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晚睡前1小時,讀完了《百年孤獨》。
剛開始讀的時候,共鳴點特別多,于是就想趕緊下手寫讀后感,邊寫邊讀,以寫促讀,開了個頭,卻沒靜下心來好好寫。直到現在讀完了,覺得該寫了,卻因為亮點太多,無從下筆。真是一部巨著。
文字大氣磅礴卻又不失細膩委婉;
情節在挑慟心弦緊繃處,卻戛然而止;
對夸張事物的表述,口吻平實,輕描淡寫,卻令人咋舌;
不多說一句廢話,讓你去思考,讓你去感嘆,字里行間背后的力量大得匪夷所思;
沒有懸念,卻無處不是懸念,每天睡前吸引自己回來,來到這個孤獨又繁忙的馬孔多小鎮;
甚至在翻開書的那一剎,覺得自己也是孤獨至極,生活在馬孔多的某一個長滿青苔的角落里。
《百年孤獨》這本書講述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傳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 沿岸小鎮馬孔多的百年興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個世紀以來風云變幻的歷史。
談拉丁美洲的歷史,對我們大多數人來講,是枯燥的,但是,人性是想通的,我們拋開拉美的歷史不說,來談淺層次上的共鳴點。
家族的第一人:何塞·阿爾卡迪奧·布恩迪亞,勇猛無畏,果敢擔當,同時又對于新生事物的出現具有濃厚的興趣,甚至不惜一切代價去追逐新發明,在面臨一次次長久投入后的失敗后,從不氣餒,為了新發明,廢寢忘食,不顧家人質疑與反對,首先,他是務實的,每一項發明,他都想應用到實際的生產和生活中,提升發明本身的效率和價值。但是,信息的閉塞,環境的束縛,與他那顆追求進步的狂熱的心,天馬行空的浪漫主義遐想,形成了巨大的落差,孤獨無以復加,以至于瘋掉,被綁在了栗樹上,被暴雨澆淋,烈日炙烤。這些外在環境的折磨遠遠比不上他的孤獨更讓人煎熬。他有崇高的改變馬孔多落后現狀的理想,卻在一次次碰壁與落差中淪陷了心性,這又是他不務實的地方,這一點反而不如他的妻子烏爾蘇拉,好像一直在正確的時間做正確且對家庭重要的事情,不放棄任何一個家人,對每一個新出生的孩子寄予厚望,(而她的后代中沒有一個繼承了她的堅毅與活力)哪怕最后失明,也一直保持著高于常人的清醒,保持著主動思考的動腦習慣,這大概是女人的優勢,與男人的天馬行空不同,女人獨有的土地感,讓她堅忍不拔,活力持久。但是,“老去”是一個無力回天的自然規律與本質,辛勤操勞一生的她,在老去的時候,慢慢枯萎萎縮,甚至變成了第五代人的玩具,有一次差點挖掉她的眼睛,把她扔進谷倉的柜子險些被老鼠吃掉,“她日漸一日越發瘦小,變成胎兒,變成木乃伊,到最后幾個月仿佛裹著睡衣的李子干,她就像一個剛出生的老嫗”,就這樣,活了大約一百二十五歲的她,見證了馬孔多小鎮從無到有,從安靜原始到騷動浮夸到萎靡不振,最后,“像只小蟋蟀似的死了”。
兩個人孕育出的六代子孫,似乎沒有一個正常人,卻也沒有任何相似的兩個人,各有各的特性,卻都逃脫不掉布恩迪亞家族的孤獨特質。而更可悲的是,這些孤獨的未來宿命,都早已被寫在了那些一直未被破譯的羊皮卷上,直到布恩迪亞在歷史的最后時刻才破譯,“家族的第一個人被捆在樹上,最后一個人正被螞蟻吃掉。”當最后一個布恩迪亞翻譯出這句話的時候,如何的毛骨悚然,這一句話,把七代人一百年的宿命串了起來。所有的過程,都失去了色彩,無力又蒼白。
每個時代,每個人,終此一生,都逃不掉孤獨的到訪,只是孤獨的原因不同,孤獨的形式各異,每個人對待孤獨的態度的不同,決定了人生走向。
此刻,你在干嘛?
消遣孤獨還是利用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