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無意中看到tiny叔的一篇微博,講的是怎樣尋找激情
摘抄:
“什么是激情?就是你做一件事,可以投入精力去做,做得很辛苦也很快樂,即使沒有收獲甚至賠錢也去做。再這樣的前提下,你更容易做好事情。
那么怎么找呢?看Rework的時候,里面講,我們總講從失敗里學習,這是錯的,正確的路只有一條,失敗的方法有無數種。我們要從自己的成功里學習。
做好一件事情的方法是,我們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如果做對了,我們會得到快樂,這種快樂,讓我們樂于把這件事情做得更好,這就形成一個正循環。
尋找激情的方法很簡單,那就是做任何一件事情,先付出努力,看努力過后能不能給你帶來正循環,能不能讓你感受快樂。如果能,那就繼續努力強化這個正循環。久而久之,這種內循環就變成了內生動力。”
我總結一下,怎么尋找激情,即內生動力。付出努力——得到回報(標準是對與不對,而非賺不賺錢)——感受到快樂。此為一個正循環,無數個正循環之后,就變成了內生動力。
以我24年的經歷來看,唯一稱得上正循環的,就是對于數學的學習了。雖然高考沒有預期發揮得好,但在初中4年高中3年的學習中,我是體會到這種正循環的。那時候心無旁騖以及快樂的心情,現在想起來,真是羨慕。
跟錢沒關、跟測驗成績沒關、跟期末成績沒關、跟大考成績沒關,僅僅是因為自己學習了哪項定理、哪個方程式,做習題的時候巧妙地用到了并做對了的那種欣喜,當然還有老師的厚愛與夸獎,也是正循環的一部分。我仍然記得那天中午放學后同學都回家,我自己在教室鉆研一道數學題的情形,也記得無數個晚上扒著數學題目做到很晚的畫面,說是廢寢忘食也不過分。
我是什么時候遠離數學的?高考報專業之后,我再也沒有真心碰觸過它,陰差陽錯進了制藥這個專業。上大學后,我再也沒有了那種快樂,難道我該認真考慮一下我的職業生涯了嗎?我要不要去做程序員呢?
我分明記得,那種快樂。