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普通的上班族,每天需要經歷多個高峰期,每一個高峰期都讓人們的情緒波瀾不已,無論是從上下班的擠公交擠地鐵還是到中午的用餐搶座位占座位,每日重復性的生活節奏給人們帶來的更多是枯燥乏味,可我們未嘗不可控制好情緒從生活中去尋找快樂。
我也是上班族成員之一,對于中午這頓飯是格外的積極,在我和同事各自點好想吃的東西之后,便有說有笑的等著服務員上餐。意外的是,我們同時點的單,而同事點的飯已經早早的送過來了,而我的卻感覺遙遙無期,于是只好默默的看看四周。
這個時候已經12點半了,用餐的人陸陸續續走進餐館,和各自的伙伴們找著空位坐下點餐,很快餐館便坐滿了來自附近各大寫字樓的人們。因為用餐的人非常的多,服務員們忙的不可開交,但長期的忙碌卻讓他們表現得有條不紊,點餐、排號、叫號、上餐、收拾。漸漸的我發現和我一樣等待著上餐的人越來越多,他們表現各異,有一個人靜靜的邊玩手機邊等的,有和朋友們有說有笑慢慢等的,也有聊著聊著,發現沒什么可聊的,就像我一樣漫無目的四處盯著的。
這個時候出現了一桌有意思的客人,我看著比我還要后到的他們,心想他們可能覺得自己仿佛已經等待了一個世紀了,他們表現得焦躁不安,一會抖抖腿,一會敲敲筷子,放在桌上的手機拿起又放下,眼睛不停的盯著所有端著餐盤可能隨時會往他們方向走過去的服務員,聽到有服務員喊號,又急忙拿起自己手邊的號碼看看是不是自己的。在如此的反復中,他們切換著各種模式,就像一個幽怨的婦人對莫名遲遲未歸的夫君翹首以盼,十指交織在一起胡亂的搓動著。
與此同時,又出現了一個有意思的服務員,我一直看著她忙上忙下,有時要端著好幾個餐盤快速穿梭在人群與餐桌中,每到一桌客人面前還要端著盤子斜著腦袋看看自己僅剩的指縫間夾著的單號,再看看客人桌上的號牌,一旦確認好了,便才將手中的餐盤“卸貨,然后又急忙大聲喊著下一個號碼奔向其他餐桌。但她和其他服務員不同,她是唯一一個面上帶著笑容的。這位經歷過歲月滄桑的約莫四十多歲的婦女,雖然身材矮小卻顯得格外出眾。
這個時候,她大聲喊道“78”號,可是半天沒人響應,于是加大嗓門又喊了一道,終于在餐館靠墻的一桌客人有了回應。令我萬分吃驚的是,她開心的像個孩子一樣用敏捷的步伐奔向那桌客人,將餐盤放在客人面前的桌上后輕輕地將餐盤朝客人面前挪了一下,用歡快的語氣說道:終于找到你這桌了,等久了,快用餐吧。我心里咯噔一下,這位大媽是在玩捉迷藏吧。想起前幾位服務員,有因喊號后客人的未響應而不耐煩的,有因喊號的客人離自己過遠要繞很長的路而略顯不樂的,但沒有一個像這位大媽,將情緒控制的如此之好。
心理學認為:“情緒是指伴隨著認知和意識過程產生的對外界事物的態度,是對客觀事物和主體需求之間關系的反應,是以個體的愿望和需要為中介的一種心理活動。
對于上述用餐過程的案例來說,我的視角看到的是,上班族們經歷了高強度壓力的工時之后的身心疲倦,急切的想用一頓飯在滿足生理饑餓需求的同時得到放松和釋放,但是又由于遇到用餐高峰期,讓身心疲倦的持續時間加長,釋放的時間縮短,從而導致了情緒的不安與焦躁,在不知該如何解決當下情緒積壓的情況下只好通過用“抖腿”“敲筷子”等形式轉移自身注意力來稍作調整;而服務員大媽這類人卻恰好相反,她在吵鬧、擁堵等更易加大情緒負擔的惡劣環境下,同時處在不間斷的高強度的忙碌狀態中,積極的轉換了自己對待工作的態度,將負面情緒的入口轉換成了出口,用更具趣味性的方式調整了自己的工作狀態。
我們的生活本來就是重復性的,隨著其節奏的加快,人們每日每夜的奔波勞頓,不停的面對著、處理著各種各樣的大小事情,情緒的積壓肯定在所難免,而我們需要做的便是成為情緒的主人,學會如何更好的控制它。
這是一件我們在生活中常發生的故事:在上班路途中,很不幸,你沒有搶到一個座位,悶悶不樂的站到了最后一站。等到了公司樓下,發現常吃的那款早餐已經賣完了,搖搖頭徑直走進辦公室。昨日領導安排的工作今天驗收不理想,于是硬著頭皮被狠狠的批了一頓,然后便按領導的要求修改資料直到下班。早已失去耐性的你,懷著滿肚子牢騷的你感嘆道:啊,今天簡直糟糕透了。
我們來換個模式看看:在上班路途中,你沒有搶到座位,一路上只好站著,看著車窗外那些因公交車滿員而無法上車的人們,心中一陣竊喜。等到了公司樓下,發現常吃的那款早餐已經賣完了,于是你換了另一款,發現意外的好吃,邊吃邊走不一會便到了辦公室。昨日領導安排的工作今天驗收不理想,于是你被狠狠的批了一頓,但你卻突然發現領導居然會如此關注自己,然后便十倍努力的修改資料直到下班。你會發現時間過的如此之快,懷著暢快心情的你感嘆道:啊,今天過得還不錯。
從上述那個案例中也能看到,并不是我刻意去觀察,我也是上班族的一員,負面的情緒我也有,這個案例的發生只不過剛好是我調節的方式之一而已。
其實,有了情緒,生活才更有顏色。而生活的樂趣便是不停的調整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