是國家總產物的交換價值的增加,也即是居民年收入的增加。凡是送往國外的貨物都是國外需求比本國需求更大的貨物,因此回程貨物的預期價值比出口商品的價值更大,國內總的產物價值也就增加。
2,國家的一些貿易政策
資本家或商人們肯定不會滿足于自己的商品只在國內出售,也希望占領國外市場,但本國在外國沒有管轄權,不能使他們在外國獲得壟斷,所以不得不向本國政府申請出口獎勵。這些獎勵有,出口退稅,出口獎金。
出口退稅是指對于國內產業所征收的各種國內稅,在出口時予以全部或部分退還。出口獎金是指對國內產業的產品出口到國外時發放獎金。
這兩種方式都是為了國內商人和制造商在國外市場上,可以與競爭者以更低廉的價格出售貨物,來使貿易差額利于國內。
第五章 國家的開支與收入
導讀
國民財富增加了,政府有義務去保護國民財產。政府就會建立一些機構來履行這個義務,而機構的維持是需要費用的,這些費用就來自于國家的收入。
1,國家的開支
國家的開支有,國防開支,司法開支,公共工程和公共機構的開支,維護君主尊嚴的開支
a,國防開支
政府的第一項職責,是保護本國社會的安全,不受其他國家的侵犯,只有憑借軍隊才能完成。軍隊包含民兵和常備軍,軍費的開支主要用在常備軍上。如果一個國家的國防依賴于民兵,它將隨時有被鄰近國家征服的危險。所以通過建立常備軍,一國才能長時期保存其文明。
b,司法開支
政府的第二個職責是盡可能保護每一個社會成員不受其他成員的侵害和壓迫,所以要設立公正的司法機構。如果對法院的手續費有明確規范,并且在訴訟過程中的某個時間一次性付給出納員,然后由他按照一定的比例在判決作出后,在各法官之間進行分配,不僅可以激勵法官更加勤奮地審理并結案,司法部門還可以自給自足,不需要行政撥款。
c,便利商業的公共工程和機構
這些工程包括道路,橋梁,通航運河,海港等等。
拿公路舉例,一國公路的建設費用和維護費用會隨著國家的土地和勞動的年產物的增加而增加,會隨著公路上所運載的貨物的數量及重量的增加而增加。
首先,公路的收費不能當成國家緊急需要的財源之一,否則收費只會越來越高。
其次,如果按照重量比例來收通行稅的目的就是維護道路,這種稅就非常公平。如果這種稅費是用在政府的其他開支上,就會非常的不公平,這種情況下要想得到公平,應當按貨物的價值收費而不是重量。
第三,如果維護公路的一方是中央政府,那么很難迫使他們將通行稅用在必要的地方。
所以一項公共工程,如果自身不能靠收入來維持,而它只是服務于局部地區,那么讓地方行政當局來管理,由地方收入來維持更好。
d,親少年教育機構的開支
青少年教育機構同樣能以自己的收入承擔自己的開支,學生付給老師的學費或禮金構成這類收入。教師的報酬即使不是來源以這項收入,也不需要行政來撥款,因為會有捐贈基金。如果教師的薪水就是他所有的收入,教師努力工作的必要性就會有所減少。學院或大學的紀律,一般不是為了學生而是為了教師的利益制定的,但是學生在十二三歲以后,只要教師履行他的職責,強迫或者限制學生的行為,對于進行任何教育都是不必要的。
e,維護君主尊嚴的開支
在尊嚴這方面,一國之君在他的臣民面前的尊嚴要遠甚于一個共和國的元首在他的同胞面前的尊嚴,因此,為了維護他的更大的尊嚴,就必須有更大的支出。
2,國家的收入
a,國家自己的資金收入
使用自己的資本或者把資本貸給別人獲取收入,比如國營銀行,酒窖,藥店,郵政,公有土地地租等等。
b,來自人民的收入,也即稅收
個人的私人收入最終總是來自于三個不同的來源:地租,利潤和工資,稅收也是由這三個之一來支付,或者這三個的共同支付。
賦稅有4個原則:
1),每一個國民都應該盡可能地按照各自能力的大小,也就是按照他在國家保護下所獲得的收入的比例,來對維持政府作出貢獻。
2),每個國民必須繳納的賦稅應當是確定的,不能是隨意決定的。
3),各種賦稅征收的日期和方式應當為納稅者納稅提供最大的方便。
4),盡可能使從人民那里征收到的錢或者人民損失的錢,不要多于最終國家得到的稅收。
總之,不能給人民帶來太大負擔。
總結
本書的拆解到此結束,通過本書的閱讀發現,有一些觀點在200多年后的今天看來,也不過時。下面總結一下主要觀點。
1,分工是生產力提升,社會進步的最重要的一環
2,分工的一個原因是人的自利
3,人的天賦的差異是分工的結果
4,建立交通網絡是為了拓展交換的范圍
5,貨幣是在交換的過程中產生的,交換也是分工的一個原因
6,交換價值大的物品,使用價值往往很小,使用價值大的物品,往往交換價值小
7,勞動是一切商品交換價值的真實尺度
8,勞動工資,資本利潤,土地地租構成了物品的真實價格
9,資本積累的直接原因是節儉而非勤勞
10,一個國家的法定利率應該略高于最低市場利率,不要太低也不要過高
11,對于國內能生產的商品,限制進口國外的同類產品;對于不利于本國貿易差額的商品,實施特殊限制,這2種都不可取
12,稅收最終來源于地租,利潤和工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