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聊電影。
國產電影與好萊塢電影的差距,除了工業水平,就是故事能力了。工業水平差距到底有多大,我是外行,不好胡說八道;但故事的好壞,還是有點鑒別能力的。
知乎上有這么個問題:
題主說《英雄》場面“也”很壯觀,隱含意思是兩部電影場面都很壯觀,為什么一部評價高,一部評價低。
首先,《英雄》現在的豆瓣評分達到7.4,慢慢上來了。
其次,“壯觀”不是個客觀評價,主觀成分很大;而且,兩個電影“壯觀”的路數也不太一樣;就算它們的壯觀程度一樣,電影的好壞也不能只看壯觀與否呀。
最后,我想重點從“故事”的角度聊聊這個問題。
先說《英雄》
這個電影看過很久了,故事細節模糊不清。但我依然記得對它的兩個不滿。
第一,故事沒講好。講完一個故事不難,難的是講好。《英雄》的故事為什么不好?因為它是空中樓閣。拔得很高——為天下蒼生著想,統一最好,于是所有的恩恩怨怨都要放棄——這沒什么不好,但萬丈高樓不是在平地想起就起,得深挖地基,打好基礎,然后一層一層往上壘。故事的結局應該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觀眾的情感反應應該是“天吶,他太有人格魅力了,太偉大了”,而不是“天吶,他是不是傻?肉到嘴邊不吃了?怎么是這么個結局?無法接受”。
鋪墊、鋪墊、鋪墊,要自然、要合情、要順理。強扭的瓜不甜,不管是作家、編劇還是導演,不能為了自己心中的正義,置觀眾情感于度外。
第二,主角離觀眾太遠。可以講英雄故事,但英雄首先得是個人。他不能是個佛祖,也不能是個神仙,哪怕是個“存天理、滅人欲”的理學家也不行——翻開幾千年的歷史文獻,微言大義比比皆是,為什么還要專門買票去看這么一出?最不合邏輯的是,按照當時的天下大勢,秦滅六國,那是侵略,長空、殘劍、飛雪、無名去刺秦,那是反侵略。殘劍對無名說:天下為重。無名糾結了半天,眼看要得手,成為反侵略的英雄,最后一瞬間,一拍腦袋:對哦,管他誰侵略誰,最后統一了不就行了?然后高高興興赴死了。
一臉黑線。一臉蒙圈。倒不如把主角設置成秦人,因秦王厲政害死他家人,他一心報仇,最后醒悟過來,殺死六國刺客保護了秦王,為天下一統、蒼生安寧舍棄私人恩怨。這樣倒勉強算得上是個英雄。
抱怨歸抱怨,6+還是有點冤,值7+分。相較而言,《無極》評分5.4就一點都不冤。
再看《霍比特人之意外之旅》
《指環王》系列把基準線定的太高了,不然《霍比特人》也不會被很多人冠以“情懷”之作。
我只看了第一部,只說第一部。若沒有《指環王》的耀眼,我會給《霍比特人》打9分。
先說故事。
《霍比特人》講完了一個好故事。主人公比爾博一開始不愿意跟著矮人軍隊去冒險,灰袍巫師甘道夫就認準了他,苦口婆心,最后比爾博不是望著甘道夫的眼睛,深情脈脈答應了他,而是大家都上路之后他自己追上去的——答應可能隱含著被迫,但自己追上去則表現出主動選擇,兩者天差地別。就這個過程,持續了40多分鐘,占電影時長的1/4。
我們常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作出選擇,勇敢邁出第一步,是不是就一路頭頂光環,諸事順遂、萬事大吉?并不是。接下來的冒險旅途中,隊友不信任他,質疑甘道夫的選擇;他也自我懷疑,認為自己不具備留在隊伍中的能力。好幾次,他都想回頭,一走了之回他的安樂窩;機緣巧合,一次次又留在隊伍中。有猶豫,有遲疑,想退縮,但他并沒有自暴自棄、破罐子破摔,而是在猶豫、遲疑中盡己所能幫助大家,逐漸成長起來,變得自信,直至在緊要關頭救了索林王子的身家性命,贏得大家的信任和尊重。
整個故事情節推進扎實,絲絲入扣,合情入理,同時又一波三折,每隔一段時間上一盤驚險菜、刺激餐,讓觀眾大呼過癮。
在這方面,《英雄》有差距。
再說主角。
比爾博是個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普通人。他喜歡安逸的生活,按時起床,按時吃飯,按時睡覺,一切收拾的緊緊有條。
他不愿意接受甘道夫的邀請去冒險,情急之下甚至緊鎖大門,將老友拒之門外。
冒險成功他將獲得海量財富,還有榮譽,還有能吹一輩子牛皮的豐富經歷,但一看到可能要為此付出生命作為代價,他暈了過去,哪怕甘道夫搬出他的祖上——曾立下赫赫戰功——來刺激他,他也不為所動。
每一個觀眾,都能在比爾博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雖然是一部奇幻電影,但是大家很快就把自己交給電影,憂比爾博所憂,喜比爾博所喜。
所以后來比爾博一步步成長起來,贏得大家的信任和尊重,觀眾都替他高興——也替未來的自己高興。
《英雄》中的英雄是為了一個宏大的目標犧牲自己;《霍比特人》中的英雄是通過一個宏大的目標來成全自己。
我們太喜歡講舍身取義的故事了。講完故事大家感嘆一聲,然后繼續回歸市井生活,過俗常人生。仿佛電影是另一個世界,我們進電影院是暫時逃離。
但其實,電影,不管多么奇幻,就是我們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